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泄密,不可饒恕的犯罪(1 / 3)

第六章 看不見的陣線

就在我們手忙腳亂地應付國際經濟間諜的時候,國內的企業之間也掀起了一場沒有硝煙的竊密與反竊密之戰——

有的派遣“特工”打入“敵人”內部竊取商業秘密,有的“策反”對方人員騙取經濟情報……在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信息社會裏,商業秘密是企業生存的基礎、競爭的砝碼。於是,一些企業和個人自覺或不自覺地用走入旁門左道,竊取他人的商業秘密便是其中最突出的一種。

隨著市場經濟大潮席卷中華大地,經濟和技術的競爭日益激烈。在這千帆競發、百舸爭流的時代,許多企業和個人以正確的經營決策、頑強的拚搏精神、先進的科學技術贏得了市場,贏得了競爭的勝利。但也有一些企業和個人麵對洶湧而來的市場經濟大潮束手無策,在急不可耐的躁動中,走入了旁門左道,竊取他人的商業秘密便是其中最突出的一種。以至當代的中國商界,不說是諜影紛呈,也是“鼴鼠”頻出!

中國企業也學會了玩竊密的把戲,這是我們不敢相信但又使我們不能不信的事實:撿破爛的成了競爭對手收買的“垃圾間諜”;公關小姐是另一企業安插進來“臥底”的“內線”;參觀學習的幕後是竊密的勾當;“星期天工程師”的背後是技術成果的“走私”……明盜暗竊,內偷外騙,形成一道看不見的陣線。

沒有什麼時候比現在的中國人更加感受到商業秘密的重要。現在的市場競爭,早已不是改革開放初期那種物質短缺時代簡單的產量競爭,而是集中在產品的科技含量與營銷策略上。經過十多年市場經濟大潮的洗禮,許多同類型的企業設備已基本一致,原料也基本一樣,但產品卻千差萬別,良莠不齊,關鍵就在於其科技含量與營銷策略的不同。嚴峻的現實,迫使大多數企業開始潛心提高自己產品的科技含量,改進自己的營銷策略。但也有少部分企業則走上了竊密的道路,他們認為這是一條捷徑,是一個成本低、見效快、效益好的方法,殊不知這也是一條既不合法也不光彩的歪門邪道。在國外,大部分國家都把“用非法手段竊取他人商業秘密的行為”視為經濟間諜行為,無論你是一個拾破爛的老太太還是駐外大使,都有可能受到“從事經濟間諜活動”的指控,從而鋃鐺入獄。我國的法律雖然沒有明確經濟間諜的概念,但卻是絕對禁止采用任何非法手段竊取他人商業秘密的。這一點似乎還沒有引起中國人的足夠認識。許多人把竊密行為僅僅是視為一種不道德的商業競爭手段,而忽視了其違法性。這也是當前竊密案件頻頻發生的一個主要原因。

任何時代任何國家有光明正道,也不免有旁門左道,這便是所有國家都必須有一整套完整的法律對人們的行為進行規範的緣由。尤其是在市場的競爭中,旁門左道因為與金錢和利潤直接相關,以至再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也同樣存在著不正當競爭的勾當。中國目前出現的侵犯商業秘密現象,雖然是於法不容於理不合,但我們也沒有必要大驚失色。首要的是我們要先認識侵犯商業秘密的形式,進而製定出防止商業秘密被竊取的措施。

一、不法企業也學會了竊密的把戲

明盜暗竊何時休

十多年前,人們想到的偷盜,除了錢就是物,而現在的企業界,讓人最可怕的則是偷技術、盜秘密。因為技術的外流與秘密的泄露,是對現代企業最致命的打擊。

崔克明經過努力學習,獲得了醫學、哲學等學科的學位,但他在心理學方麵卻顯得未入門道。3年前,他主持山西某市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工作後,投入數十萬元研究抗癌培養基“白細胞介素”。不久,工程菌培養出來了,科研工作進展順利。

這時,一位在北京一家大醫院工作的“老鄉”與他相識了。這位“老鄉”考察了崔克明的研究所以後表示,隻需20天時間,他能讓崔克明的研究上一個檔次。

“人才”、“夠哥們”,崔克明似乎找到了“知音”,連忙與這位“老鄉”草擬了一份協議,“老鄉”幫助他上“檔次”,他給“老鄉”相應的報酬。

誰知這位“老鄉”卻不管什麼“親不親故鄉人”之類的古訓,他拿走了崔克明的工程菌後,立即在北京以技術入股的形式,由他人投資200萬元合辦工廠。而這時的崔克明還憑著“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信念,把一台平麵直角的大彩電往“老鄉”家裏送。

真相大白之後,一紙雙方簽名的辦議無異於一張廢紙。

為了討個公道,崔克明來到北京,在這裏辦起了一家公司,希望用真正的產品與“老鄉”競爭。然而,事情並不那麼簡單,公司需要場地設備,工作人員必須衣食住行,這一切哪一樣也缺不了錢。而法律也無法給他撐腰,因為他的“老鄉”擁有的技術不是直接偷的,而是他本人拱手相“送”的,這其中的糾葛,誰又能分得明白呢?

崔克明忍痛放下了手中的研究,隻好轉向開發另外的產品了。

筆者家鄉有一家民辦科研所,是由三名大學畢業生白手起家辦起來的。有一次,他們花了一年多時間,研製出一種獨特的“摔炮”。這種“摔炮”形似鞭炮,但卻不需要引線,也不需點火,摔、撚、踩、扔均可發出“叭叭”的鞭炮聲,並且無火光、無硝煙,既安全又不汙染環境,因此頗受市場歡迎。在研製過程中,他們吃盡了苦頭,光配方就試驗了200多種。尤其是其中一種原料配比特別關鍵,配比高了能引燃摔炮,釀出事故,配比低了摔炮又不能保證百分之百摔響。有一次他們配料時由於濃度過高引起原料爆炸,有一個人的手燒傷了,有一個人的眼睛差一點被炸瞎。

他們千辛萬苦搞出這項產品後,一方麵自己生產,另一方麵準備在小範圍內進行技術轉讓,以便讓他們的產品遍地開花,也以此提高研究所的知名度。在技術轉讓過程中,他們相當苛刻:一是隻轉讓給鄉辦或村辦小型企業;二是要有縣科委的推薦信;三是請司法部門公證,被轉讓方不得向第三者擴散技術秘密。

他們以為這樣既不會衝擊本身的生產,又能獲取一定的技術轉讓費,誰知大意失荊州。有一天,兩名衣衫破舊、土裏土氣的人手持浙江某縣介紹信來到了研究所,聲稱他們是一家鄉辦殘疾人鞭炮廠,由於許多地方禁放鞭炮,工廠瀕臨倒閉。前不久他們從報刊上得知轉讓摔炮生產技術的廣告,便立即趕來了,無論如何請向他們轉讓技術,以救活工廠。

這三名大學生見他們可憐巴巴的樣子,頓生憐憫之情,當即答應轉讓技術,並對轉讓費減半收取。

一個星期後,那兩人學到技術後回去了,三名大學生也鬆了一口氣,還以為做了一件好事,救活了一個殘疾人工廠。誰知十餘天後,全國許多報刊登出了浙江××科技產品開發部轉讓摔炮生產技術的廣告,他們大惑不解。又過了幾天,連他們自己所在的縣城裏,也貼滿了這個開發部的廣告。由於其轉讓費略低於這家研究所,一些本來要到該縣研究所來轉讓技術的,見還有便宜的,連忙轉身去了浙江。

研究所派人根據廣告地址找到浙江某縣,才發現這是那兩個冒稱殘疾人工廠職工的人一手操縱的。他們偽造介紹信與各種證明,騙取了研究所的信任,以至連法律公證的程序也被免了。學到技術後,他們並不想自己生產,而是大肆向外轉讓,賺取轉讓費。望著那兩個曾經裝著可憐巴巴的、土裏土氣的“技術騙子”如今西裝革履、氣宇軒昂地接待來人,他們不禁有如吞蒼蠅之感,但又無可奈何,隻好苦笑著打道回府了。

其實還有比這更加邪乎的事情。

某鄉鎮企業(簡稱甲廠)生產球磨機用的球墨鑄鐵球,其質量一直過不了關,不少用戶反映使用這種球墨鑄鐵球磨損得太快,而且常有球體碎裂的情況。因此對甲廠的訂貨也就日見其少。甲廠很著急,想方設法要解決產品質量不過關的問題,但一直進展不大。

甲廠有名職工王某,說他認識某鑄造廠(簡稱乙廠)的一名代工程師,他對球墨鑄鐵球很有研究,找他來準行。

甲廠連忙派王某等二人攜厚禮去拜訪代工程師,但代工程師認為,甲廠和乙廠是市場上的競爭對手,而他是乙廠的技術關鍵人物,如果他將技術關鍵問題告訴了甲廠,乙廠肯定會責怪他,於是,他婉言謝絕了甲廠的禮物和要求。

甲廠見套不到代工程師的技術,便準備再想辦法。但方圓一大片地區的同類型工廠,也就乙廠的產品質量強些,如果不從乙廠弄到技術,本廠的產品質量就難以提高。怎麼辦呢?代工程師講究原則,不宜強攻,隻能計取。幾經籌劃,他們想出了一條“妙計”。

原來代工程師好喝兩杯酒,雖然喝了之後並不大影響工作,可他暈暈乎乎時,常常對周圍的環境和人都不大認得,以至鬧出過幾次他喝酒後錯進別人家裏的笑話。於是,甲廠用高薪將乙廠的一個與代工程師相熟的普通翻砂工康某挖來,然後又出錢讓一個與代工程師關係不錯的鄉幹部找機會請代工喝酒。兩人都喝得暈頭暈腦時,鄉幹部說他頭暈先回去睡覺去了,而這時康某則故意大驚小怪的跑來找代工,說不好了,廠裏剛化了一爐鐵水,但值班的技術員沒來,工人不知道怎麼做,請代工趕緊回廠看看,說著就把代工拉上了車。

代工已喝得迷迷糊糊了,看這個人麵熟,記得是本廠的,就跟著到了甲廠的車間,然後告訴工人應怎麼怎麼辦。然後甲廠又派人假意熱情地把代工送回了宿舍休息。此事代工一點也不知道,以為是為本廠解決了一個技術問題。

代工誤幫甲廠解決技術問題,從而泄露了技術秘密後,過了兩三個月,甲廠的產品質量上去了,用戶不再提意見了,而且還增加了許多新客戶。而乙廠的產品卻沒那麼好賣了,廠裏趕緊查找原因,發現甲廠的產品質量確實明顯提高了。他們怎麼能在這短短的幾個月就解決了技術問題呢?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們才知道是甲廠用計策騙了代工給他們當了一回“技術指導”。

乙廠一紙訴狀,以甲廠用欺騙手段偷取技術秘密到法院告了甲廠一狀。甲廠辯稱是乙廠的代工程師喝醉了酒主動到我廠的,這是他本人的過錯,與他們無關。但法院經過調查,認定甲廠利用了欺騙手段,使乙廠的代工誤以為是在為本廠幹活,致使技術秘密被甲廠獲知。這是屬於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規定的用非法手段竊取他人技術秘密的不正當競爭行為,是一種侵權,要承擔相應的責任。鑒於乙廠的技術秘密已被甲廠部分獲悉,法院調解,讓甲廠出資將乙廠的技術秘密全部買下來。

某醬油廠生產的寶塔牌醬油用料精選,製作講究,加之以獨特的工藝釀造,深受消費者的歡迎。醬油廠決定擴大寶塔牌醬油的產量,向銀行貸款200萬元購置了生產設備和檢測儀器。廠裏利用這批貸款,原計劃一年內土建和設備安裝都能完成,兩年內收回投資成本,但由於受市場變化的影響,兩年過去了,投資的成本隻收回了1/4。銀行一天緊似一天地催債,最後下通牒,3天之內立即歸還貸款,否則就要凍結你廠的戶頭,凡是進來的款項都劃到我行,並不再貸款給你們了。醬油廠負責人忙說好話,如果你們凍結我廠的帳戶,我們的企業就要垮了,能不能寬容幾個月?銀行則說:這可以商量,但有一個條件,隻要你們把寶塔牌醬油的原料配方和生產工藝告訴我們,就給你們繼續貸款,而且給你們享受最低的利息。原來,銀行下麵有個勞動服務公司也辦了一家醬油廠,但生產的醬油質量遠遠低於寶塔牌醬油,他們很早就想得到寶塔牌醬油的配方和生產工藝。這次正好遇上醬油廠不能按時還貸,便串通銀行進行要挾。

醬油廠經過反複考慮,仍不想將寶塔牌醬油的配方和生產工藝告訴銀行,因為這一秘密擴散出去後,他們廠的技術優勢便不複存在了,他們將會比現在更加困難。銀行見醬油廠不肯交出配方和生產工藝,立即凍結了他們的帳戶,使醬油廠的對外資金往來全部癱瘓,產品賣不出去,原料買不進來,企業處於停工的狀態。直到醬油廠上訴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確認銀行采用脅迫手段強行獲取他人的技術秘密已構成了不正當競爭,責令銀行立即停止對醬油廠的脅迫做法,才使醬油廠解脫了出來。

參觀學習的幕後戲

參觀、學習是過去中國報刊上出現頻率較高的兩個詞。在南來北往的人流中,許多政府官員、企業界人士懷裏都揣著一張赴××地參觀或學習的介紹信,擠火車、乘飛機,行色匆匆。鼎盛時期無疑是當年學大寨、學大慶時,全國包括村幹部在內的大大小小的官員們,幾乎很少人沒到大寨參觀過,很少人沒到大慶學習過。

通過參觀、學習,學習別人的長處,汲取別人的優點,以相互交流、取長補短,這對於促進社會的進步與經濟的發展具有積極的意義。因此,參觀、學習一度成為中國開展學典型、趕先進的一種好形式。

但是,在經濟交往中的參觀、學習,卻遠沒有政治活動中的參觀、學習那麼簡單。尤其是市場競爭相當激烈的現代,一些人的參觀、學習,已異化為竊取商業秘密的一種手段。18世紀60年代,英國發生了從紡織業開始的工業革命,英國的紡織工業突飛猛進,遙遙領先於世界各國。兩百多年來,西方國家的經濟間諜都在千方百計竊取英國的紡織工業技術。英國為了保持自己的壟斷地位,嚴禁輸出有關的技術,但還是防不勝防。美國的山姆·施奈德等人就曾借參觀一家英國紡織廠之機,偷偷繪製了工廠的生產流程草圖,回國後便建立了一家先進的紡織廠,成為英國強有力的競爭對手。

中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單位與單位之間,企業與企業之間,並沒有根本利益的衝突,相互之間進行一些學習與交流,不僅是合乎情理的,而且也是非常必要的。但是,我們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社會主義社會也是一個需要競爭的社會,失去了競爭,就失去了活力,失去了生機,甚至失去了社會進步與科技發展的動力。我們都還記得,在那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時代裏,企業隻根據上級的指令性計劃生產,互相之間沒有競爭,表麵上看是一團和氣,其實質卻是一潭死水。某企業搞出了一個新產品,東南西北的企業便一窩蜂地去“參觀”、“學習”,然後照搬回去,在全國遍地開花,以至同類型企業的產品都是大同小異,毫無特色。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有一個顯著的特點,那就是市場競爭原則,通過市場競爭,優勝劣汰,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這就給那些習慣於“參觀”、“學習”以及照搬他人的經驗與技術的某些企業帶來了難題。社會主義社會提倡企業之間加強交流與合作,但不允許以參觀學習之名投機取巧,竊取他人的商業秘密。

對於這一點,許多中國企業似乎還沒有足夠的認識,有人還在借用參觀學習剽竊他人的秘密,而許多的企業也還在以接待絡繹不絕的參觀學習者為榮幸,毫無戒備地將自己的商業秘密暴露在參觀學習者的麵前。有人會說這是一種扶持同行、促進共同發展的大公無私精神,其實這破壞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公平競爭的基本原則,影響了市場體係的規範和技術法規的實施,與社會主義社會的團結合作精神是並不相同的兩碼事。

有一家染料化工廠便品嚐到了無原則地參觀學習的苦果。這家化工廠因管理嚴格、生產穩定、企業效益較好,引來了四麵八方的各路參觀者,一時間,到處是眾星捧月般的恭維與讚歎。

這天,他們接待了外地的一個工業考察團。這個考察團是兩市政府間為進行工業聯誼活動專門組織的。考察團此行的目的是學習該廠的管理經驗。

廠長把企業的全部管理經驗介紹給客人後,就領著考察團到各個車間參觀。當考察團來到一個染料車間時,車間主任一邊領路,一邊詳細地介紹產品生產情況。車間主任不無自豪地介紹說:“我們車間的染料A在國內技術領先,別的廠家的染料A質量都不及我們。”

“他們差在哪裏呢?”考察團的一位同行問。

“差在配方上。雖然各廠配方基本相同,但有一種很容易買到的‘中間體YA',我們加上了,他們卻沒有加。”車間主任的話一出口,就覺得失言。因為染料A的生產技術,該廠規定要“絕對保密”,全廠隻有幾個人知道。但話已出口又收不回來,他隻好補充說:“當然還有配料比、操作參數等都比別人技高一籌。”

問車間主任的是考察團裏的一位工業局長。他此行的主要目的就是想了解這方麵的情報,好把他們地區染料廠生產的染料A質量搞上去。因為他們早就知道這個廠家的染料A質量高,但苦於不知其中的奧秘。這次一句問話,便誘使車間主任泄露了天機。

考察團回去後,幾個月後就在染料市場上推出了染料A的第二代產品染料AA,質量比染料A還高出一籌,令這家“熱情好客”的染料化工廠悔恨不已,但又無可奈何。而那位局長還帶著他們染料廠廠長專門來給這位車間主任送來了一張5萬元的支票,作為“情報費”,讓這位車間主任哭笑不得,隻恨自己粗心大意泄露了機密。

有家鄉鎮製革廠也是因一次參觀而泄露天機,從此一蹶不振的。這是一家曾經瀕臨倒閉的製革廠,一年前在某大學幾名教授的幫助下,創造了一種新的製革工藝,由這種工藝生產的皮革製品柔軟而又挺括,輕薄而又耐磨,很快在市場上形成銷售熱點,該廠也因此而起死回生,越辦越紅火。

俗話說“人怕出名豬怕壯”,這家製革廠的重振雄姿,引起了該縣十多家同類型製革廠的嫉妒,他們一心想撈取該廠的秘密工藝。但這家製革廠早有防備,不管是哪家的“兄弟”單位或“友好”企業要來參觀學習,都被他們婉言謝絕,實在推不脫,也隻準在成品車間轉一圈,而關鍵的鞣革車間則對外封鎖得嚴嚴的,外人誰也不能接近。

但這一次他們犯難了,全縣召開鄉鎮企業流動現場會,把他們這個廠作為“起死回生”的典型,要向全縣推廣,讓全縣的鄉鎮企業都來學習他們“勇於開拓,敢於競爭”的進取精神。這一下可難住了廠長:縣裏把他們作為先進典型,縣長要帶各企業負責人來學習他們的經驗,他們怎麼也不能關了廠門不讓進;但這次參觀者中有許多製革企業的同行,讓他們來走一圈,說不定廠裏的新工藝就盡人皆知了。廠長向縣長彙報了他的顧慮,縣長滿臉不高興:“不要把人家想得那麼卑鄙,這次到你們廠參觀學習,主要是學習你們的進取精神與管理經驗,人家怎麼會一下就學走了你們的技術?”

廠長無可奈何,隻好點頭答應,回廠後還安排了秘書寫標語、掛橫幅:“熱烈歡迎上級領導和兄弟單位來我廠參觀指導!”當然暗中對鞣革車間做了一些“秘密安排”,盡量不讓參觀者接近關鍵生產部位。

到參觀那天,縣長帶了幾十名鄉鎮企業廠長來到製革廠,由廠長陪著參觀各車間。廠長要緊跟在縣長的身邊不斷接受縣長的詢問,而那些同行廠長則趁機走到了關鍵生產部位。許多技術秘密,一般人看起來高深莫測,但在行家的眼裏,則一目了然。僅僅兩個多月後,該縣的另外幾家製革廠,都掌握到了這家製革廠花大本錢創造的新工藝,開發出了同樣質量的新產品。這家製革廠因此失去了競爭優勢而又陷入了困境。

如果那家企業麵對“兄弟”單位掛出“謝絕參觀”的牌子,我們能責怪他們自私嗎?

聯營:多少秘密從中泄

企業之間的聯合經營,是市場經濟體製裏一種很普遍的經營形式,它通過資金、技術、市場的相互合作與相互補充,增強企業的競爭能力,形成規模化和集約化的經營格局。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兩麵性,聯營在給企業帶來競爭優勢的同時,也往往帶來一些糾紛,過去集中在利益分配上,現在卻逐漸轉向了商業秘密的掌握和使用方麵。由於這是無形的資產,不能裝在倉庫裏,也不能鎖進保險櫃,往往就存在某些技術人員的大腦中,這自然給聯營管理帶來了相當大的難度。

某鄉鎮有一家暖氣片生產廠家,兩年前與該縣機械廠合作開發了一種節能高效的新型暖氣片。當時暖氣片廠出廠房,機械廠投入資金和技術力量,雙方在合同上約定,開發的產品技術所有權歸機械廠,暖氣片廠如果需要使用這項技術時,由機械廠派人操作,暖氣片廠可優惠利用。新產品開發出來後,根據合同規定,機械廠派了3個技術人員去暖氣片廠幫助生產新型暖氣片。一年的時間過去了,雙方合作得很好,兩個廠家生產的新產品在市場上都很暢銷。一些鄉鎮企業見此便慕名而來,他們找到暖氣片廠,請求暖氣片廠將生產這種暖氣片的技術進行有償轉讓。暖氣片廠也很想賺這種“鬆活”錢,無奈這項技術所有權歸機械廠不說,他們自己也不懂具體操作,技術問題都是由機械廠派的技術人員負責。但他們又不願放棄這到嘴邊的肥肉,便千方百計在這3個派來的技術人員身上下功夫,又是請喝酒,又是請釣魚,收買、拉攏帶威脅,終於搞到了這項技術,並立即向外地幾家鄉鎮企業進行了有償轉讓。

機械廠發現暖氣片廠沒有遵守合同的規定,用不正當手段偷取了生產技術不算,還私自賣給他人,雙方遂起糾紛。機械廠撤回了派出支援的技術人員,並通知暖氣片廠不得再使用這項技術。但暖氣片廠認為這項技術是兩家共同開發的,他們也有權支配,於是仍我行我素,繼續生產。官司打到法院,最後以暖氣片廠賠償機械廠經濟損失20萬元、支付技術轉讓費30萬元才結束這起高高興興合作、吵吵鬧鬧分手的技術糾紛。

某電話機生產廠家為了適應市場對電話需求量劇增的現實,在某地與一電子元件廠生產次要部件並負責組裝。為了保證質量,電話機廠專門派出了兩名技術人員作技術指導。

電子元件廠以前是一個處於半停產狀態的企業,接到聯營生產電話機的業務後,迅速起死回生,企業效益成倍增加。麵對市場對電話機的大量需求,該廠逐漸不滿足於給他人“敲邊鼓”、“打下手”了,而想獨立生產電話機。為此,他們以高薪支付“技術谘詢費”的方法,從電話機廠派來的技術員身上套取了電話機關鍵部件的生產技術。從此,他們一邊與電話機廠聯營生產電話機,一邊捎帶著幹“私活”。直到一半年後,電話機廠才發現,市場上突然冒出了許多打著該廠牌子的電話機。開始還以為是哪個地下工廠的冒牌貨,派人一查,卻是他們自己聯營廠私自生產的。電話機廠立即終止了與電子元件廠的聯營,停止了電話機主要部件的供應,但這家電子元件廠卻照舊紅紅火火地生產,因為他們已掌握了全部的生產技術,大有與這老牌電話機廠一比高低之勢。

利用聯營竊取技術秘密,令許多擁有重要技術秘密但又需要聯營生產的企業感到頭痛不已,而共同擁有的技術秘密如何公平、合理地使用,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某化工工程有限責任公司與某化工研究所合作開發了一種新型的膠水。因為我國目前製鞋工業所用的膠水要麼從國外進口,要麼使用國內少數幾家大廠的產品,這些產品的性能和價格不太理想。這兩家單位遂決定聯合開發一種性能優良的產品。雙方在合同中約定,開發出來的產品的所有權屬於雙方共同所有,任何一方都無權自行轉讓或允許他人使用;產品的銷售利潤給研究所分成10%,以補償其在研究開發中的貢獻。

一年後,新型膠水終於研製成功了。因為是研究部門和生產企業聯合開發,成品價格低,很受各鞋廠的歡迎。研究所見這種膠水在市場上銷路這麼好,就想自己也利用它發點財。可自己是研究所,沒有生產能力,他們便瞞著化工公司,將配方賣給了外地的幾家化工企業,共賺了140萬元。這些得到配方的化工企業大量生產這種膠水,質量良莠不分,但都打著該研究所開發成果的旗號,使用同一種產品的名稱,使人真假難辨,影響了化工公司產品的信譽,並影響了其產品的銷售。

化工公司的產品銷售受到影響後,開始還以為是其他的廠家也搞出了什麼新產品,後來在市場上調查,才知道是研究所擅自把配方賣給了好幾家化工企業,便立即向研究所提出:不經雙方同意就把配方賣給他人是違反合同的行為,其他的化工企業因為掌握了這種配方,直接影響到本公司的產品銷售,減少了公司的利潤。因此,研究所應作出賠償,並且把非法技術轉讓的收入分給公司一半。研究所則稱,這項技術是以我們為主開發的,我們有權把它轉讓給他人使用。化工公司見其不講理,就停止向研究所支付銷售利潤的10%。一對合作夥伴,遂成生死仇敵。

企業之間不能缺少聯營與合作,但在聯營與合作中如何保護和公平使用商業秘密,則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我們不能因為有人利用聯營合作竊取商業秘密就因噎廢食,一概終止聯營與合作,我們也不能草率從事,毫無戒備。加強聯營合作中的技術保密,嚴格遵守技術法規,公平使用技術成果,這是聯營合作企業需要共同履行的基本規則。

二、機關算盡為竊密

“女子特工”大顯身手

在國際間諜組織中,女子特工一直是最活躍的“王牌”,她們用女人鮮豔的笑靨、豐腴的肉體攻下一道道堅硬的防線,獲取一個個重要的情報。在中國的現代商戰中,“女子特工”雖然沒有經過正規的“性諜報術”的訓練,但她們以誘人的胴體作“武器”,同樣也是披荊斬棘,所向披靡。 劉小姐是南方人,聰明能幹,溫柔漂亮。憑著這優裕的條件,她被在廣東大亞灣某經營房地產業的S公司聘任為總經理秘書。這個見了人嘴角就漾著兩朵花的俊俏女子,對總經理惟命是從,鞍前馬後,陪總經理出入燈紅酒綠的大酒家、夜總會,很快搏得了總經理的歡心。有這麼一位漂亮、溫柔、善解人意的倩女子在身邊,總經理是心情舒暢,意氣風發。這樣她上任不滿一個月,就被總經理視為“心腹”,不僅將月薪提高到2000元,而且能接觸甚至參與公司裏一些重大機密事項,使她對S公司的高層內幕、決策意向了如指掌。

總經理身邊有了個漂亮溫柔的女秘書,心情固然舒暢,但生意卻越來越感到不順手,尤其是在與K公司的競爭中處處被動。直到有一次他意外地發現劉小姐與K公司的人秘密接頭,才恍然大悟,他這位柔眉情波的“心腹”女秘書,竟是受K公司指派到S公司“臥底”的“女子特工”。她每月從K公司領取3000元的津貼,源源不斷地把S公司的高層內幕、決策意向等商業秘密透露給了K公司,使S公司的許多行動都處在被動的境地。

他叫阿強,在南方一個城市裏同時經營服裝和建材生意。在這條商業街上,數他生意做得最火爆。據說他的年收入要高出同行六七倍,同行送他一個外號“商鬼”。

“商鬼”鬼在哪裏?一次酒後,阿強向他的一位同學傅先生道出了真情:“為了能賺錢,我專門雇了幾名年輕漂亮的女郎,平時,她們裝扮成購物顧客,穿行在本地和周圍的同行攤點上,裝著購物的樣子,跟他們套近乎,然後把獲得的信息用電話傳回來,這樣我做生意就自如多了。有時,我雇的幾位‘女特工’也不得不向一些執法者或掌握著批發、流通實權的人出賣笑臉,陪舞、陪酒、甚至……自然,從他們口中得到的上麵的‘有關精神’也不少,兩頭都清楚了,賺錢還不容易?”

個體戶江老板同樣是靠“女特工”發了大財。他長期雇了兩名年輕美貌的摩登女郎,要她們“采用一切可以采用”的手段,接近與引誘一些實權部門的領導及有關人員,從他們身上刺探最新的內部信息。他因此最早知道名煙名酒提價,在提價宣布前幾天,他突然吞進大批名煙名酒,在別人笑他發了瘋的第三天,他卻發大財了。他最早知道石油經營放開,承包了一家運輸公司的加油站。而更為厲害的是,他聽“女特工”彙報說該市準備修建一座跨江大橋,連忙指示“女特工”立即摸清誰當修橋指揮長,然後想方設法接近他,最後,他終於承攬了大橋建設所用水泥的購進業務。 在軍事上,一個美女勝過雄兵百萬,在經濟活動中,一個美女則抵幾百萬元,難怪美人計被許多人嫻熟運用。 A、B兩家工廠都是H市生產玻璃纖維的鄉鎮企業,工廠生產規模、設備、技術人員都基本相同,以前的產值、效益也不相上下。但最近B廠引進了一名外地退休工程師,對該廠的生產工藝進行了改造,不僅大幅度降低了生產成本,而且較明顯地提高了產品質量,在市場上大出風頭,而A廠的產品相形見絀,銷路越來越窄。

A廠意欲搞到B廠的技術,但一直無處下手。好不容易他們探聽到一個情報:這退休工程師不愛錢,不貪財,也不喝酒,不抽煙,唯一的愛好是跳舞。因為他身體長得過於臃腫,他把跳舞作為一種健身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