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必然論”觀點的人認為:要搞改革開放,要搞商品經濟,就必然會產生不正之風和權錢交易等腐敗現象。誠然,由於我們進行的改革開放,是前無古人的事業,沒有現成的經驗可循,從按計劃的產品經濟過渡到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還要一定的時間,政策的不配套,體製的不完善,很可能給思想不純的人以可乘之機,給一些腐敗分子提供條件。如改革中出現的某些商品價格雙軌製,必然為以權謀私者所利用,產生權錢交易等腐敗現象。但因此而把腐敗現象看成是改革開放的必然產物,認為改革開放這條路不適合中國的國情,而產生放棄改革開放,走回頭路的思想是十分錯誤的。恰恰相反,隻有通過改革,進一步健全和完善各種製度,消除現行體製中的某些弊端,理順好各種關係,如在物價方麵使按計劃的產品經濟完全實現了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的轉變,才能鏟除腐敗現象產生的溫床和土壤,才能把腐敗現象限製到最低的程度。何況,我們進行的改革開放是社會主義的改革開放,我們實行的商品經濟是建立在公有製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這些都是遏製、抵禦腐敗現象的最基本的條件。借口“改革開放必然會產生腐敗現象”,放棄反腐敗鬥爭,必然會導致腐敗現象的蔓延和泛濫。
從上可見,反腐敗與改革開放兩者是辯證統一,相輔相成的。改革開放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是強國富民之路,隻能堅持,不能放棄;反對腐敗是改革開放順利進行的根本保證,隻能堅持,不能放棄。隻有兩者同步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大業才能騰飛。
黨的十三屆七中全會指出:“我們的改革是社會主義製度的自我完善,目的是為了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全麵進步,充分發揮社會主義製度的優越性。”但我們的改革是一場偉大的、全麵的係統工程,它必將引起國家政治生活、經濟生活、文化生活以及整個社會的精神、思想觀念、道德標準的變化,在這種情況下,腐敗現象的產生就有了條件。然而,腐敗現象的產生,敗壞了改革的聲譽,動搖了人民改革的信心,阻礙了改革的順利進行。因此,這就需要我們在堅持改革的同時,堅決進行反腐敗的鬥爭,並貫穿於改革的全過程。
事實告訴我們,改革越深入,反腐敗鬥爭越要進行。1987年,長沙縣學習遼寧省海城縣的經驗,對全縣財政體製實行改革,改縣一級財政為縣、鄉(鎮)兩級財政,實行“定收定支,收入遞增,起收分檔分成,支出包幹,超支自負,一定四年”的辦法,調動了全縣各級財政的積極性,使全縣財政出現大副度上升的好勢頭。承包前的1986年,全縣財政收入僅3678萬元,到1990年達到10851萬元,4年淨增7173萬元,平均每年增長44.2%,可見改革開放的成績是十分顯著的。但實行財政體製改革後,由於財權分散到各級,縣財政局的職權更大了,對區、鄉(鎮)不再隻是收收付付,麵對承包基數和資金投放等都有直接審定支配權,有的區、鄉(鎮)為了得到更多的資金和撥款,就不惜動用國家和集體資金,向掌管全縣資金調撥權的關鍵人物大肆賄賂,搞權錢交易。原縣財政局正、副局長就分別收受賄賂上萬元,還有其它股室負責人也收受了不同數額的賄賂。這些腐敗現象的產生,嚴重影響了長沙縣財政體製改革的進一步深入,幹部群眾議論很大,反映強烈。1990年,長沙縣組織紀檢、監察、檢察、審計等幾家進行了認真的查處,給予犯錯誤的原局領導以應有的黨紀、政紀處分,並追究了主要錯誤者的刑事責任,清除了腐敗分子,得到了全縣幹部群眾的讚揚。與此同時,長沙縣還進一步健全和完善了全縣財政體製改革的方案,提出了“核定收支,基數分檔分成,超收分成,支出包幹,超支自負,一定三年”的辦法,進一步激發了各級政府和財政幹部的積極性。
對外開放是我國長期的基本國策。自我們實行對外開放以來,改變了我們與世隔絕的封閉狀態和落後狀態,給中國經濟和社會注入了強大的活力,提高了我們的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活躍和豐富了國內市場,使我國經濟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提高。正如鄧小平同誌說:“開放改革是中國的希望”。但是,隨著對外開放的進一步擴大,我們在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先進管理方法的同時,難免魚龍混雜,一些西方資本主義腐朽沒落的思想和生活方式也傳進來了,腐蝕了一些意誌薄弱的人。如在我國早已絕跡的嫖娼賣淫和聚眾賭博等這些敗壞社會風氣,毒害人們靈魂的精神“鴉片”和文化垃圾又沉渣泛起,死灰複燃。這並不可怕,我們決不能因噎廢食。新鮮空氣是有益的,門窗決不能再關上。毛澤東同誌也說過:“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這方麵我們已經做了大量的工作,全國範圍內多次開展的“掃黃”鬥爭,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有效地遏製了“黃毒”的蔓延。但由於國際國內的多種因素,決定了“黃毒”不會很快消滅,“掃黃”必須長期堅持下去,必須貫穿於開放的全過程。我們還應該看到:腐敗現象的存在,根源並不在於實行了對外開放的政策,而在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它在各方麵,在經濟、道德和精神方麵都還帶著它脫胎出來的那個舊社會的痕跡”。把一切腐敗現象歸咎於對外開放,是不符合事實的,也不利於我們對外開放政策的執行。我們隻有堅持中央早就提出的“兩手”抓的政策,即一手抓堅持對外開放,一手抓堅持抵製腐朽沒落的資本主義思想和生活方式的侵蝕,隻要堅持不懈地長期抓下去,就一定能把對外開放的過程,變成為不斷反對腐敗的過程,腐敗現象也就一定能得到有效的遏製。
總之,改革開放,反對腐敗,任重而道遠。鄧小平同誌說:懲治腐敗,我們要認真地搞,取信於民。不是搞一天兩天,一月兩月,整個改革過程中都要反腐敗。同樣,改革開放,反對腐敗,也絕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因此,我們要樹立長期作戰的思想,堅持不懈,把反腐敗貫穿於改革開放的全過程,把改革開放的偉大事業進行到底,直至取得最後勝利。
(周亮斌)
開展反腐敗鬥爭必須服從和服務於經濟建設
反對腐敗,加強廉政建設,應服從和服務於經濟建設,這是新時期廉政建設必須遵循的一項重要原則,也是檢驗反腐倡廉工作做得如何的主要標準。
馬克思主義認為,上層建築要適應經濟基礎,並為經濟基礎服務。新時期的反腐倡廉工作是上層建築的組成部分,它必須自覺地為經濟基礎服務,大力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離開了這一點,廉政工作就失去了意義。鄧小平同誌多次指出:“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就是發展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是“社會主義階段的最根本任務”,並說:“黨的政治路線不管怎樣表述,實質是搞四個現代化,最主要的是搞經濟建設”。目前,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水平遠遠落後於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我們現階段麵臨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解決這一矛盾,要靠大力發展商品經濟,提高勞動生產率,逐步實現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懲腐倡廉,就是為四化建設掃除障礙,優化環境,保證它健康順利發展。
建國以來,我們黨多次開展的反腐敗鬥爭的經驗證明,反腐敗圍繞黨和國家的中心工作,圍繞經濟建設來進行,效果就比較好;反之,效果就不好。從建國初到1956年,我們結合恢複國民經濟、社會主義改造等中心工作,開展“三反”、“五反”鬥爭,有力地抵製和擊退了資產階級對黨的隊伍的侵襲腐蝕,鍛煉了廣大黨員、幹部。此後,采取了種種措施防止和消除剝削階級腐朽思想對革命隊伍的侵蝕,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左”的指導思想強調“以階級鬥爭為綱”,運動一個接著一個,把發展生產力的任務降到次要的地位,耽誤了很多寶貴的時間,使經濟建設受到嚴重損失。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國民經濟甚至到了崩潰的邊緣。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撥亂反正,果斷地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隨後,全國上下堅持改革開放、致力經濟建設,大大地解放了生產力,短短的10年時間,我國國民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的平均收入都翻了一番。這是全黨和全國人民實踐黨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的結果,是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的結果,也是正確處理廉政建設與經濟建設的關係,堅持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反腐倡廉的結果。
進入90年代,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處在非常關鍵的時期。我們能否在這10年間鞏固和發展80年代取得的成就,大力促進經濟振興和社會進步,實現現代化建設的第二步戰略目標,直接關係到我國社會主義製度的興衰成敗,關係到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因此,在繼續保持政治和社會穩定的前提下,集中力量把經濟搞上去,這是全國的大局,我們的反腐倡廉工作,一定要把握這個大局,更好地服從和服務於這個大局。
首先,必須正確估量黨風政風形勢,堅持“一要堅決,二要持久”的方針。從總體上看,絕大多數幹部是清正廉潔、忠於職守的,黨群、幹群關係是好的,這是主流和本質。但是,在一些黨員、幹部中確實存在以權謀私等消極腐敗現象,有的還相當嚴重。實事求是地估量黨風政風形勢,目的是為了正確地貫徹執行黨關於反腐敗鬥爭“一要堅決,二要持久”的方針,保證黨的戰略目標的實現。在廉政建設上,我們要有緊迫感,要有很大的決心。這是黨的要求,群眾的呼聲。因為一些消極腐敗現象已經到了相當嚴重的程度,正如鄧小平同誌指出的,我們這個黨該抓了。盡管消除腐敗、糾正行業不正之風的工作已經有了良好的開端,但是,必須看到懲治腐敗的艱巨性和長期性。“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糾正和克服這些問題,需要有一個過程。以權謀私是剝削階級固有的屬性,它作為舊社會殘留的觀念形態會給無產階級政權機構的某些公職人員以影響。隻要私有經濟存在,隻要發展商品經濟的曆史時期尚未結束,隻要社會生產力尚未得到極大的提高,以權謀私等腐敗現象就不會完全消失。反對腐敗行為,加強廉政建設,也同其他工作一樣,有它的規律性。舊的矛盾解決了,還會出現新的矛盾;一些消極腐敗現象今天克服了,明天又可能死灰複燃,或者以別的形式表現出來。對此,我們要有長期作戰的思想準備,如同經濟建設不能急於求成一樣,廉政建設也不能急於求成,必須適應於社會經濟的發展,有一個與社會經濟發展相協調的曆史過程。當然,也不能因為它是一項長期任務就可以慢慢來,或者抓一抓,停一停,甚至半途而廢。總之,要堅持“兩點論”:既要看到反腐敗鬥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增強責任感,主動積極地抓;又要看到反腐敗鬥爭的複雜性和長期性,警鍾長鳴,常抓不懈,打“持久戰”。
其次,要把反腐敗寓於經濟建設之中。經濟建設和反腐敗鬥爭是並行不悖、互相促進的。緊密結合經濟建設開展反腐敗鬥爭,不僅可以保證經濟事業的發展不偏離社會主義方向,而且可以為它排除幹擾,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同樣,經濟建設的發展,又為反腐倡廉提供寶貴的物質條件和精神條件。我們應當把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形勢下,出現資本主義、封建主義的侵蝕是不足為怪的。馬克思說過,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製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我國現階段經濟建設的主題是發展社會主義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商品經濟的發展作為客觀環境條件,必然對社會的各個方麵產生巨大的影響。我們的方針是:既要繁榮經濟,又要保持廉潔。決不能因為發生了腐敗現象,就把經濟建設停下來,去孤立地抓反腐敗鬥爭,專門打掃“灰塵”;也不能隻抓經濟建設,放鬆反腐倡廉的工作,而是要把反腐敗鬥爭寓於經濟建設之中,邊建設,邊打掃“灰塵”。實踐證明,這樣做,能及時發現、掌握資本主義、封建主義思想對我們隊伍進行腐蝕的方式、渠道和特點,取得反腐敗鬥爭的主動權;能加強事前事中的監督,及時開展對腐敗行為的鬥爭,教育和挽救幹部,提高反腐敗鬥爭的時效性;能發現經濟政策、經濟製度等方麵的漏洞和缺陷,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生產關係,更好地建立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新秩序和運行機製。
再次,要實事求是,正確處理經濟工作中發生的問題。反腐敗鬥爭,既有肅貪保廉的功能,又有保護幹部促進經濟發展的功能,歸根結底是為了教育人,挽救人,調動人的積極性,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使反腐倡廉工作真正成為經濟發展的動力。因此,在反腐敗鬥爭中,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黨員、幹部在經濟活動中發生的問題,至關重要。我們必須堅持唯物辯證法,一切從實際出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對人對事都要一分為二。對犯錯誤的黨員、幹部要看他的全部曆史和全部工作,功是功,過是過,既不以功掩過,也不以過否功。對所犯錯誤也要作具體分析,是偶犯還是累犯;是過失錯誤還是明知故犯;是執行上的偏差,還是擅自妄為;是知錯就改,還是堅持錯誤,等等,都要認真分析,區別對待。特別對經濟體製改革中發生的問題,更要冷靜地、慎重地處置,既要依法辦事,又要考慮這些問題發生的曆史背景、客觀條件,做到合法、合情、合理。對堅持社會主義方向、積極務實創新的,要旗幟鮮明地給以支持;對因經驗不足出現失誤的,要幫助總結教訓,不要太著重於個人的責任;對既有成績,又有錯誤的,應肯定成績,糾正錯誤,鼓勵繼續前進;對受到誣告陷害、打擊報複的,應主動澄清是非,大膽保護;對因政策法規不健全,政策界限不清,一時又難以認定的,要多作調查研究,慎重對待,妥善處理。當然,對嚴重違法違紀,在政治上、經濟上給黨和人民造成損失的,必須嚴肅查處。總之,反腐倡廉,處理各種問題,要有利於社會的穩定、有利於調動人的積極性,有利於社會主義生產力的發展,這就是我們為經濟建設服務所追求的優質高效的目的。
(鄺良宇)
反腐敗必須從嚴治黨
腐敗,是黨和國家的一大公害,是黨內外群眾痛恨的社會病毒。我們黨的性質、執政地位和曆史使命同腐敗現象是根本不相容的。因此,反腐敗就成為無產階級執政黨的一項帶全局性的戰略任務,成為我們黨為保持先進性、純潔性而開展的一項長期的鬥爭。
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後,黨中央針對腐敗現象蔓延、發展的現實,采取了一係列懲治的重大措施,取得了明顯的效果,深得黨心民心。曆史、現實的事實證明,隻有我們黨才敢於揭露腐敗現象,領導全國人民進行反腐敗的鬥爭。
在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黨內滋生腐敗現象,有多方麵的原因,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黨的自身建設抓得不夠,黨不管黨,治黨不嚴。在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泛濫的一段時間內,一些地方和單位的黨組織軟弱渙散,放鬆了對黨員的教育、管理和監督,削弱了思想政治工作,對不正之風和腐敗現象采取容忍甚至放縱的態度。在執行紀律上,失之於軟,失之於寬,沒有很好地貫徹從嚴治黨的方針,這是個沉痛的教訓。因此,反腐敗必須從嚴治黨。
從嚴治黨,全麵提高黨員素質,這是防止腐敗的根本途徑。共產黨員是否廉潔,直接關係著國家政權機關的廉潔與否。應該肯定,我們黨的絕大多數黨員幹部是廉潔奉公、勤政為民的,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是經得起執政和改革開放的雙重考驗的,這是我們黨的主流。但也無庸諱言,確有少數黨員幹部、甚至少數領導幹部為極度膨脹的私欲所驅使,違背入黨時的初衷,背叛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忘記黨的根本宗旨,經不起資產階級人生觀、價值觀和封建腐朽思想的侵蝕,經不起金錢的誘惑,頂禮膜拜在金錢的腳下,唯利是圖,見利忘義,貪汙受賄,蛻化變質,甚至鋌而走險,以身試法。這些問題盡管發生在極少數人身上。但對黨的危害極大,群眾也很不滿意。嚴酷的事實告訴我們,無產階級執政黨反腐敗,實質上是無產階級思想與一切剝削階級思想的長期較量。因此,全黨必須堅持和加強對黨員幹部進行黨的理想、宗旨教育,進行黨性黨風黨紀教育,使廣大黨員幹部牢固樹立為共產主義奮鬥終身的思想,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提高黨員幹部的政治素質,解決好思想入黨問題。隻有這樣,才能不斷提高和增強我們黨反腐蝕防演變的能力,掌握反腐敗鬥爭的主動權,始終保持黨的純潔性、先進性。
從嚴治黨,嚴密規範權力行為,是遏製腐敗的根本措施。近些年來,我們黨內的腐敗現象,盡管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但有著一個共同點,這就是權力的運行脫離了為人民服務的正常軌道。權力與金錢的交換成為當前腐敗行為的突出表現。一些黨員幹部在從事政務或參與經濟運行的過程中,其權力缺乏應有的製約和監督,權力便商品化了。因此,反腐敗最根本的是要遏製權力的被濫用,使每個黨員幹部的權力都能從製度上受到約束和黨內外群眾的監督。要達到這一點,主要靠兩條:一是加強對權力主體的製約。隻有通過改善和健全黨政機關和一些經濟職能部門的管理製度,強化“內約機製”,針對黨政機關和經濟職能部門權力運行上的不同特點,分別把各種權力的行使置於法規、製度的規範和約束之下,才能有效地鏟除權力濫用、以權謀私的土壤和條件。二是加強對權力主體的監督,權力主體要自覺接受群眾監督。在執政的條件下,我們的黨員在不同的崗位上掌握著大大小小的權力,黨員幹部隻有自覺地、真心實意地接受來自各方麵的監督,才能保證不濫用權力,不脫離群眾。因此,黨員幹部無論職務高低,都要增強監督意識,職務越高,越應自覺接受黨內外群眾的監督,過好“權力關”、“金錢關”。
從嚴治黨,嚴肅執紀,是懲治腐敗的現實需要和直接手段。紀律是實現黨的路線和任務的保證。嚴明紀律,同樣是懲腐倡廉的基本保證。隻有堅定不移、堅持不懈地查處黨員違紀案件,嚴格執行黨的紀律,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因此,對那些反對黨、危害黨的腐敗分子,必須清除出黨,有多少清除多少,決不能姑息養奸,養癰遺患,隻有嚴厲懲治腐敗分子,才能形成威懾力量,從而有效地防止和抑製腐敗現象的滋生蔓延。黨內腐敗現象在較長一段時間裏得不到有效的抑製和消除,治黨不嚴、紀律鬆弛是一個重要原因。有些黨組織在執行紀律時,往往失之於寬,失之於軟。諸如你查他保,你揭他捂,你嚴他寬,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甚至說情護短,包庇袒護,致使一些犯錯誤的黨員在錯誤的軌道上越滑越遠,甚至跌入犯罪的深淵。這種現象如果得不到堅決糾正,將會給黨的事業造成極大危害。隻有從嚴治黨,嚴肅執紀,反腐敗鬥爭才能逐步深入,取信於民,恢複黨在群眾中的崇高形象。
從嚴治黨,堅持黨員標準,是提高全黨反腐戰鬥力的客觀要求。黨是由黨員組成的。黨員標準的高低,直接關係到黨的戰鬥力的強弱,關係到反腐敗鬥爭的成敗。因此,必須堅持黨員標準。在執政和改革開放的條件下,黨員標準不能降低,而應更加嚴格。隻有嚴格按照黨員標準吸收黨員,把好入黨關,才能防止投機分子和企圖利用執政黨的地位撈取個人私利的人混入黨內。每一個黨員都必須嚴格按照黨章規定的八條去做,決不能降低標準,放鬆對自己的要求。如果每個黨員都能按黨員標準要求自己,並通過自己的模範行動在各自的崗位上影響、帶動周圍的群眾,那麼,我們黨就會贏得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就會增強戰鬥力和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