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2(1 / 3)

最近,某市的紅星化工廠發生了一起令人難以置信的泄密案,其泄密的途徑竟是該廠的廢紙廢物。

紅星化工廠研究開發出來的A4號多用途油漆剛剛打開市場,日本某株式會社的新產品W5多用途油漆就在市場上出現了,其成分、性能、技術指標基本上與A4號相同。市場已被搶占,原因卻怎麼查也查不出來。在公安局的偵破會議上,該廠廠長憂心忡忡地說:我們開發的A4號產品,是一種新型的多用途油漆,除可以廣泛用於高檔飯店內裝修外,還可以用於家庭裝修,市場效益相當不錯。這種油漆是一種高分子材料,結構十分複雜,短時期內是無法生產出來的。而該株式會社的W5號產品,其性能跟A4號一模一樣。W5是在A4上市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出的,從技術上說,假如他們在A4研製成功後竊取了配方,那麼在一個月內無論如何是生產不出來產品的。這就是說,他們在我們剛剛開始研製A4時就進行了跟蹤。這不但使A4打進日本市場成了泡影,而且使得A4的改進產品A5的研製也不得不停止了。

就在百思不得其解時,公安局的老李接到一個情況反映,說是該市新世紀酒店來了一位專收舊貨的人,名叫水劍峰,每天都帶回一個蛇皮口袋,形跡非常可疑。老李靈機一動:他是否和這個案子有關呢?他決定跟蹤水劍峰。這一天,水劍峰在舊貨市場上不緊不慢地轉來轉去,最後停留在舊書市場,在那裏一邊看書一邊在等著什麼人。10點半左右,不知從什麼地方鑽出一個矮個子,外地人模樣,提著一個蛇皮口袋,裏麵裝著似乎是廢紙一類的東西。他把袋子交給水劍峰,水劍峰給了他30元錢,那人接過錢就走了,水劍峰則從原路返回飯店。

他要廢紙幹什麼呢?難道他把這些破爛再賣給別人?肯定是的。老李決定繼續跟蹤搞個明白。晚上8點,水劍峰從飯店出來,打了一輛“麵的”直奔芳園小區。大約9點左右,一輛黑色豐田牌轎車停在水劍峰麵前,看牌照是外國公司駐中國辦事處的車。一位50歲左右的男人下了車,把水劍峰的蛇皮口袋裝在了汽車的後備箱中,從懷裏掏出幾張鈔票給了他後,轉身上車走了。

第二天上班,老李一查汽車牌照,不禁大吃一驚,該汽車是日本某株式會社駐中國辦事處的。事情再清楚不過了,肯定是該株式會社利用水劍峰竊取紅星化工廠實驗的有關數據。老李馬上來到紅星化工廠找清潔工談話,清潔工說3年前水劍峰就找過他,要收實驗樓的廢紙,每周收一次,說好了一次給30元。

後來據水劍峰交代,他有一個老鄉是該株式會社的雇員,是老鄉要他收集紅星化工廠的廢紙交給株式會社的。該株式會社的老板大島尻野在事實麵前不得不承認違反了中國的法律。原來,3年前,他們在《讀賣新聞》上看到了紅星化工廠正在研發A4產品的消息後,就開始想辦法收集他們的研究資料。他們通過收集實驗樓的廢紙,從中找到了A4產品配方的有關數據,然後向總部報告,同步進行研究。這樣,A4產品上市後,W5也研究出來了,既節約了研究經費,又搶占了上市時機。從這個故事裏,我們可以看出境外商業間諜的無孔不入,也可以體會到保密防諜任務的艱巨性。

調查表明,企業情報無論是向境外泄露還是在境內泄露,都是內部職工泄露所占比例最多,造成損失最大。具體分析,企業內部泄露企業情報的途徑有如下幾種:

第一,人才流動泄露企業情報。

人才流動是企業內部情報泄露的重要途徑。當前社會上發生的商業秘密侵權案,絕大多數都是因為人才流動(或稱跳槽)引起的。掌握商業秘密的技術人員或管理人員流向新的與原企業競爭的聘用單位,構成對原企業商業秘密的侵權。如某市東方化工廠花費15萬元引進胱胺酸生產技術,產品打入市場後經濟效益很好,後來參加試驗生產的技術員王××,在市郊鎮辦生化廠利誘下,擅自跳槽到生化廠。他利用自己掌握的產品配方、工藝流程等商業秘密技術,組織生產胱胺酸產品,一次試車成功,節約了研製經費、縮短了生產周期。生化廠用低於東方化工廠的價格同其競爭,迅速占領了市場,使東方化工廠遭受重大經濟損失。

第二,兼職工作泄露企業情報。

一些掌握企業情報的幹部、工程師、技術人員在外單位兼職工作或從事第二職業,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長,進行有償服務時,有意或者無意地泄露原企業的商業機密。某單位的一位高級技術人員,被外國某駐京公司高薪聘為顧問和總代表,他利用自己掌握的大量工業技術信息和項目內情,代表外國公司同國內企業談判,使我方談判人員處處被動,我方經濟利益遭受很大損失。

第三,為了私利泄露企業情報。

在市場經濟大潮中,一些掌握企業秘密的人員,為了個人私利泄露本企業、本單位秘密情報的事件屢有發生。長春汽車研究所助理工程師榮某,在為公司引進CAD係統時,為達到個人私利,多次向外方泄露我方CAD係統的報價底數等商業秘密,使我方在談判中處於被動地位。

第四,接待參觀泄露企業情報。

有的企業在接待外單位參觀時,缺乏警惕性,或急於談判成功,過分熱情接待對方,造成企業秘密泄露。如某外國客商要到某工廠購買某某型五金工具,談判之前外方提出參觀工藝流程,廠方很熱情地接待這個外國客商。在參觀中,這個外國客商又是照相又是攝像,還參觀了關鍵技術的生產流水線。廠方在外國人麵前,將十多年研製出來的最新工藝技術全麵作了展示,在友好聲中泄露了工廠的商業秘密。事後這個外國客商並沒有買他們廠的產品。一年以後,廠方才知道這個客商的公司已經生產出和他們廠一模一樣的××型號五金工具,並搶先申請了專利。第五,離退休職工被另一個單位聘用泄露企業情報。掌握企業情報的職工,離退休後,被其他企業和單位聘用,利用自己掌握的情報從中牟取私利。

第六,企業內部職工保密觀念淡薄泄露企業情報。

有的職工保密意識不強,過失泄露企業的秘密情報。某市一毛巾廠,生產的毛巾特別白,被外國一家飯店包銷,用於一次性餐桌上。不久這家飯店來到毛巾廠考察,一位客人問該廠職工你們廠生產的毛巾為什麼這麼白?這個職工回答是因為我們廠用的藥水特殊,並給客人帶走了一瓶藥水。一句話無意泄露了該廠的商業秘密,此後這家外國飯店再也不買他們廠的毛巾了。

當然,企業情報泄露的途徑遠不止這幾種,但這已足以讓我們舉一反三,處處設防。防止企業情報泄露關鍵就是要企業有較強的保密意識,有較嚴密的保密措施。竊密者無論其手段如何高明,都利用了我們內部的漏洞與缺陷。蒼蠅不叮無縫的蛋,如果我們的保密意識無懈可擊,我們的保密措施無隙可鑽,再狡猾再高明再神通廣大的竊密者也會一籌莫展,無計可施!有這樣一種觀點認為,對外開放無密可保,甚至認為保密有礙對外開放。國家保密局官員指出,這種觀點是十分錯誤的。世界上的許多國家都搞對外開放,但沒有一個國家認為開放就無密可保。美國是一個很開放的國家,但它的保密工作在許多方麵比我們做的細得多。美國文件的密級,不僅在文件封麵上注明保密要求,而且還用封麵的顏色加以區分。對涉密人員要進行嚴格的審查,對其性格、愛好、弱點都審查得十分仔細,並對其進行測謊試驗。對哪些人可接觸什麼密級的資料,也製定了嚴格的規定。美國對重要經濟數字的保密非常嚴格。對商務部貿易逆差的最新報告采取非常保密措施,報告數字時不用電話,因為電話可能被竊聽;分析人員不能把最後數字大聲講出來,因為房間裏可能裝有竊聽器;重要統計工作要等到最後一刻鍾才做。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現在搞改革開放,外國人可以隨意進出中國,加上科學技術越來越發達,有密也保不住了。這種觀點也是十分錯誤,非常危險的。許多人就是在這種錯誤觀點的支配下,人為地放鬆了警惕,解除了戒備,給境外商業間諜以可乘之機。

現代科學技術確實非常發達,一些國家的竊聽站、間諜衛星遍及各地,通過無線電竊聽可以偷聽到大量的無線電信號,通過衛星可以看清地麵上很小的物體。但這隻是一個方麵。無線電竊聽也好,間諜衛星也罷,都不是萬能的。間諜衛星雖然可以看到地麵的小物體,甚至看到人的胡子,但它卻無法看到保險櫃中的文件;外國間諜雖然可以利用手段偷竊到各種情報,但卻無法偷到你腦子裏的東西……事實上,我國近年發生的一係列泄密案,幾乎都不是毀於什麼高科技,而是我們防範不嚴導致的。再先進的技術設備都是有局限性的,能否保護秘密關鍵還在於我們是否具有較強的保密意識。間諜手段的高科技化隻能提醒我們要更加謹慎更加嚴格地搞好保密防範工作,而決不應該因此得出有密難保的結論,進而放鬆警惕聽之任之。

我們不無痛心地看到,許多人見了外商來了,就以為是財神爺來了,是來搞合作的,對他們哪還能有什麼保密防諜的觀念,生怕想一下就會影響“感情”,就會阻礙雙方的合作關係,於是什麼都依著外商,要看什麼就給他看什麼,要查詢什麼就給他答複什麼,好像與他們成了“鐵杆兄弟”。待人家套取情報後一去不複還了,他還在這裏癡心地等著“國際友人”來合作。還有的人認為,他們與外商已經是合作夥伴了,沒有必要還留一手,便毫無保留地把什麼東西都全部暴露給外商,他們沒有想到“合作”不是永久的,“友誼”也不是絕對的。許多外國企業就是用這種合資合作的方法套取了我國一些企業的專有技術。美國某公司技術代表團到我國一個機器廠參觀洽談合作項目。原定參觀時間100分鍾,參觀過程中客人一再要求增加參觀考察項目、延長參觀時間,並且違反事前約定,隨意拍照、錄像,向有關人員提問題。我方人員因怕“得罪”貴客,竟無原則地一再相讓,使參觀進行了一整天,工廠的全部情況和技術秘密被客人獲取,事後合作事宜再未被談起。而中國的企業到國外去參觀,人家可是戒備森嚴,處處設防,真正關鍵的東西,是絕對不會讓你看到的。

與外商打交道必須謹慎從事,這不是我們心胸狹窄,而是起碼的保密原則。在進行對外科技、學術交流中,在理論上可以盡量發揮,但在具體應用上則應該一帶而過;對科研成果的關鍵性工藝、數據、配方,絕不能輕易透露;對合作中需要向對方提供的資料,也應根據合作項目的進展情況分期提供;對重要秘密則應進行一些技術上的處理,這樣既能滿足合作的需要,又最大限度地保守了秘密。

國內情報人員雖然不像境外商業間諜那樣,喜歡使用偷盜、竊聽、跟蹤、收買、臥底等非法手段獲取情報,但他們有些招術也很巧妙,如果你腦子裏沒有繃緊一根保密的弦,那麼也很容易導致企業機密情報外泄。

某飲料行業巨頭通過一次麵向廣告公司的“公開招標”,獲得了競爭對手產品經營的核心策略。他們找來了幾家曾為競爭對手策劃廣告的廣告公司,要求他們製訂一份能戰勝對手的廣告方案並說明理由,以決定廣告發布代理權“花落誰家”。為了能獲得上述廣告發布代理權,幾家廣告公司把所知道的關於“老客戶”的資料全部泄了底。

還有一家大型汽車企業,想了解東北某汽車廠商未來五年的發展規劃。於是他們以下屬關聯企業的名義,在當地找了一家最出名的企業谘詢公司,借口要投資相關產業,讓該谘詢公司提供一份三年的發展計劃。這家谘詢公司為了完成報告,通過各種手段獲得了東北的這家汽車廠商未來三年的發展策略,並依此製訂了相應的發展計劃。這一份計劃成就了該汽車企業在商戰中的屢戰屢勝。

三、給自己的情報築一道防護大堤

建章立製,保障情報的安全

認識到競爭情報的作用之後,許多企業開始重視獲取競爭者的情報。他們不惜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成立專門的情報部門,然後把工作的重點放在對競爭者的“偵察”和“監視”上。然而,不可思議的是,他們忽視了對自己的重要情報的保護。有時甚至鬧出這樣的笑話:在費盡周折獲取到競爭者的情報後,卻發現這些情報原來竟然是自己的機密情報,而自己是什麼時候泄露的全然不知。

隻知道獲取競爭者的情報,卻忽視保護自己的情報,這對於企業來說,同樣是非常危險的。競爭情報研究認為,企業除了要研究分析競爭對手情報、競爭環境情報、競爭策略情報、競爭目標情報以外,還需要對本企業的情報進行自我保護,這便是企業的反情報技術。反情報技術也稱為反競爭情報,原意是企業為保護自身的商業秘密而采取的一種積極防禦方法,通過預先采取抵消競爭對手的情報收集活動,保護企業的秘密和正常經營;是針對競爭情報活動而發展的一種對企業自身信息,尤其是秘密情報,如商業秘密、競爭情報等的保護方法。隨著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以及企業界逐漸意識到對手的競爭情報手段對自己的秘密情報所構成的威脅,反情報技術內容及手段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視。

概括來說,企業對競爭情報的保護主要有三種方法:技術保護、製度保護和法律保護。企業可以根據需要選擇不同的方法。但多數情況下,為了更有效、更安全地保護競爭情報,企業應該把三種方法結合起來。

其一,技術保護。所謂技術保護,是指企業為防止他人獲知其競爭情報(核心是商業秘密)而采取的技術措施。技術保護是企業保護商業秘密最常用的方法。商業秘密包括技術秘密和經營秘密。技術秘密主要包括:各種適合於保密的技術成果,如各種新工藝、新配方、技術參數、技術訣竅等。經營秘密主要包括:企業的發展戰略、計劃與規劃、市場網絡(客戶關係)以及管理運行方法等。常用的技術保護措施主要有:技術性加密措施和技術性防範措施。技術性加密措施常見於一些包含計算機軟件的產品,主要是通過設置技術性、物理性的屏障,防止他人接觸到商業秘密。技術保護的優勢在於企業可以通過技術手段實時監控商業秘密的保密狀況。例如,企業通過一定的技術措施可以實時地監控企業網絡係統的運行情況,一旦企業網絡遭到黑客的攻擊,係統就會發出警報,企業可以及時采取措施防止商業秘密被侵犯。

其二,製度保護。首先,企業要在內部建立保密規章製度。對工作場地的保密要求:在重要競爭情報所在部門嚴格限製人員流動,可以設值班保安,放置警示牌等。對工作人員的保密要求:與員工簽訂保密合同,使員工對其因工作掌握和了解的競爭情報承擔保密義務。對文件和檔案的保密要求:企業或企業各部門應該為不同的文件和檔案確定保密級別,對保密級別較高或很高的文件和檔案實行專人專櫃保管,規定其借閱範圍和期限。此外,對文件的複印、軟盤的拷貝以及網絡的傳輸也應該有嚴格的規定。其次,企業在對外活動中也要注意保護競爭情報。例如,在同其他法人和個人發生合同關係時,如果涉及企業重要的競爭情報,必須訂立保密合同或在有關合同中訂立相應的保密條款。這樣一方麵能夠提醒對方注意保密,另一方麵如果由於對方的原因造成重要競爭情報泄露,我方可以依據合同獲得相應的賠償。企業在製定保密規章製度或擬訂保密合同時,應該盡量考慮周全,在條款中詳細注明,這樣一旦發生重要競爭情報的泄露,企業可以依據事先的規定或合同追究責任人相應的責任。另外,企業還要建立與完善內部技術保密製度、經濟部門保密製度、宣傳保密製度、廢品處理製度、產品保密製度與有形載體保密製度等各類保密規章製度。

為便於企業掌握與運用,在這裏我們詳細例舉幾項基本的保密製度。

一是會議保密製度。許多會議具有較強的政策性、專業性和保密性,是許多企業情報泄露的重要途徑。因此必須搞好會議保密工作,嚴防會議過程及會後的失密、泄密與竊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