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篇2(1 / 3)

黨的十三屆六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加強黨同人民群眾聯係的決定》,要求各級黨組織,每一個領導幹部,都應當自覺貫徹黨的群眾路線。一定要廉潔奉公,克勤克儉,決不能以權謀私,假公濟私;要經常下鄉、下廠、下學校,深入到群眾中去,了解群眾的情緒和意見,堅決維護群眾的切身利益和合法權益,努力解決廣大群眾迫切要求解決的實際問題。與此同時,要堅決反對和克服官僚主義、主觀主義、命令主義以及其他各種損害黨群關係的錯誤傾向,決不能對其視而不見,聽之任之。隻要黨政幹部認真貫徹群眾路線,就能讓群眾真正感受到黨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就能使反腐敗鬥爭保持良好的勢頭,就能把懲治腐敗的任務、要求變成人民群眾的自覺行動,使反腐敗鬥爭沿著正確的軌道前進。隻要我們黨政幹部始終代表人民群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我們就能取得反腐敗鬥爭的徹底勝利。

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大力進行社會主義道德和共產主義道德教育,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是防範和清除腐敗現象的一種必不可少的手段。

(陳香成)

反腐敗必須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

鄧小平同誌曾經指出:“腐敗現象很嚴重,這與不堅決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有關係。”要使反腐敗鬥爭不斷引向深入,一個重要方麵,就是把兩者有機結合起來,堅持反腐敗必須同時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

資產階級自由化的泛濫,是腐敗現象滋生和蔓延的誘因之一。從根本上說,腐敗是以私有製為基礎的社會的共生現象。作為一種以公有製為基礎的嶄新的社會製度,社會主義製度在本質上是同任何腐敗現象不相容的;它絕不是腐敗現象產生的根源,而是堅決同腐敗作鬥爭的社會力量。近幾年來,腐敗現象所以在我國滋生和蔓延,原因固然是多方麵的,但資產階級自由化的泛濫則是其中一個十分重要而又往往容易被人們忽略的誘因。資產階級自由化是一種資產階級的社會思潮,它主要通過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的滲透,腐蝕我們黨和社會的肌體,從中誘發腐敗現象的滋生和蔓延。在政治領域裏,資產階級自由化動搖和瓦解了一部分人的政治信念,對腐敗的蔓延起到打開通道的作用。毛澤東同誌說過,沒有正確的政治觀點,就等於沒有靈魂。那些接受了資產階級自由化觀點,失去了崇高理想和信念的人,很容易隨波逐流,做出有損於社會主義事業的醜事、壞事,陷入腐敗的泥坑;或者采取“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自由主義態度,聽任周圍腐化之風的蔓延。在經濟領域裏,資產階級自由化幹擾和破壞了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正常秩序,為腐敗的蔓延提供了土壤和條件。社會主義必須堅持以公有製為主體,發展有計劃的商品經濟,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而堅持或支持資產階級自由化的人則鼓吹“私有化”,搞完全的市場經濟,宣揚“要使商品經濟滲透到黨內政治生活中來”,這隻能為非法經營、大發不義之財的人開綠燈,為極少數人搞權錢交易創造條件。在思想文化領域裏,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嚴重地腐蝕和毒害著一些人的靈魂,成了腐敗現象蔓延的重要思想根源。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的代表人物不遺餘力地攻擊社會主義民主,宣揚資產階級的自由;攻擊社會主義集體主義,宣揚以“自我”為中心的極端利己主義;攻擊共產主義無私奉獻的精神,宣揚“一切向錢看”的拜金主義;攻擊社會主義文化,宣揚色情文化;等等。這些精神鴉片,猶如瘟疫一樣地蔓延,改變了一些人的價值觀和價值取向,使黨內少數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淡薄了,是非界限混淆了,個人私欲膨脹了,享樂主義抬頭了,於是腐敗之風一度蔓延開來,權錢交易的醜行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這說明,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為腐敗行為提供了“理論依據”,成了腐敗分子有恃無恐地從事非法活動的“思想武器”。倘若我們容忍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繼續泛濫,人民群眾深惡痛絕的腐敗現象仍然可以尋找到賴以滋生和蔓延的“庇護場所”,繼續給我們的社會主義事業帶來嚴重危害。

資產階級自由化的泛濫是腐敗現象蔓延的重要誘因,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可以無視封建殘餘影響的存在及其危害。改革開放以來,封建殘餘的影響,當然在某些方麵已經削弱,但我們不能低估它對黨內政治生活的腐蝕和毒害作用。因為我們黨內確有極少數領導幹部把人民賦予的權力變成追求享受、謀取私利的特權,並利用這種特權進行非法的商品經營活動;或者任人唯親,拉幫結夥,大搞裙帶關係;等等。所有這些,都或多或少地帶有封建主義的色彩。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封建思想的殘餘在今天愈益同資產階級腐朽思想相互滲透和相互結合,尤以“拜權主義”和“拜金主義”的結合為其最顯著的特征。一切以權謀私、貪汙受賄、倒買倒賣、弄權勒索、走私詐騙、偷稅漏稅等違紀違法行為,無一不是這種結合(或權錢交易)的產物。現實向我們清楚地表明:正是資產階級自由化的泛濫,為封建主義思想殘餘和各種資產階級腐朽思想的結合,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由此可見,資產階級自由化無論作為政治勢力也好,或是作為社會思潮也好,都具有強烈的腐敗性質。因為它本身就起著強烈的腐蝕作用和瓦解作用;也因為它是誘發一切腐敗現象的汙染源,借助腐敗而起著更加危險的腐蝕瓦解作用;還因為它是把封建主義殘餘作為幫凶,借助於封建主義殘餘的餘威而更加肆無忌憚地起著腐蝕瓦解的作用。有人認為,搞資產階級自由化的人也打著“反腐敗”的旗幟,似乎資產階級自由化與腐蝕現象是對立的,這顯然是被假象所迷惑。正如鄧小平同誌所指出的,“反腐敗這個口號僅僅是他們的一個陪襯,而其核心是打倒共產黨,推翻社會主義製度”。

曆史經驗表明,反對腐敗的鬥爭是同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的鬥爭不可分割地聯結在一起的。在社會主義的生產力尚未趕上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時,總有人會覺得社會主義不如資本主義,主張走資本主義道路;在社會物質產品還未極大豐富之前,也總有人會通過非正常渠道或利用職權非法占有社會勞動的成果。資產階級自由化與腐敗現象,是相互聯係、相互依存、互為條件的關係。腐敗現象為搞資產階級自由化的人攻擊黨和社會主義提供了口實,它的滋生和蔓延助長了資產階級自由化的泛濫;反過來,資產階級自由化的泛濫,又催化著腐敗現象的滋生,並為它的發展提供了精神炮彈,成為它們的“庇護場所”。在改革開放過程中,隻有旗幟鮮明地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從政治上、經濟上和思想上抵製形形色色的反動思想的侵蝕,才能有力地遏止、清除腐敗;而懲治和清除腐敗就使資產階級自由化喪失了向黨向社會主義進攻的同盟軍,削弱了資產階級自由化在我國存在和蔓延的社會基礎。因此,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與反腐敗從根本上說是一致的。然而,前幾年,我們對資產階級自由化與反腐敗的關係認識不足,鬥爭很不得力,很不一貫。在反資產階級自由化鬥爭中未與反腐敗鬥爭聯係起來,使資產階級自由化仍占有一定的市場,沒有真正地臭起來;在反腐敗鬥爭中沒與反資產階級自由化結合起來,使反腐敗未能釜底抽薪,結果資產階級自由化泛濫成災,腐敗現象越演越烈。這不能不說是一個沉痛的教訓。

綜上所述,我們在反腐敗的同時,必須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在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的鬥爭中還要反對腐敗現象。為此,一方麵,要教育全黨深刻認識資產階級自由化是產生腐敗現象的重要根源之一,糾正那種把反腐敗與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割裂開來、對立起來的傾向,提高人們對反腐倡廉和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鬥爭長期性、複雜性、艱巨性的認識;另一方麵,在工作實踐中要堅持兩手抓,一手抓反腐敗,一手抓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兩者不可偏廢,特別是在反腐敗中要把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擺到突出位置。中國有句俗話,叫做“事不過三”。1985年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的鬥爭走了過場,1987年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的鬥爭又走了過場,致使黨所領導的反腐敗鬥爭幾經波折,極少數腐敗分子在堅持或支持資產階級自由化的人的縱容下更加有恃無恐地從事非法活動。當前,反腐敗鬥爭進入了一個關鍵階段,它既麵臨著有利的時機,又遇到嚴峻的挑戰。這場鬥爭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艱巨的努力。越是在這個時候,我們越是要保持清醒的頭腦,旗幟鮮明地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自覺地把反腐敗與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有機地結合起來,努力使這兩手真正硬起來。

(朱旭東)

反腐敗有助於社會穩定

新中國成立40多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也必須看到,在我們黨內和政府機關中,某些腐敗現象正在滋生和蔓延,並滲透到政治、經濟、意識形態等各個領域,嚴重地損害了黨和政府的形象,已經成為社會不穩定的一個重要因素。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強調,維護社會穩定是壓倒一切的任務,並把反腐敗作為要辦的四件大事之一。那麼,反腐敗與維護社會穩定的關係究竟是怎樣的呢?

腐敗是一切剝削階級統治社會的產物。縱觀中國的曆史,就是一部勞動人民反對剝削階級腐敗統治的曆史。公元前209年的陳勝、吳廣起義以及元末農民起義、太平天國運動等等,都是源於當時統治集團的刑政苛暴、政治腐敗、宦官專權。腐敗必然導致社會不穩定甚至政權覆滅。遠的不說,近代清朝的滅亡和國民黨政府的垮台就是很好的佐證。即使是明末李自成、張獻忠領導農民起義建立起來的大順、大西政權,也因為起義軍內部滋長了享樂思想和腐敗作風,最終相繼歸於失敗。社會主義國家是人民當家作主,但因為剝削階級腐朽思想意識的長期存在,也會經常發生某些腐敗現象,影響社會的穩定。近年來,東歐一些社會主義國家局勢的急劇動蕩,在很大程度上與其執政黨內部和政府官員中的嚴重腐敗現象有著密切關係。在我國1989年春夏之交發生的那場政治風波中,極少數搞資產階級自由化的“精英”們進行的反黨反社會主義的公開表演,之所以能夠蒙蔽、煽動不少群眾,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由於我們黨內和國家機關中正在滋生和蔓延的某些腐敗現象,使一部分群眾對黨和政府產生了不滿情緒。

曆史和現實的教訓告誡人們,腐敗是任何社會、任何國家之大敵。反對腐敗對促進社會穩定和政權鞏固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國家繁榮昌盛,人民安居樂業是社會穩定的綜合體現。國以民為本,國為舟,民為水,“水可載舟,水亦覆舟”,這是曆史規律。腐敗現象直接損害了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必然引起人民群眾的不滿。社會穩定首先是人心的穩定。堅持不懈地開展反腐敗鬥爭,始終保持政府的廉潔,才能真正贏得人心。

物質生活是人類社會的第一需要。馬克思主義認為,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後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社會產品分配是生產關係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促進社會和生產力發展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產品分配形式取決於社會製度和生產資料的所有製形式,受國家法律的保護。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生產資料以公有製為主體,實行按勞分配。但是當前經濟領域的腐敗現象,卻嚴重破壞了這一分配原則,造成社會分配不公,兩極分化。國家公務人員利用職權貪汙受賄,“官倒”、“官批”緊俏的生產生活資料,使一些團體或個人獲得巨額銷售利潤和非法收入,一夜之間成為腰纏萬貫的“暴發戶”;黨政幹部違法違紀建豪華私人住宅,而大部分群眾至今仍居住在簡陋的平房內,貧困地區的群眾甚至連溫飽問題尚未解決。這種鮮明的反差把社會分離成了不同的經濟階層。經濟利益上的非正常差異,加劇了各種社會矛盾,是社會安定潛伏危機的經濟和物質因素。經濟領域的反腐敗鬥爭,一方麵是嚴厲打擊經濟違法犯罪活動,消除各種非正常“高收入”現象,以鞏固發展國家和集體經濟;另一方麵就是保護廣大群眾的合法經濟利益不受侵犯,保障他們的正常經濟收入。

人類社會是不斷發展的。經濟發展是社會發展的重要標誌。社會穩定為經濟發展創造必要的環境和條件,經濟發展促進社會穩定,二者相輔相成。我國當前進行的改革開放,就是要調整生產關係中那些不合理的成份,吸收國外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促進生產力發展。但是,腐敗現象使國家的方針、政策不能得到貫徹執行,造成經濟秩序混亂,阻礙著經濟發展;更嚴重的是腐敗現象挫傷了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在改革開放中,腐敗現象的危害更為突出:國家放開政策要搞活流通,就出現了黨政機關、黨政幹部經商辦企業,官商不分,擾亂市場;國家實行對外開放,一些地方和單位不是積極引進國外先進的技術和設備,而是一個勁地進口豪華轎車,或借口“考察”、“洽談”,搞公費出國觀光旅遊,對國家和人民的利益不負責任,進口淘汰設備和劣質商品,給國家造成巨大經濟損失;國家適當擴大地方自主權,有的地方就搞“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國家要搞活經濟,啟動市場,一些人就用公款大吃大喝,收受禮品、“回扣”,甚至索賄受賄,等等。這些都嚴重阻礙了改革開放的順利進行。改革呼喚懲腐,“腐敗不除,改革難成”。反腐敗對促進經濟發展和保證改革開放的順利進行的作用主要體現在:

(一)密切黨和政府同人民群眾的聯係,贏得人民群眾對國家的大改方針和一係列改革措施的理解和支持。

(二)保證國家的方針、政策正確貫徹執行。

(三)為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創造良好的經濟秩序和社會秩序。

(四)克服官僚主義,增加經濟建設的科學性和預見性。

社會風氣既是衡量社會穩定狀況的一個標誌,也是影響社會穩定的一個重要因素。人們的社會價值觀念,對社會風氣的形成起著重要作用。以實現自我為中心的價值觀念,必然導致個人主義、“金錢至上”的思想意識泛濫,貪汙、盜竊、賄賂、投機詐騙等醜惡現象就會橫行社會。同時也造成人們思想上的混亂,各種反動勢力會趁機進行顛覆和破壞活動。相反,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大公無私、先人後己的社會主義道德觀念就會促進“人人為社會,個個講奉獻”的社會風氣形成。

黨風政風直接影響民風。執政黨及其政府是人民群眾的組織者和領導者。黨員和政府工作人員,特別是各級領導幹部的言行對群眾有很大影響。我們黨和政府的宗旨是為人民服務,曆來倡導黨員和政府工作人員廉潔奉公,因而贏得了人民群眾的信賴和支持,促進了人們的社會主義價值觀念和思想意識的形成。隨著改革開放,人們的價值觀念發生了變化,這本來是一個很自然的現象,但在這一變化過程中,國外資產階級腐朽思想和黨內及政府機關中的某些腐敗現象,把人們的思想導向了“拜金主義”和“唯利是圖”的邪路。在國家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公務活動場所變成了某些人的“交易市場”,權力成了商品。招工、招幹、升學、晉升、評職稱、“農轉非”等等,都存在著嚴重的以權謀私和不正之風,社會的一些行業和部門也搞“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利用職權搞敲詐勒索。權錢交易的腐敗現象,驅使人們信奉“有錢能使鬼推磨”、“金錢萬能”的價值觀念。為了錢,一些人見利忘義,鋌而走險,致使社會治安狀況惡化,社會風氣變壞。因此,必須通過反腐敗,正黨風、政風,進而帶動民風。同時,反腐敗也有利於社會主義新型道德觀念的形成,幫助人們增強是非觀念,弘揚正氣。

一切國家機關依照法律充分履行其職能,是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手段。腐敗現象嚴重損害了黨和政府的形象,腐蝕了幹部隊伍。鄧小平說,“我們自從實行對外開放和對內搞活經濟兩個方麵的政策以來,不過一兩年時間,就有相當多的幹部被腐蝕了”。這樣一來,國家機關的職能效力被削弱了。在一些機關和單位,“不給好處不辦事,給了好處亂辦事”,這實質上是剝削階級的衙門作風,這樣的國家機關當然不可能履行好治理社會的職能。治理國家者應該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而一些黨政幹部大肆進行貪汙受賄;以權謀私,違法違紀建私房成風,沉溺於個人享樂,生活腐化墮落,革命意誌消沉。其身不正,雖令不行。國家工作人員自身不廉潔,怎樣對別人執法執紀?又怎樣去宣傳和組織群眾?反腐敗可以從兩個方麵強化國家機關的職能效力:一是嚴厲懲處國家機關中少數嚴重違法違紀分子,以教育廣大幹部和群眾,增強國家公務人員依法、公正、廉潔、高效行政的意識,提高其行政水平;由此及二,是給國家公務人員帶來了良好的整體形象,並通過不斷改進機關作風,保證國家機關的法律行為和行政行為真正體現人民群眾的意誌,從而維護國家機關的尊嚴和權威性。

(陳代平鍾傳平)

反腐敗必須與改革開放同步進行

當前,社會上對反腐敗與改革開放的問題存在這樣兩種觀點:一曰“對立論”,一曰“必然論”。這兩種觀點都是錯誤的。要實現四個現代化,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就必須做到:改革開放,繁榮經濟,堅定不移;反對腐敗,保持廉潔,堅定不移。隻有堅持反腐敗,才能保證改革開放的順利進行。

持“對立論”觀點的人認為:反腐敗與改革開放是對立的,“反腐敗束縛了改革者的手腳”。其實,這種觀點不論從理論上講,還是從實踐來看都是站不住腳的。無數事實證明:凡是改革開放搞得好的單位,其黨風狀況是好的,腐敗現象是少的。反過來講,反腐敗搞得好的單位,改革開放就健康順利發展。以長沙縣為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長沙縣農村經濟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糧食產量、鄉鎮企業、多種經營、造林綠化、農業產值和農民人平純收入等均創曆史最高水平。1989年,全縣糧食產量、肉類總產量、鄉鎮企業總產值和財政收入進入全國“百強縣”行列。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作出了“向長沙縣學習”的決定。這些成績的取得是一手抓改革開放,一手抓反腐敗的結果。特別是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後,長沙縣委、縣人民政府把反腐敗鬥爭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堅決控製社會集團消費,堅決製止大吃大喝、鋪張浪費,堅決打擊貪汙、受賄、投機倒把,堅決糾正黨政幹部經商辦企業和違章違紀營建私房,堅決查處黨員幹部以權謀私、腐化墮落和其他違法亂紀行為。據統計,1984年至1990年,長沙縣共查處違紀黨員554人,其中副科級以上黨員幹部36人。通過查處,純潔了黨的組織,保證了該縣有一個好的黨風,為改革開放創造了一個良好的環境,使長沙縣經濟持續、穩定、協調發展。因此,認為改革開放與反腐敗對立,反腐敗就會不能搞改革開放,就會挫傷改革者的積極性的觀點是錯誤的。事實告訴我們,隻有堅持反腐敗,清除改革開放道路上的絆腳石,才能保證改革開放的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