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2(1 / 3)

20世紀60年代,瑞士天文台舉辦一年一度的精密手表比賽,日本經濟間諜打了進去,不是為了參評或參加學術活動,而是為了獲取商業秘密,其方法除公開搜集外就是偷竊。如1970年7月曾轟動一時的日本鍾表公司駐西德特派員杜塞道夫事件,其主人公杜塞道夫就是因為盜竊瑞士水晶式手表圖紙而被逮捕起訴。1968年,瑞士政府曾向瑞士鍾表業發布了一項內部指導性意見,即瑞士政府通過對市場調查和技術發展趨勢分析認為,機械手表發展到了一定的極限,無論從技術上、工藝上還是款式設計上,經過幾百年的生產研究,基本上不會再有很大的突破。刺激消費者新的興趣和購買欲望的是電子表,尤其是水晶式電子表。當時,日本鍾表業剛起步不久,正不知往何方向發展。發展機械表自知不是瑞士的對手,發展電子表又不知市場前景和主攻方向。瑞士這一情報對他們來說無異於久旱逢甘雨,於是立即組織力量,瞄準水晶式電子表技術組織攻關。在此過程中,日本經濟間諜通過情報活動發現,瑞士行動遲緩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在某些技術方麵遇到了阻力且遲遲不能突破,這就是金屬氧化物集成電路技術和液晶顯示技術。日本通過情報調研發現,掌握以上技術的隻有國外幾家計算機公司。為了獲取這項技術,日本選擇美國英特爾公司作為合作夥伴。與此同時,美國無線電公司發表了關於液晶顯示方麵的科研成果信息。精工舍公司立即派出一班人馬到美國收集該方麵情報並通過“內部交流”的方式達到了目的。終於,1969年末日本水晶式電子表技術首先獲得了突破,隨即到來的是組織大規模的工業化生產,生產成本大幅度降低,競爭能力提高,日本很快以巨大的優勢超過瑞士,至今牢牢地控製著國際消費市場。相反,瑞士以“鍾表王國”的老大自居,不注意商業秘密的保護,不重視情報研究且行動遲緩,先於日本十多年便著手電子表研製,最後卻敗下陣來,招致無以估量的經濟損失和社會聲譽損失。

不僅美國、日本、前蘇聯在經濟技術情報方麵你爭我奪,鬧得不可開交,歐美其他國家也不甘示弱,紛紛躋身經濟情報戰場,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早在20世紀50年代,就因為法國經濟間諜竊得前蘇聯航空發動機的秘密,法國航空工業與前蘇聯的差距縮短了10年時間。到70年代,法國的情報機構從事經濟間諜活動就已嫻熟自如了。包括“紐約的銀行家、遠東的商務代表、歐共體布魯塞爾總部的官員”在內的數千名法國情報人員中,有15%~20%的人員對美國、其他西方國家以及日本進行經濟間諜活動。

法國情報及反間諜局後來的領導人皮埃爾·馬裏翁取得了法國經濟間諜活動的一係列重大勝利。1981年至1982年,他的情報機構使巴黎從印度政府那裏得到了一筆20億美元的交易。法國依靠當地一名情報人員同印度簽訂了“美國不利”的合同。另外,他們還幫助法國郵電局、航空公司和其他企業擊敗了美國人。1987年至1989年,法國國外安全總局在國際商用機器公司和美國其他電子公司駐歐洲的分公司中招募經濟間諜,為法國的布爾機器製造公司提供了大量的經濟與科技情報。

1995年4月,法國成立了一個專門的工業和技術情報協調機構——提高競爭力和爭取經濟安全委員會,領導所有對外經濟技術情報的搜集工作。成立不久他們就截獲了美國一家直升機製造公司向中東國家的秘密報價,使法國直升機公司輕而易舉地取得了向沙特阿拉伯出售12架戰鬥直升機的合同,算是報了美國人搶走“空中客車”生意的一箭之仇。

2000年8月出版的《星期日時報》稱,為了贏得向希臘出售250輛坦克的合同,法國的特工人員使出了各種手段,他們不僅竊聽競爭這筆合同的英美軍方坦克專家的電話,而且在希臘舉行的野外試驗中破壞英美坦克的展示。據稱,英國“挑戰者”和美國“阿布拉姆斯”坦克在進行野外測試時其衛星定位係統突然失靈。這兩種坦克當時正在同法國的“勒克萊爾”坦克爭奪這筆金額高達16億歐元的坦克合同。事後的調查表明法國特工製造了這起衛星傳輸錯誤,他們用一種可遠距離遙控的小型發射機在英美坦克進行測試時,發射與定位衛星頻率相同的強大信號,使英美坦克的衛星定位係統失靈。英美軍方為此警告本國專家在出訪法國時提高警惕,不要討論工業秘密,同時要保護好機密文件。

法國獲取經濟情報可分為兩類,一是所謂“關乎法國產業生產”的國防、航空、航天等戰略性高科技情報,對此可“盜”可“買”;二是一般經濟情報,側重點是美國的經濟政策、貿易合同及談判底牌等,目的在於知彼助己。法國一些情報機構專門負責通過竊聽電話、截取傳真等手段繳獲此類情報以幫助法國公司。美國聯邦調查局的一官員認為,“有了這種情報幫助,在競標時搶到合同的機會就大增,而且可隨時洞悉對手的計劃”,這樣,“法國人就會把我們擠出市場,即使其產品不及美國貨也不愁銷路大開了”。

以色列間諜更是身手不凡,他們竟然偷走了瑞士公司用法國專利許可證生產的“幻影”式飛機的幾乎全部圖紙。

值得注意的是,在經濟情報活動中,私營情報機構異軍突起,已成為一支不可小視的力量,它們在經濟情報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正呈日趨上升之勢。

在美國,一些經濟專家和中央情報局前雇員開辦了五花八門的調查公司。這些調查公司是一種社會服務機構,其任務是幫助美國工商業集團搜集競爭對手的商業秘密。它們把從外國公司那裏搞來的情報分別整理好,然後高價賣給美國企業集團。

由美國律師斯托特開辦的“國際報告資料係統”,可以說是這些情報調查公司的代表。該公司成立於美國情報機構陷於低穀的20世紀70年代末,很快就發展成為世界上知名度非常高的情報服務機構。該公司在海外擁有上百名的專職情報人員,總部的情報分析人員也超過100人,這些情報人員一刻不停地接受來自世界各地的情報和公開信息。該公司根據手中掌握的各國經濟情報資料,每年都出版發行多種公開的經濟情報刊物,僅此項收入就超過了450多萬美元。它所發行的刊物各國都十分重視,僅美國國會就訂了400份,以至於它的情報資料被世界各大公司稱為“搶手信息”。

美國私營情報機構為提高工作效率,還與國家情報機構建立了或明或暗的聯係。提起克羅爾公司,全世界的一些大老板和很多政府都感到很害怕,因為這家公司有不少中央情報局的原特工人員,它經常超越法律允許的範圍來進行秘密調查活動。法國的一位負責經濟情報的專家說:“我的一些朋友警告我,不要同克羅爾公司發生對抗,因為它的聯絡網已經很廣。它可以通過秘密調查來動搖某些大企業甚至一些國家的政府。”克羅爾公司工作人員收費相當高,雇傭他們從事一些風險性比較大的情報活動每天得花費1萬美元以上。

在日本也有很多民間情報機構。20世紀90年代初期,日本已有11000多家專門處理情報信息的機構,其中規模較大的有100多家。一些大企業的情報組織,設備精良,搞間諜活動的效能也很高。

在俄羅斯,許多退役情報官“下海”從事民間情報活動。前蘇聯解體後,KGB被解散,絕大多數情報人員被打發回家。但這些人並沒有失業,一些新成立的私人情報公司將他們網羅旗下,使他們又在經濟情報戰場上找到了用武之地。俄羅斯“辛斯”公司是一家搜集企業情報和從事市場調查的民間機構,公司總裁米納耶夫公開宣稱自己曾在KGB第五總局任過職。該公司網羅了150名過去曾在KGB和蘇軍總參謀局任過職的退役情報官,自1993年創業到現在,已發展成為俄羅斯情報業首屈一指的大公司。“辛斯”公司的服務項目在國內外受到廣泛的歡迎,客戶除俄羅斯有影響的銀行、石油公司和天然氣企業之外,還包括歐美的許多大集團公司,其固定客戶有600家之多。米納耶夫總裁說:“我們之所以生意興隆,因為我們有豐富的秘密工作經驗,依靠這些經驗,我們才能在風險極大的俄羅斯,準確無誤地把握市場動向。”

提起列昂尼德·舍巴爾申,國際情報界人士並不陌生。他是前KGB的一個老情報官,在舉世震驚的“8·19”事件後,他曾被時任總統的戈爾巴喬夫任命為KGB主席,但隻一個月,又被勒令提前退休。當時他隻有56歲,過不慣無所事事的日子,於是便與幾位前KGB的高級官員一道,創辦了“俄羅斯全國經濟安全服務公司”,並親任第一把手。該公司的主要業務是:為俄羅斯企業的商業秘密提供保護;對國外企業進行調查,使俄羅斯企業免受損失。該公司收費相當高,但生意十分興隆。據透露,這家公司之所以熱門,是因為它是由前KGB人員經營的。它既能為企業經濟安全提供保護,又能利用自己的門路替服務對象辦事,隻要它略施過去KGB慣用的伎倆,就能使客戶的競爭對手遭受損失甚至倒閉。

在俄羅斯,由前KGB情報人員所辦的私人偵探辦事處或類似機構隨處可見,據統計有1萬家左右。其中5000家擁有固定的客戶,經營狀況良好。

私營情報機構在其他各國也很紅火。法國是國際經濟情報領域公認的強者之一,這與它擁有眾多的私營情報機構是分不開的。1993年,法國領土監護局負責人指責說,CIA和前KGB特工正攜手“覓食”,成立私人情報所,廣泛地搜集他國的商業秘密。此後,法國也不甘落後,其私人情報組織如雨後春筍般地冒了出來,其創辦者大都是退休的情報官員,它們的主要客戶是有海外業務的法國公司。在激烈的商戰中,這些私人情報公司為法國企業立下了汗馬功勞。據美國新聞界透露,法國航空公司為了能在與美國西北航空公司的競爭中處於優勢地位,出巨資聘請了一家法國私人情報機構出馬。很快,這家私人情報公司就摸清了西北航空公司的市場戰略,為法國航空公司謀求到了巨大的利益。前不久,號稱“巨無霸”的薩吉姆機械電氣公司聘請私人情報公司出麵,對它的競爭對手韓國的一家企業開展調查,很快就獲知了那家企業的新技術和市場戰略秘密。

在德國,隨著企業間的競爭日益加劇,各大公司也紛紛成立經濟情報組織,來提高自身在經濟競爭中的地位。在德國北部一個名叫巴特奧爾德斯洛村的地方,有一所專門培訓反商業間諜人員的全日製學校,其學員大都是各大公司委派而來的。在這裏,各種安全專家應聘前來授課,講授現代偵察技術以及對可疑分子進行有效審訊的方法。十幾年來,成千上萬名學員從這所學校走出去,成為各大公司的專業情報人員。

在巴西,受過培訓的私人偵探有8000多人,其中高級私人偵探辦的經濟安全公司,在企業界十分受歡迎。在聖保羅市,有一家跨國公司的技術秘密被竊,公司立即請來了私人偵探阿馬拉爾,要求他查出竊密者。阿馬拉爾通過調查,懷疑事件為該公司剛解聘的一高級職員所為,於是對其進行了嚴密的監視,並設法把他正在向國外出賣該公司技術秘密的場景偷拍了下來。

隨著全球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私營情報機構的地位和作用愈來愈突出。許多企業借助私營情報機構搜集競爭對手的經濟與技術情報,致使經濟情報戰更加硝煙彌漫。

二、“情報探子”無孔不入

企業特工異軍突起

57歲的哈羅德·沃登是一位說話和氣的工程師,在位於紐約的柯達膠片公司工作了28年。這位常去教堂並已成為爺爺的沃登還在鎮委員會任職,但他還有另一個不為外人所知的職業:企業特工。

沃登曾是柯達公司高級技術員,曾參與設計代號“401機器”的絕密設備。“401機器”生產出一種化學物質——醋酸酯,它能使膠卷更為光滑、質量更好、價格更低,在市場上具有極大的競爭優勢。為研究這種機器,柯達公司耗資數百萬美元。

沃登1992年從柯達公司退休後,在紐約和南卡羅來納開辦了業務谘詢公司。在其前老板不知情的情況下,沃登偷偷招募柯達公司雇員及十餘位退休同事,讓他們提供有關“401機器”及其他敏感項目的情報。他將繪製的圖表及印有“機密”字樣的文件,賣給柯達在美國及世界各國的競爭對手。

沃登的一些反常行為受到了柯達公司的懷疑。柯達公司為了人贓俱獲,趕緊雇傭了前聯邦調查局偵探作為公司安全首腦。該偵探設置了一個精心策劃的圈套:他在亞特蘭大一家酒店裝做買主,與沃登進行了4個半小時的會見,會見全過程都被柯達公司秘密攝像。於是,沃登竊取柯達公司商業秘密的行為敗露,他最終被判15個月徒刑。

商場如戰場,雖然沒有血雨腥風,卻始終伴隨著明爭暗鬥。為了在競爭中處於上風,企業之間、國家之間不遺餘力地竊取經濟情報。於是,一種非常特別的職業——企業特工應運而生。他們的任務,就是以合法的或者非法的手段,獲取企業需要的經濟技術情報。

日本某廠的一位工程師,便是一位人見人怕的企業特工,以至美國有一次在紐約舉行新產品展銷會時,公開宣布不歡迎他參加。因為這個工程師隻要一看樣品,便對產品的全部結構了如指掌,回國後稍加改進,便能設計出優於樣品的產品,從而搶先占領市場。美國企業界稱他為“鬼才”,吃過他好幾次虧。然而,雖然那次展銷會禁止這位工程師參加,但他不以為然,笑著對其老板說:“不要緊,你把樣品的圖片弄一套回來就行了。”果然,圖片帶回來後,經過他仔細研究,該廠又搶先一步製造出優於美國新產品的品種,投放市場,使美國同類產品黯然失色。

無獨有偶,漢斯·勒曼也有一套讓汽車商無時不提心吊膽的攝影技術。各地汽車商為設計出新型汽車,往往要投資數億美元,先製造幾輛原型車,在不同的路況、氣候中進行長期測試後才投產。測試時所經路線,隻有車廠決策階層知悉,同時他們還會費盡心機對原型車加以偽裝,以掩人耳目。但是,那些所經路線常被勒曼探得,幾乎就在原型車發動引擎的同時,勒曼的長鏡頭相機、高倍夜視望遠鏡、微型錄像機就開始工作。測試中的原型車造型,不久便清晰地出現在汽車雜誌上,鈔票則隨之大把大把地進入了他的腰包。

美國德州儀器公司得知對手可能將購並TELOGY公司。這一消息非同小可,因為德州儀器必須倚賴TELOGY公司供應他們網絡電話的軟件。於是德州儀器趕緊雇用了六七個私人偵探,一方麵到處打聽情況,和TELO-GY公司取得聯係,一方麵趕緊研究TELOGY公司的財務狀況。根據偵探回來的情報,德州儀器的管理階層相信,唯有迅速購買TELOGY公司,才能確保本公司正在起步的網絡電話事業發展無虞。於是他們先下手為強,買下TELOGY公司。事後證明,德州儀器的做法是正確的。因為當時還稱不上風行的網絡電話,如今已為該公司創下1億美元的營業額。

美國《商業周刊》刊登的一篇文章指出,美國一些公司每年用於收集競爭對手情報的費用高達100萬美元。美國商用情報顧問公司Fuld&Co主席富爾德表示,90%的美國企業聘請專人進行相關的間諜工作。負責執行任務的“職業特工”多是大學畢業生,在大學裏就選修過有關競爭性情報的課程,以刺探競爭對手內部資訊及保護公司利益為己任。根據麻州劍橋的弗得顧問公司創辦人弗得的估計,目前美國從事情報活動的企業特工已經達5000多人,其數目是10年前的2~3倍,而排名前10名的大企業中,有9家雇有專門收集情報的員工,他們多隸屬於行銷、策略規劃、谘詢服務等部門。這些企業特工的教育程度越來越高,許多人擁有MBA學位或另有專業證照,也有人曾在大學進修過企業情報收集的課程。楊百翰大學、匹茲堡大學,都有開設這類課程。同時,加入此行列的學院有日益增加之趨勢。

不要以為企業特工距離我們很遙遠,實際上,在一些商場,有時我們可以看到有人煞有介事地在翻看吊牌,但從來不買。其實,這就有可能是競爭對手派出的人在了解該商場的產品價格、品質質地和銷售情況。這一類人員,無疑也屬於企業特工的範疇。

位於加利福尼亞州的美國矽穀,是高科技的代名詞,它集中了全美國甚至全世界電子工業和半導體工業的最大最先進的企業,是美國保密等級最高、技術最先進的電子工業基地。但是,樹大招風,這裏也是一個十足的“諜穀”,是外國經濟間諜雲集之所。據美國中央情報局調查,大約有20多個國家的近萬名情報人員徘徊在矽穀周圍,他們在尋找各種機會,以獵取這裏的計算機技術情報。據稱,這裏每年約有價值2000多萬美元的半導體芯片被盜,由此造成的經濟損失則無法統計。

1994年,美國得州儀器公司與法國布爾電腦公司打了一場專利官司,由此引出一樁法國間諜案。布爾控告得州儀器非法製造布爾公司研製並已取得專利的電腦軟件。但得州儀器反稱,這種電腦軟件是他們發明的,布爾隻是經由在得州儀器臥底的經濟間諜及法國情報單位,才輾轉獲取這種軟件的。

據美國法院調查,1969年,法國人多雷在巴黎取得電機學位後赴美深造,後陸續獲取企業管理碩士及航空工程博士學位,並於1976年受聘為得州儀器設在法國總部的產品部經理,1989年晉升為行銷主管。就在這時,美國有好幾家電腦公司發生了高度機密文件失竊案。經聯邦調查局(FBI)調查發現,有數家美國電腦公司內部埋伏有提供科技秘密給法國情報單位的經濟間諜,得州儀器是其中一家。根據FBI提供的證據,得州儀器向法院控告了多雷。在法院的檔案裏有這樣的文字記載:潛伏在得州儀器的法國間諜(多雷),已從得州儀器泄露可用技術情報給布爾……長達13年。

經濟情報的竊取,並不見得比軍事情報與政治情報的竊取來得容易,它們同樣驚心動魄、曲折離奇。美國IBM公司發明了一種市場前景十分廣闊的多功能家用電腦,其老對手日本一家著名的家用電腦公司得知這一消息後,立即意識到了嚴重的挑戰,他們向IBM派遣了大量的經濟間諜,試圖打入IBM內部,竊取他們的技術秘密,但效果不佳,於是決定采取迂回戰術。

他們雇傭了一名叫歐文·史密特的間諜,令他去竊取IBM公司新開發的電腦的技術資料,報酬是500萬美金。史密特通過情報網得知IBM的技術資料為公司負責人尤裏一人所掌握,於是潛入尤裏家中進行秘密搜索,結果一無所獲。為探知技術情報之所在,史密特決定從尤裏夫人下手。在一個“偶然”的場合裏,他結識了尤裏夫人。幾次接觸後,他贈送給她一對勞力士牌鴛鴦表。尤裏夫人得到這樣貴重的禮物,自然喜不勝收,於是和丈夫雙雙佩戴起來。沒想到,在那塊男表裏,史密特已經裝上了竊聽器。自此,尤裏的一切談話盡為史密特所知。

幾天後,史密特竊聽到尤裏將要攜帶日本人想要得到的技術資料從郊外的科研基地前往公司總部,向董事會作新開發項目的專題彙報。史密特感到時機已到,於是馬上飛車趕到尤裏前往總部必經的一個偏僻路進行攔截。當尤裏的汽車趕到時,埋伏在路旁的史密特端起裝有消音器的狙擊步槍將汽車輪胎擊穿。在尤裏及其隨同人員下車檢修時,史密特又用麻醉槍將他們擊倒。隨後,從車中飛快地取出裝有機密技術資料的公文包,開車逃之夭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