第六章定錯策略
股票市場是一個鬥智鬥勇的場所,決定投資者勝負盈虧的關鍵,一是股票的選擇,二是股票的操作。正確地選擇股票是投資者獲利的前提;而恰當的操作策略則是投資者獲利的關鍵。股市如戰場,不同的戰役有不同的打法,需要製訂不同的應對策略。曆史已經反複證明,在股市裏,誰的眼光敏銳,誰的判斷準確,誰的決策果斷,誰的操作嫻熟,誰才有可能成為贏家。許多人把投資股市看作是一件非常簡單的事情,認為隻要低點買進高點拋出就能賺錢,因此,一些下崗職工把股市當作再就業的場所,一些退休老人把股市當作發揮餘熱的地方,更有許多人把股市當作聚寶盆,當作搖錢樹,好像誰進去誰就能賺大錢發大財。尤其是在2006年以來的大牛市裏,許多人非常天真地認為,股指天天升,股價天天漲,任何人都會穩賺不虧。事實卻完全不是如此。正如我們在前言裏麵所說的,就是在這一輪罕見的特大牛市裏,竟然有70%的股民不但沒有賺到錢,反而出現了虧損。這無異於給廣大股民當頭一盆冷水:牛市賺錢也不容易!
股市是一個風雲莫測、變化多端的場所,也是一個最能體現投資者綜合素質的地方,它時刻都在進行著財富的再分配,時刻都在改變著人生的命運。有的人在這裏賺得盆滿缽滿,有的人卻在這裏虧得血本無歸,有的人十次操作九次失敗,有的人卻是屢戰屢勝、遊刃自如……其中的原因固然千差萬別,但核心無非就是兩個,一是股票的選擇是否準確,二是股票的操作是否得當。正如我們在上一章時論述的,正確的選擇股票是投資獲利的前提,而我們現在同樣要強調的是,恰當的股票操作則是投資獲利的關鍵。選擇了好的股票,還需要有好的操作,否則同樣賺不到錢。在這一輪大牛市裏,有許多股民也曾碰到過黑馬股,或者也曾精心挑選到了強勢股,但卻沒有賺到錢,有的反而套牢虧損,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操作不當。有的人沒有把握入市的時機,在股價剛剛啟動時不敢進,在股價炒得過高時又盲目殺入,自然無錢可賺;有的人雖然是低位進股,但卻在中途被莊家震倉震了出來,眼睜睜地看著賺錢的機會從自己手中溜掉;有的人則更為可悲,股選中了,進股的時機又在低位,在震倉中又沒有震出來,但他們卻由於貪心,在股價炒得幾近瘋狂的情況下還持股不出,結果高位套牢,由賺錢變成虧損……這一切說明,在股市裏不僅選股重要,操作也同樣重要。打個比方,好的股票就像是一顆好的種子,它能否長成一顆大樹,關鍵還要靠以後的培植。培植不當,再好的種子也可能爛在地下,也可能剛剛發芽就夭折。
許多股民的虧損,就是虧在投資策略與操作方法的不當上。有的人輕視股票操作的複雜性,在沒有詳細了解股市運行規律與股票操作技巧的情況下,便貿然入市,盲目炒股,這無疑如瞎貓捉老鼠,盲人摸大象,結果絕大多數是竹籃打水一場空,甚至是蝕老本,虧大錢。有的人不認真分析大勢,不潛心研究個股,而把精力放在四處打聽所謂內幕消息,把“寶”押在跟莊炒作上,從而在股市裏亂碰瞎闖,追漲殺跌,勞而無獲。許多投資者被高位套牢後就怪這怪那,怨天尤人。我們不否認,許多股民的虧損,確實與我國證券市場不成熟、製度不健全有關,與莊家肆無忌憚地瘋狂炒作有關,與一些證券媒體和股評家不負責任、信口開河地推波助瀾有聯係,但所有這些外部因素都最終是通過投資者的操作行為才起作用的。捫心自問,作為投資者,我們的觀察是否細致?我們的分析是否正確?我們的心態是否健康?我們的操作是否理性?如果在股市暴漲的時候,我們能保持一份理性,我們怎麼會高位套牢?如果在股市大跌的時候,我們能夠冷靜地看待形勢,又怎麼會虧本割肉?股市暴漲的時候就得意忘形,無視風險的存在,股價多高都敢追;股市一跌,又立即不知所措,馬上割肉斬倉。如此追漲殺跌,盲目跟風,又怎麼不套牢不虧損呢?
炒股看似簡單,實則深奧,是一種知識和能力的綜合反映,具有相當大的技巧性。大量事實證明,投資者隻有掌握一定的操作技巧,才能遊刃自如地運籌股市,獲取利潤,否則的話,則不是套牢就是虧損,終日忙忙碌碌,結果卻是虧錢蝕本。不過,操作技巧也並非有些人想像的那樣神秘,隻要我們善於觀察,勤於思考,尤其是不斷總結經驗,找出自己存在的薄弱環節,然後再對症下藥,則每個人都能形成一套自成風格的投資策略,掌握一係列合乎時宜的操作技巧。而無論操作技巧有多麼複雜,操作方法有多少類型,首要的是,我們必須把握股票操作的基本原則,或者叫基本策略。隻有在原則正確、策略得當的情況下,我們的操作才有成功的基礎。
追漲殺跌錢縮水
許多股民虧錢,虧就虧在發財心切,盲目衝動,以投機甚至賭博的心態參與股市炒作。他們聽到某些消息或者傳聞,或者看見一隻走勢好、炒得熱的股票,就大膽地追漲買進,從不顧忌價格的高低,隻想短平快地賺一把就跑,結果卻往往事與願違,多數時候被套其中。而當股價回調時,他們又害怕繼續下跌,也不分析大勢是否走弱,股質是否惡化,就草率地割肉賣出。割肉時,心裏還在想:虧一點沒關係,以後還可以補回來。結果卻是一割再割,幾次下來,小虧變成了大虧。
2007年,滬深股市出現了幾次大振蕩,如“1.30”、“2.27”、“5.30”和“9.11”等幾次大跌,讓許多缺乏理性、喜歡追漲殺跌的股民吃盡苦頭。有位張先生在媒體上訴苦說,他在2007年1月29日開戶後就立即在14元追高買入民生銀行,但不幸遇到大跌,在同事的勸說下11.30元砍倉出局,連手續費虧了20%。在5月底又以8.50元殺入四環生物,本來有10%多的利潤,但在“死也不賣”的思想影響下,最後倒虧10%出局。後來又在中國石化“站崗”,被套了10%多。盡管也有幾次像炒華夏銀行贏利30%的輝煌戰績,但經過這樣幾次折騰,原來10萬元的本錢,現在變成了6萬多的股票市值。業內人士分析,追漲殺跌、道聽途說跟風炒作,是股民在大牛市中虧損的主要原因。
追漲殺跌,根本原因還是股民缺乏理性,盲目跟風。但也有的股民說,我炒股非常認真,投入了全部的精力,可以說是成了“職業股民”,每天的“工作”就是泡在散戶大廳,盯盤、看報、打聽消息、研究股評、跟蹤莊家……但這恰恰是非理性的表現。我們看到,有相當多的股民是受股市暴富者的鼓舞,帶著全部的積蓄來到股市。由於他們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股市裏,因此他們隻想碰上黑馬股,跟上大莊家,以求一夜就暴富,一“股”就發財。因此他們每天在股市裏尋找機會,今天進這隻熱門股,明天又拋那隻題材股,整天都在忙著進股、拋股、換股、解套。其實,這樣做不是在投資,而是在“玩錢”。真正理性的投資者,絕不是這樣頻繁操作、盲目跟風的。像西方證券市場的一些投資大師,他們從不依靠道聽途說盲目買進一隻股票。他們要認真進行行業研究和企業研究,對來自各個渠道的公開和非公開信息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分析,並不惜到上市公司進行實地考察,最後才確定投資的股票,然後選擇一個恰當的時機買進。買進股票後,他們也絕不會三天不漲就立即割肉,因為他們買進時有充分的理由,即使短期內有所波動,也能“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相比之下,中國的許多中小股民在股票操作中卻盲目得多,衝動得多。有位股民分析自己失敗的原因,歸納起來有五點,點點都與不理性有關:
1.急功近利,幻想天天抓黑馬。養成了每天都要交易的習慣,一天不交易就好像缺少點什麼似的。
正所謂做多錯多。由於自己的水平還沒有達到選股十拿九穩的地步,失敗自然在所難免。
2.追漲殺跌,致使小虧變大虧。看著每天盤麵都有漲停的股票,心裏直癢癢,總是拋了這股追那股,一追就追了個天花板,一拋就拋了個地板價。
如此幾次,小虧變成了大虧。現在才知道股市裏賺錢要有一個過程,需要時間和耐心。
3.生搬硬套,不知道隨機應變。雖然看了很多關於股票投資的書籍,對於書上的觀點卻是一知半解,生搬硬套。
這樣正好中了某些莊家的圈套。股市行情瞬息萬變,見風使舵、靈活多變才是立於不敗之地的良策。
4.貪心恐懼,心態不穩。炒股不僅需要豐富的證券知識,還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質,切忌貪心和恐懼。
雖然也曾經買到過好股票,但是由於貪心和恐懼,上漲時,要麼一味死守,到手的鴨子飛了,要麼過早出局,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5.人雲亦雲,沒有自己的主見。
迷信股評,相信“內部消息”,就是沒有自己的主見。
《證券時報》也將股民虧損的原因歸結為“三進三出”:
“三進”為:一是“高位進”,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追漲。犯有這種錯誤的投資者,喜歡在股票已經有了很大的漲幅後買進,其買進的依據往往是股票已經放量突破了曆史高點或突破了某個高點阻力位等。一般講,技術派投資者容易犯這種錯誤。“高位進”的最大危險是一旦買進一隻假突破的股票,後果往往是深度套牢。
二是“提前進”,有的投資者通過某些渠道(如小道消息、股評等)或某些方法(如基本分析法等),發現某隻股票質地不錯,具備較好的投資價值,於是,便不管該股票的價位高低,也不管大盤走勢如何,抱著“是金子總會發光”的思想一味地買進。一般講基本分析派容易犯這種錯誤。其實,質地好的股票並不預示著馬上要漲,如果一隻股票沒有即將啟動的跡象,最好的辦法是“多關注,少買進”。
三是“糊塗進”,前兩種買進法,多少都建立在一定的分析基礎之上,而“糊塗進”是建立在一種感覺之上,這種投資者在買進股票時,往往憑借的是某些消息或自我感覺,相當盲目。
“三出”為:一是“惜出”,也就是惜售。這種投資者運氣往往不錯,其買進的股票常常出現大漲,但他們就是舍不得賣出,總認為漲了以後還會漲,屬於典型的“貪婪型”投資者,結果是常常“坐電梯”,上得快,跌得更快。
二是“早出”,膽小的投資者容易犯這種錯誤,他們買進股票後或是剛剛漲一點就急於賣出,以致於放跑了大黑馬,或是自己被套的股票剛剛“解套”就賣出,坐失獲利良機。
三是“低出”,這種投資者最慘,往往是在股票跌無可跌的情況下賣出。做股票難免有買錯的時候,一旦你發現買錯了,應該馬上賣出,可大部分投資者往往是股票剛跌時不以為然,大跌時等反彈,跌到底時割肉賣出。其實,要割就要早割,套得太深時就不要再割了,反而要考慮補倉。
在我國股市的投資者中,個人投資者占了99.56%。由於大多數投資者是帶著發財致富的夢想進入股市的,在心態上不免浮躁,在操作上不免輕率,加上市場的不規範與不完善,以至市場投機氣氛相對濃厚。據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許小年介紹,美國紐約股市可以和不可以用基本麵因素解釋的波動現象的比例是82:18,中國股市這個比例是40:60,即60%以上的股價波動沒法用基本麵因素來解釋。個人投資者盲目跟風、追漲殺跌是我國證券市場的普遍現象,對所投資的公司不做分析、隻憑道聽途說的小道消息做買賣決定的股民大有人在。這種非理性投機既不利於股民獲利,也不利於股市的長遠發展。沒有理性投資理念,隻靠單純的炒作哄抬價格,最終隻能使價格嚴重背離價值,市場成為一個泡沫市。而泡沫總是要破滅的,納斯達克市場從最高的5048點下降到2000點以下,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崇尚理性是關鍵
不要指望投資可以創造超額利潤,不要幻想可以一夜暴富,不要因為市場暫時下跌就心浮氣躁,更不要超額借貸用“閑錢”以外的資金來投資。尤其重要的是,得自己下工夫研讀市場資訊,而不是盲目進進出出,一句話,就是要理性,不要衝動。這似乎都是老生常談的論調,卻是最經得起時間考驗的。
隨著股市的發展,股市投資的難度也在逐漸攀高。中小散戶與機構莊家同場競技,沒有雄厚的投資成本,也沒有充裕的時間與精力做個股的深入研究,怎樣才能成為股市的贏家呢?華爾街的投資專家建議:“用投資者的態度,而不是投機者的態度”進行投資。他們認為,尤其是那些“願意賺取健康合理報酬的散戶投資人”特別適用此投資法則。
沃倫·巴菲特是最崇尚理性投資的投資大師,他靠理性投資創造了世之罕見的財富增值奇跡,他的許多思路與方法值得我們認真借鑒。巴菲特從自身的經驗中,總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規律、策略,小心謹慎地進行著每一項投資。這些規律和策略包括四類,四定律。一是企業定律,包括了解企業的程度、企業經營曆史的穩定性、企業長期發展遠景是否看好等;二是經營定律,包括經營者是否理性、經營者對股東是否誠實坦白、經營者是否會盲從其他法人機構的行為;三是財務定律,包括把重點集中在股東權益報酬率上,而不是每股盈餘、計算出股東盈餘、尋找毛利率高的公司、對於保留的每一塊錢盈餘,確定公司至少已經創造了一塊錢的市場價值;四是市場定律,包括企業有多少實質價值、企業能否以顯著的價值折扣購得。根據這些定律,巴菲特形成了一套獨特的投資策略,其步驟分以下四步:
步驟一:不理會股市每日的漲跌。這是最具挑戰性的第一步驟!股市是喜悅與悲情交替發作的地方。也正是這樣的行為創造出層出不窮的投資機會,特別是當傑出企業的股價跌到不合理的低價時。如果你相信股票市場比你更聰明,你可以照著股價指數的引導來投資,但是如果你已經做好你的準備作業,並且徹底了解你所投資的企業,那就拒絕市場的誘惑。巴菲特的辦公室裏沒有股票行情終端機,巴菲特認為,如果你打算擁有一家傑出企業的股份並長期投資,但又每一天去注意股市的變動,這顯然不合邏輯。當你忽略市場的變化時,將會驚訝地發現,你的投資組合反而變得更有價值。
步驟二:不擔心經濟情況。投資人常以一個經濟上的假設做為起點,然後在這個完美的假設裏選擇股票來配合它,巴菲特認為這個想法是愚蠢的。因為沒有人具備預測經濟趨勢的能力,同樣地,對於股市的漲跌也沒有人可以準確預估。巴菲特喜歡購買在任何經濟情勢中都有機會獲利的企業。當然,整體經濟力量可以影響毛利率,但是整體看來,隻要堅持投資要訣,不管經濟景氣如何變化,就像巴菲特投資的企業都能獲得不錯的收益。而短線持股,就隻能在正確預測經濟景氣時才能獲利。投資與投機的分野在此一清二楚。
步驟三:以經營公司的心態買進股票。巴菲特投資企業時,不論是否參與經營,注意的都是這家企業的營運績效、獲利能力、實質價值,而且以企業主的立場去看待。事實上,股東本來就是業主,原本就該關心這些層麵,隻是太多投資股票的人把自己看做是投資人,而非股東,所以才會隻在意股價的每日變動。但巴菲特證明,以買公司的立場做投資,獲利絕對大於隻想賺差價的人。
步驟四:以管理企業的角度經營投資組合。巴菲特認為,你不僅要避免賣掉手中的頂尖企業,而且要謹慎地選擇新企業股票。如果這家公司沒有經過你的投資原則檢驗,千萬不要購買。你必須耐心且理性、冷靜地等待適當的企業出現。在巴菲特的想法裏,穩健地安排投資組合、遠比做出數百個聰明的決定來得輕鬆。
與短期內頻繁買入賣出股票的短線投資者不同(他們的行為明顯具有投機性質),巴菲特認為,隻要公司的權益和資本預期收益令人滿意,公司管理層誠實能幹,並且股票市場並未高估該公司的股票,就可以無限期地持有這些公司的股票。巴菲特購買的美國捷運持有到1967年時已經漲到180美元/股,在最高時,它占到總組合的40%的份額。在這項1300萬美元的投資中,巴菲特賺取了2000萬美元的利潤。除了偏好長期持有,巴菲特還偏好業務簡明易懂的公司,他的偏好與當時瘋狂炒作高科技股的基金經理們簡直格格不入。然而巴菲特的偏好自有他的道理。巴菲特認為他的投資行為是與一家企業如何運營有關的。如果人們不是被企業經營而是被某些膚淺的了解吸引到一場投資中去的話,他們更有可能在剛一看到某些不對或損失的苗頭時就嚇跑了,這種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投資人很難有什麼出息。而投資者成功與否,是與他是否真正了解這項投資的程度成正比的。
巴菲特之所以能夠保持對所投資的企業有較高程度的了解,是因為他有意識地把自己的選擇限製在他自己的理解力能夠達到的範圍。巴菲特忠告投資者:“一定要在你自己的理解力允許的範圍內投資。能力有多強並不重要,關鍵在於正確了解和評價自己的能力。”他認為,“投資者隻要能避免大的錯誤,就很少再需要做其他事情了。”在巴菲特看來,超乎尋常的投資成就,往往隻是通過普通的事情來獲得的。關鍵是如何把這些普通的事情處理得異乎尋常的出色。
不要以為這些原則隻適應於在西方證券市場投資的巴菲特,其實,對於滬深股市的股民來說,同樣具有指導意義,並且是同樣能夠做到的。比如,我們不必過於關心短期波動甚至將全部的時間用在看盤上,這一點就非常重要,但許多股民卻做不到。作為一名中國股民,哪一個不是將自己的時間和精力都花在了股市上呢?職業股民每天白天將四五個小時的時間泡在股市裏不說,就是股市散場回到家裏,首先關注的也是電視裏各種各樣的財經證券欄目,然後就是看圖表,搞分析,打探各種各樣的消息,可以說除了睡覺之外,差不多自己的全部時間都交給股市了。但這樣的過於“認真”反而容易使自己的判斷在市場中迷失。
另外,進入股市不僅要看收益,更要看風險。雖然股民進入股市都是抱著賺錢的目的而來的,但在目前我國上市公司質量總體不高,而對投資者的回報又大多都是“不分配不轉增”,且股票交易成本居高不下的大環境下,股民中的大多數處於虧本狀態卻是不爭的事實。要作股票,先分析你的虧損忍受度是多少,自身的優勢在哪裏,然後盡量避免風險,這才是獲利的關鍵。巴菲特有一句名言:“股市成功的秘訣有三條:第一,盡量避免風險,保住本金;第二,盡量避免風險,報住本金;第三,堅決牢記第一、第二條……”
有的人說巴菲特老了,總是采取保守的態度看待這個世界,不知道進取,隻知道守業。可巴菲特卻是目前最成功的投資家。華爾街有一句話:“巴菲特說話時,全世界都在聆聽。”這位老人的投資理念絕對是領世界潮流的,正是這“寧可不賺也不賠”的態度,做到了30多年平均盈利率24%,也成就了一代大師。
正因為如此,投資專家一再建議投資者在股票交易中,如果沒有確切的把握,不要一次買進,也不要滿倉操作,而最好是分段買入。這實際上是一種試探性的買入活動。國外有一位著名的股市投資專家,幾十年積累的經驗之一,就是每次隻買入很少量的股票。這樣做的好處很多:如果買入的股票大幅上漲,對投資者來說肯定會增加一筆收入;如果買入的股票下跌得很厲害,由於買進的股票數量有限,不會蒙受巨大的損失;必要的時候,還可以用其他的資金在更低的價位上進行數額比較大的補償性買入,攤低購入股票的實際成本。買入股票,不要抱著一口吃成一個大胖子的心態,不到萬不得已,或沒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不要用光自己的資金。交易時多進行幾次試探性的買賣,雖然麻煩一點,但能有效地化解風險。
掌握股票投資的基本原則
股票投資由於其高風險的特點,製訂投資策略就顯得十分重要,這樣可以避免陷入盲目的境地。製訂投資策略要從自己的實際出發,隻有在對自己進行實事求是的分析的基礎上製訂的投資策略才會導致投資的成功。
一般來說,我們根據投資者對風險的態度,可以把投資者劃分為三種類型:
一是穩健型投資者。這類投資者信奉安全第一,寧可少賺,也要保證資金安全。主要包括上班族,因為時間有限,不可能經常去股市,對股市信息也了解得較少,也較滯後,一般考慮的也是收益高於銀行存款,多采取等漲等跌的策略,等待股價跌下來後買進,耐心持有等待股價漲起來後出售,然後,再等待股價下跌,投資的對象多是績優股。
二是冒險型投資者,也叫激進型投資者。這類投資者願意承擔較大的風險,以得到較大的收益。主要包括那些大膽的投資者,富有主見,不為別人的意見所左右,願意追求較大的收益,即使冒很大的風險也無所謂。這種投資者的投資對象多為投機性熱門股。
三是保守型投資者。包括那些對風險承受能力不強的投資者,他們的投資意識並不強,投身股票市場也許隻是受別人的慫恿,一旦買下股票,很可能長久不動了。
作為個人投資者,其投資目的無非就是兩個:一個是追求穩定的股息收入,一個是追求低吸高拋的差價。根據投資目的,投資者的投資策略便也是兩種:一是購買後持有策略,即買進股票後,在較長時間裏持有股票,不為短期波動而動,不為小利潤出售。這是一種比較穩妥的策略。二是購買後出售策略,也就是常說的短線策略,投資者幾乎每天都活躍在股市,在低買高賣中獲利。這種策略有可能經常取得收入,但需要冒很大的風險,尤其需要較好的心理素質。
要成為一個成功的投資者,必須客觀地分析自己屬於哪一類投資者,投資的目的是什麼,以此確定自己的投資原則和投資策略。下麵我們介紹幾種所有投資者都有必要借鑒與參考的投資原則與投資策略。
1.股票投資組合的原則
該原則是要求投資者依據股票的風險程度和年獲利能力進行恰當的選股、搭配與組合,以此獲得投資的收益,降低投資的風險。其基本原則是:在同樣的風險水準之下,投資者應選擇利潤較大的股票;在利潤水準相同的時候,投資者應選擇風險最小的股票。股票投資組合的核心和關鍵是有效地分散投資,因為通過分散投資,將投資廣泛地分布在不同的投資對象上,可以減低個別股風險而減少總風險。因此,有效的投資組合應當具備三個條件:其一,所選擇的各類資產,其風險可以部分地互相衝抵,這是最基本的前提;其二,在投資總額一定的前提下,其預期收益與其他組合相同,但是可能承受的風險比其他投資組合小;其三,投資總額一定,其風險程度與其他投資組合相同,但是預期收益較其他組合高。具體到股票投資上,應當對備選的各種股票的性質、特點、價格水平、過去的收益率以及預期收益率等有詳細地了解和估計,在此基礎上再進行投資多元化組合的實施。其方法有以下幾種:
一是金融投資的“三分法”。在美國等西方國家,最為通用的方法是:1/3資金存銀行以備不時之需;1/3的資金購買債券、股票等有價證券作長期投資;1/3購置房產、土地等不動產。在股票投資上,人們也往往把1/3用來購買安全性較高的優先股或可轉換債券,1/3購買業績穩定的藍籌股和成長股,1/3購買熱門股或投機股。上述三分法雖然沒有多少充足的理論依據,但在實踐中受到普遍認同。
二是不同行業、企業以及不同時間、地點的分散組合投資。包括:其一,投資行業的分散,即不集中購買同一行業企業的股票,以免碰上行業性不景氣而蒙受損失;其二,投資企業的分散,即不把全部資金集中購買某一企業的股票,即使該企業業績優良也應注意適當分散投資,沒有常開不敗的鮮花;其三,投資時間的分散,可按派息時間叉開選擇投資,因為按照慣例,派息前股價往往上漲,即使購買的某種股票因利率、物價等變動而在這一時間遭遇係統風險,還可以期待在另一時間派息分紅的股票上獲利;其四,投資區域的分散,企業不可避免會受到地區市場、政策、稅率乃至自然條件等諸因素的影響,產生不同效果,分散投資於不同區域的企業可起到“東方不亮西方亮”的作用。
三是按風險等級和獲利大小的組合投資。雖說投資風險變化莫測,但現代證券理論越來越傾向對風險進行定量分析,即在可能的條件下將證券風險計算出來。比如計算市盈率,便可推算不同證券的不同風險等級。市盈率越低,風險等級越低,投資風險越小;反之,風險等級越大,投資風險越大。另一方麵,也可根據公司的財務報表及股價變動記錄,預測每年收益率。最理想的組合形式,就是投資者在測定自己希望得到的投資收益和所能承擔的投資風險之間,選擇一個最佳組合。例如,你希望得到的投資收益率為20%,那麼應在收益率為20%的上市股票中,選擇風險最小的品種。如果你能夠承擔的風險為20%,那麼應在那些同樣風險等級的股票中,盡量選擇投資收益率較高的品種。
四是長、中、短線的比例組合投資。投資者應把股票分門別類,選股上長線、中線、短線搭配,避免頻繁進出而導致的風險。
當然,投資多元化組合不能機械地理解,因為過於繁雜的投資組合雖然可以降低風險,但也可能使收益減少。多元化掌握在什麼程度,要根據自己的投資目標、實力和經驗來決定。再者,應注意隨著客觀情況的發展變化,經常對投資組合中的股票種類進行適當調整,一成不變的投資組合很難發揮控製投資風險的作用。總之,投資者要綜合各個方麵的因素,在進行股票投資時進行有效的投資組合,以便在降低風險的同時,獲取較大的利益。
2.閑置資金原則
作為個人投資者,一般來說,其資金往往較少,但是,這並不妨礙進行股票投資,投資的資金應當是除了衣食住行等日常開支之外的閑散資金。如果投資者把生活費用都投入於股票市場,並期望從中得到利潤來維持生計,大多會導致投資失敗。而利用自己閑置不用的資金投資股票,得失心理可以不至於太重,也不急於殺進殺出。當然,如果遇到像2007年這樣的大牛市,也要盡量避免大量的借貸,以防股市突然變化被套牢。有的人囊中羞澀,其收入僅夠養家糊口,卻希望借助別人的“母雞”給自己生出“金蛋”,靠借貸投資股票,這是極不明智的,也是十分危險的,一旦出現虧損,尤其是出現較大虧損時有可能把自己置於危險的境地。所以說,股票投資是高回報與高風險並存的,隻有具備經濟上寬裕、時間上充足、投資知識比較豐富等多種條件的人才適合進行。其中經濟條件寬裕是股票投資的先決條件。
3.勇於糾正錯誤的原則
爭強好勝不認錯是許多人的弱點,明知自己錯了,但就是不承認不改正,還找出一些理由來為自己辯護,原諒自己,把錯誤堅持到底,其結果往往並不美好,不是套牢便是踏空。
炒股中的錯誤大致有幾種:一是對大勢判斷失誤,即對未來股價的運行方向作了相反的判斷。二是選股的失誤,沒有抓住市場的主流熱點,隻賺指數不賺錢。三是操作失誤,對大勢和個股的把握都較好,但在該買的時候沒有買,在該賣的時候沒有賣,錯過了贏利的機會反而虧了錢。
投資者從事股票買賣,大多是想賺錢,因此,投資者大多有一個不肯認賠的心理。其實,搞股票投資風險是很大的,可能賺也可能賠,穩賺不賠的事根本不可能發生,隻能盡量做到抓住了賺的機會而多賺一些並確保利潤,遇到賠的時候少賠一些減少損失。有些人賠不起,一旦持有的股票價格下跌,便抱著賠錢的股票不賣的想法,好像不賣就不會賠。這種情況如果是在多頭行情市場,行情隻是暫時回檔,那麼抱住不賣不會有什麼大問題,或者被套牢的是績優股,每年有配息、配股的機會降低成本,也還有反敗為勝的希望。但若是處於空頭市場,投資者持有的又是沒有什麼實質內容的投機股,那麼,不肯認賠的結果可能是血本無歸。因此,為了避免損失擴大到無法承擔的地步,隻要確認空頭市場的來臨有很大的可能性,那麼最現實的策略就是立即出手。也許這樣做會帶來一定的損失,但是別無選擇,要把著眼點放在尋找新的機會,再把損失賺回來。
有人認為,股市成功是靠五分智慧,三分關係,二分運氣。既然這樣,我們進入股市,雖然是抱著賺錢的目的而的,但也要以平常心對待股市的漲跌,對待自己的盈虧。這次虧了,下次再賺回來,完全沒有必要與自己慪氣,與股市賭氣,否則心態搞壞了,就像一個輸紅了眼的賭徒,越輸越賭,越賭越輸。這就是不敢於承認錯誤和糾正錯誤的心理在作怪。
4.投資方式要與投資環境相適應的原則
投資環境主要包括:股票投資的資金來源和數量、投資者對投資收益的依賴性、投資者的投資知識和技巧,以及投資時間的多少。例如,一個心理素質較差的投資者就不應投資於投機性強的股票,也應避免短線頻繁操作,因為短線頻繁操作,難免有贏有虧,在出現了虧損時心理素質差的人容易出現精神崩潰。再如,對於經濟情況好,且有投資知識、有時間的投資者就可適當投資於投機股,以求得最大限度的贏利。
股市是一個非常神奇的地方,每天都在上演著財富的再分配。這裏可以使你一夜暴富,也可以讓你幾天之內傾家蕩產;很多富翁從這裏誕生,同樣很多富翁的口袋也在這裏被掏空。這裏不相信地位,也不相信眼淚,但相信智慧,相信能力。在同一個股市,為什麼有的人能叱吒股市遊刃自如,有的人卻屢戰屢敗?在同一個時期,為什麼有的人賺得盆滿缽滿,有的人卻虧得一塌糊塗?區別就在於你選股的水平如何,你操盤的技巧怎樣。誰看準了大勢、選對了個股、把握了時機,誰就是股市的贏家。因此,作為投資者,必須掌握股票操作的基本策略和主要方法,這樣才能運籌帷幄,遊刃自如。否認股市操作的方法與技巧,無異於把投資股市當作純粹憑運氣取勝的賭博,是絕對錯誤的。
多做長線少搞短炒
西方成熟證券市場的投資者大都崇尚長線投資,這也是許多投資者獲得豐厚利潤的經驗與訣竅。
股市裏有“長線是金”一說,但許多人認為這隻是吸引人們入市的一種宣傳口號,總覺得長線投資見效慢,獲利少,不如短線炒作來得快,來得過癮。炒中了可以一夜暴富,炒不中就當交了學費,因此,許多股民選擇短線炒作。他們天天泡在股市裏,今天進銀行股,明天又買鋼鐵股,後天又去追地產股,忙忙碌碌,結果大多數股民是費了精力賠了錢,真正賺錢的少。而尤其讓我們感到憂慮的是,許多股民還沒有意識到這種頻繁短炒的弊端,反而把虧損的原因單純歸結為運氣不好,認為是沒有炒中好股票,沒有跟好莊家,以至昨天才割肉斬倉,今天又去炒什麼熱門股,隻想炒中一次就可以扳回老本,反敗為勝。就是不想想,如此頻繁炒作,追漲殺跌,光手續費都受不了,又怎麼能賺得到錢?
巴菲特是長線投資的典範。他特別反對短期投資或投機,而主張永恒的投資價值。巴菲特曾說:“我從不打算在買入股票的次日就賺錢,我買入股票時,總是會先假設明天交易所就會關門,5年之後才又重新打開,恢複交易。”並且告誡投資人,任何一檔股票,如果你沒有把握能夠持有10年的話,那就連10分鍾都不必考慮持有。他發現和實踐了投資的複利效應,以自己巨大的成功證明一個人在一年內能使投資翻倍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一輩子都能保持這樣高的回報率,則財富就可以幾何級數上升的方式積累。1萬元投資一年翻10倍,不過10萬元;而投資28年後,如果每年可以帶來50%的回報的話,則資產的價值可以增值8萬倍以上,達到8.5億元,這就是長期投資價值的所在。巴菲特曾在1972年以1060萬美元買入華盛頓郵報股票,到1999年時已經增值到9.3億美元,在27年內華盛頓郵報股票成長了86倍,盡管在這27年中美國股市大盤幾經沉浮,華盛頓郵報股票也曾大幅振蕩,“跳水”和“飆升”無數次地出現,最後的事實證明“長線和耐心”為巴菲特帶來了可觀的收獲。
另外,有人計算,股票投資的效益與持有期的長短密切相關。如在美國,即使從1929年的那個著名的高點開始計算,如果持有期是30年,那麼持有股票積累的財富是持有債券的4倍多;如果持有期是20年,那麼股票是債券的2倍;即使持有期是10年,股票仍有微弱的優勢——這還是從1929年最高點買入的。這個結論適用於美國、英國、德國、日本等任何一個國家。
當然,我們長線投資的必須是成長性較好的股票,這是最重要的前提條件。奈夫的投資秘訣也是:“握有優良股票的人,絕不應該在價格滑跌時,恐慌起來而把股份賣出。有數不清的人,在股票下降時便驚恐莫名,當他們的股票才下跌幾點時,就急著脫手,結果不久發現後,股票價格又上升了。有經驗的投資者,絕不會因股票市場價格的暫時波動,而使他的決定受到太大的影響。他絕不會缺乏耐心,也絕不匆忙,因為他是投資者,而非賭徒式的投機客。”
因撰寫《理財聖經》成為暢銷書作家的台灣理財專家黃培源也斬釘截鐵地告訴聽眾,一年隻要存1.4萬元新台幣(折合約450美元),用於買股票或房地產,40年後,便可成為億元富翁。他認為買股票不是件傷腦筋的事,隻要秉持“隨便買、隨時買、不要賣”的原則,分散投資風險,靠時間累積財富,億元富翁人人可為。
如果認為他們這些都不過是紙上談兵的話,翁尼·努爾米的奇跡則可以作為他們觀點的事實依據。
普基拉村位於芬蘭首都西北80公裏,有1800多名居民。村民們主要從事農業耕作。翁尼·努爾米是該村的一個單身漢,1962年去世時,他給普基拉村留下了760股諾基亞公司的股票。諾基亞當時隻是一家生產紙張和橡膠製品的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努爾米留下的股票當時僅值6.3萬芬蘭馬克(7000英鎊)。他在遺囑中作出的唯一規定就是要求村民們不要把股票賣掉,紅利用於“為村裏建造一個老年之家”。努爾米去世後,村民委員把大部分股票紅利用於購買諾基亞股票。1997年,普基拉村買下的5.6萬股諾基亞股票的價值上升到了3000萬芬蘭馬克。村委會決定拋出一部分股票。兩個村民把村委會告上了法庭,理由是拋股違背努爾米的遺囑。在等待法庭裁決的兩年中,諾基亞公司的股票進一步升值。普基拉村擁有的諾基亞公司股票,價值達到2.25億芬蘭馬克(2400萬英鎊),從而使該村人人成為百萬富翁。
1996年,美國又爆出一轟動性新聞。美國一位名叫安妮·謝芭的猶裔老婦,早在1944年,以5000美元的積蓄,開始其“買了不賣”的股票投資策略,就這樣母股生子股,子股生股孫,生生不息,直至1996年1月,這位老婦以101歲高齡辭世,外界發現其投資股票所累積的財富已高達2200萬美元。其年平均投資報酬率高達22%,是絕大部分華爾街投資專家們望塵莫及的。美國著名的《財富》雜誌認為,以她的投資成績,應可列全美“最富傳奇的投資大戶”榜。而她的操作方法卻“簡單”得很。她從未受過有關金融或投資的專業訓練,她也不像華爾街投資專家那樣成天埋首於所謂“基本麵”、“技術麵”之類的研究分析,她投資股票,完全聽憑直覺行事,不碰自己所不了解的企業股票。因此,她買的股票都是自己熟悉的,並和日常生活有關的大企業股票。比如說,數十年前當百事可樂剛剛問世時,她品嚐後覺得口感不錯,就開始買進這家公司的股票,迄今,她所擁有的百事可樂股票總市值已達160萬美元,在她所持有的各種股票中,是屬於她最鍾愛的前10種股票之一。而一旦她認定某企業值得投資而買進該企業股票,就會死忠到底,絕不變心,即令股市崩盤,照樣抱牢不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