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泄密,不可饒恕的犯罪(2 / 3)

也由於他長得過於肥胖,體形欠佳,因此舞廳裏願意跟他跳舞的人不多,全靠B廠以“派晚班”的形式讓幾個女工輪流陪他跳舞,久而久之,連工程師自己也覺得乏味了。

有一天晚上,他正在舞廳裏眯著眼睛聽舞曲,一股濃鬱的香味直衝他的鼻孔,他睜開眼睛一看,是一個體態輕盈的年輕少婦向他走來:“你能帶我跳一曲嗎?”

這少婦並不很漂亮,但她的這句話卻讓工程師聽了特別高興,連忙起身與她一起步入舞池。工程師是50年代的大學生,“舞齡”有40多年了,跳舞確實頗有一套。這少婦的舞技也相當嫻熟,兩人配合得非常默契。連續幾個晚上,他都與她相約同進舞廳,而讓那幾名工廠派來的陪舞者幹拿晚班費回家休息去了。

從跳舞中他得知這少婦是某縣一鄉鎮企業的技術員,因最近與丈夫離異,這次是回H市的娘家休假散心的。再一問,原來她所在的鄉鎮企業也是生產玻璃纖維的,這樣他們既是舞友又是同行,並且一個是孤身一人來H市撈外快,一個是獨女一人來H市散心。於是兩人猶如“天涯淪落人”,雖然兩者的年齡相差一倍多,但談天說地卻非常投機。作為舞友他們交流舞藝,作為同行他們研究工藝。少婦不時歎息一聲,老工程師聽著心痛,問其緣故,知是少婦所在工廠因產品質量上不去瀕臨破產。老工程師一聽笑了:“小問題,解決就沒事了。”於是工程師一五一十告訴少婦如何如何改進,如何如何調整。

幾天後,少婦“假期”已滿回去了,老工程師悵然若失。誰知兩個月後A廠生產的玻璃纖維質量明顯提高,很快就壓倒了B廠。而他也以“沒有新的貢獻”被辭退了。他哪裏知道他是自己砸了自己的飯碗——那名少婦是A廠派來專門從他口裏套取新工藝技術秘訣的。

單純利用美人計套取情報固然有效,但畢竟有限。而這也難不倒“女子特工”們,套不到就偷,偷不到就逼,因為她們還有一個殺手鐧——性訛詐。

在南京一次化工產品訂貨會上,來自東北某省的小王好不得意。他牽頭研製的一種防腐劑大出風頭,訂貨者絡繹不絕,還有幾個化工廠要高價轉讓技術。樂得廠長當即就宣布,提拔小王當廠長助理,晉升兩級工資。

更使小王得意的是,有一家報社的一名年輕女記者約了采訪他,準備給他專門寫一篇通訊。這位剛參加工作不到3年的大學生,樂不可支地答應了女記者。他隨女記者來到她下榻的賓館裏,開始接受女記者的采訪,兩人越談越投機,從下午談到晚上,女記者請客吃了晚飯又繼續談。南京夏天熱,女記者又開放,談論中,女記者借口熱脫得隻剩下薄薄的一層,惹得小王怪不好意思。而女記者卻無所謂,幹脆到浴室裏衝了個澡出來,就穿一件乳罩一條三角褲,香噴噴地飄到小王麵前……小王雖未見過這陣勢,但憑他的機靈與聰明,感覺裏麵必有文章,連忙起身說明天再來談,女記者卻不允許,伸出白藕般的手臂攔住了小王,正在糾纏時,房門被踢開了,一個聲稱是記者丈夫的男人帶著兩個彪形大漢進來了。果然是一個圈套,但此時的小王,縱使渾身是嘴也說不清了,在“公了還是私了”的逼迫下,他無可奈何地將防腐劑的秘密配方與生產工藝交給了這位幾小時前還那樣高雅那樣莊重的女“記者”。 上麵我們介紹的“女子特工”套、詐商業秘密的手法,其實她們還有偷、騙的功夫。

陳是某市一家科研所的辦公室主任,最近,他們單位的科研人員開發出一項新電光源的新技術,用於城市霓虹燈,它能使色彩更加豔麗,又可節約大約1/4的電能。在用電緊張的城市裏推廣使用這項新技術,具有廣闊的前途。

這天,科研所邀集各路專家開了一次技術鑒定會,對這項新技術作最後的評審。大家一致認為具有很強的適用性,可以申請專利。所長自然高興不已,晚上特地邀請這些專家到國貿中心的歌舞廳“瀟灑一回”。

舞台上正在進行時裝表演,陳主任一邊啜著“人頭馬”洋酒,一連連怡然自得地欣賞著美豔的模特小姐那撩撥人心的演出。

“陳主任!”忽然有人輕輕地叫了一聲。

陳主任扭頭一看,隻見一位精明幹練的年輕姑娘正站在他身邊。

我是××報的記者,準備宣傳一下你們的技術成果。”說著,姑娘遞上一張香噴噴的名片。

“歡迎!歡迎!”陳主任激動得又是點頭,又是打拱。

“您什麼時候有空呢?”姑娘又問。

“明天上午吧。”

第二天上午,年輕的女記者如約而至。見到陳主任,她笑吟吟地說:“陳主任,你們的這項新技術很了不得,解決了我市的大問題,我們報社將作重點報道,還請陳主任多支持。”

“你們給我們作宣傳,應該是我們感謝你們才對。”陳主任忙不迭地說,接著清理了一下喉嚨,開始向年輕漂亮的女記者介紹他們研製這項新技術的過程。

陳主任一口氣說了半個多鍾頭,才停下來呷了一口茶。這時候,女記者又向陳主任莞爾一笑,說:“陳主任,您介紹的材料很生動,我一定要把你們的這項成果介紹給廣大的讀者。但是,你們的這項技術專業性很強,有許多地方我一下子搞不明白,能不能給我一些資料看看?”

“那行。”陳主任站起身來,打開保險櫃,取出一疊材料,在手裏掂了掂,說:“這是我們準備上報專利局的材料,有關這項新技術的內容全在裏邊了。”

女記者接過材料,看了看封麵上印著的“機密”二字,會心地笑了:“嗯,真不簡單。材料借我一天,明天就送來。”

半個月後,陳主任帶著申請專利的文件來到專利局。接待他的一位辦事員翻了翻材料,便扔到了一邊:“這項技術一星期前就有人來申請了。”

陳主任一聽,不禁倒抽了一口冷氣:“誰來申請了?”

“也是你們市一家科研所。”說著把一疊申報材料遞給陳主任。陳主任一看,上麵每一個技術數據都與他們科研所的材料一模一樣。他們是怎麼剽竊到我們的發明的呢?陳主任迷惑了,想來想去突然想起那天采訪的××報的記者。陳主任趕緊翻出女記者給他的名片,按上麵的號碼拔通了電話。對方回答說,他們報社壓根就沒有這樣一個女記者。陳主任這才恍然大悟。

劉教授已年過七旬,但因其在化工方麵有著較深的造詣,退休後仍被某科研所返聘。近兩年,他牽頭主持研究的一種新型防黴製劑,進展相當順利,有望成為該科研所的拳頭產品。

但就在研究進入最後攻關階段,劉教授的老伴因突發心肌梗塞去世了。這給劉教授一個很大的打擊,特別是其子女都在外地工作,他突然孤身一人,生活起居相當不方便。

科研所見此情形,便決定給他請一個保姆,幫他料理家務。這任務交給工會後,幾天後便聯係了幾個保姆,分別帶著去征求劉教授的意見,劉教授都不滿意。年紀大一點的他怕別人說他另有所圖,太年輕的又怕人家說他心術不正,總覺得一個孤老人家裏請一個女保姆不大合適。

正在科研所犯難之際,一名“下崗女工”通過七轉八彎的關係找上門來,願意去給劉教授當保姆。她說她是80年代畢業的大學生,分配到某企業工作十多年,現在企業垮了,她便下崗回家了,而她丈夫去年考上了出國留學生到了美國,現在她也在拚命學英語準備考出國留學生,既能與丈夫團圓,又可以擺脫目前的困境。因此她提出,給劉教授當保姆,不要工錢,隻是想請劉教授每天給她輔導一個小時的英語。

科研所對這種三心二意、好高騖遠的女人頗為反感,想必劉教授不會同意。誰知恰恰相反,劉教授不知是同情她的處境還是受她的“拚搏”精神感動了,居然一錘定音答應了。

從此,這名女工每天來劉教授家做飯洗衣擦地板,既勤快,又特別能幹,劉教授頗為滿意,每天下班後吃了晚飯便按約定給她補習一個小時的英語,並且教得非常認真。當然,工錢還是要付的。

劉教授慢慢習慣了這種失去老伴後的獨身生活了,又全身心地投入了防黴劑的研究。白天在研究所忙了一整天,下班時還把一些資料帶回來,晚上在家裏的電腦上反複計算。唯一感到輕鬆愜意的時候是給這女工補習英語的那一個小時。

兩個多月後,這名女工說她找關係調到了另外一家企業,她隻好先去上班,邊上班邊複習準備明年考出國留學生。她說她衷心感謝劉教授給她輔導了兩個多月時間的英語,說她無論出不出國,都不會忘記劉教授的恩情。

劉教授也頗有悵然若失的感覺,正好他的研究已近尾聲,他準備研究結束後即告老還鄉,到子女家輪流住一住,因此,也就沒有繼續請保姆了。

不久後,劉教授的新型防黴劑終於研究成功了,科研所立即著手準備組織生產,突然發現市場上已出現了同類型的產品,其產品的配方、性能、功效、規格,幾乎都與劉教授研究的一模一樣。難道劉教授的研究被泄了密?科研所為了防備泄密,早就作了許多布置,關鍵部分幾乎隻有劉教授一人掌握,怎麼會泄密的呢?

他們查出了市場上生產這種產品的廠家後,派人一了解,發現給劉教授當保姆的“下崗女工”,搖身一變在這家工廠當上了廠長助理。老教授聽後心裏一緊,跑回家細細檢查,發現他的電腦有被人動過的痕跡,他平時放在家裏的一些資料雖然都在,但秩序打亂了……

——原來這刻苦好學的“下崗女工”竟是衝著他的研究秘密而來的,劉教授直感到血往頭上湧,全身都震顫、發麻——高血壓病又發作了。

由上我們可以看出,商戰中的“女子特工”,雖然比不上職業女間諜那麼精明,那麼嫻熟,但她們竊取商業秘密的計劃之周密、手段之高超,同樣令人歎為觀止,望而生畏。

“臥底”:打入“敵人”心髒

中原某縣化工總廠,花了40餘萬元從首都一科研所買回了一項新型化學製劑的專利權,並於年內投入生產。由於該劑料國內尚無廠家生產,故格外走俏,獲利頗豐。

然而,半年後,該縣的一家鄉鎮化工廠也開始仿製生產這種劑料,並開始大量流入市場。他們是怎樣掌握這項技術的呢?查問北京的轉讓技術單位,他們並沒有將此技術另外轉讓給他人,唯一的可能還是內部泄密。經過調查,才發現,那家化工廠是派人來“臥底”竊取到秘密的。原來,那家鄉鎮化工廠趁這家化工總廠擴大規模、廣招員工之際,特派出廠裏兩名技術人員打入總廠,做“潛伏在敵人心髒的內線”。3個月後,這兩名技術人員就掌握了新型化學劑料的全部生產配方與工藝流程,便借故辭職,回那家鄉鎮化工廠後,立即開始仿製生產。

南方某縣生產的曲酒獨具風味,頗受消費者歡迎。鄰縣有家酒廠為了獲取秘密配方,通過賄賂曲酒廠的一名辦公室人員,將本廠一名職工安插到該曲酒廠當“飼養員”。這家曲酒廠喂了20多頭豬,主要是用釀酒的酒糟喂養,這名“飼養員”從中輕而易舉地獲得了該廠獨創的曲酒配方。直到幾個月後,這名“飼養員”不辭而別,這家曲酒廠才發現,市場上一種新牌號的曲酒正與之大爭市場。

喜歡看間諜片的讀者一定對以上的故事情節不感到陌生:這不是間諜們常用的“臥底”嗎?中國的經濟領域裏,怎麼也能嫻熟地運用上了間諜們的“臥底”方法呢?

這不奇怪,為了獲取情報,掌握秘密,許多企業和個人可以不擇手段,“臥底”隻是其中的一種手段罷了。

“臥底”古代兵法稱為“用間”,並有“一間抵萬兵”之說。《孫子兵法·用間》中,便有“殷之興也,伊摯在夏;用之興也,呂牙在殷”的說法。隨著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一些中國的企業和個人,雖然來不及去精通《孫子兵法》,但也無師自通地運用了“用間”、“臥底”之術,使本已激烈的市場更加波瀾壯闊、驚心動魄。

某市食品廠生產的餅幹質量不過關,銷售形勢每況愈下,工廠麵臨倒閉。市政府要求食品廠迅速更新產品,提高質量,搶奪市場。該廠領導一琢磨,憑本廠的技術水平,很難在短時期內搞出受市場歡迎的新產品來。想來想去,唯有走“偷”別人產品的路了。

該廠領導把這一特殊任務交給了技術科董科長,限他半年拿出新產品來。董科長開始派出幾名技術人員到幾家有名的食品廠去“學習”,但人家戒備森嚴,無法掌握到他們的先進技術。

董科長十分著急,決定親自出馬,“打入敵人心髒”。他找到了一個在廣東有親戚的朋友,求他把自己介紹給了廣東的親戚,然後在這朋友親戚的幫助下,隱姓埋名當了廣東一家大食品廠的臨時工。他在這家工廠勤勤懇懇工作,誰也沒有料到這名“打工仔”會另有所圖。一個多月後,董科長在廠家沒有防備的情況下,逐漸摸清了該廠餅幹的生產工藝和所需原料。不久後,董科長返回原籍,借鑒人家的工藝,推出了低糖、低油、特薄、特脆的新餅幹。產品一上市,立刻受到歡迎,不僅暢銷於本省,而且還占領了東北,打入了河北、內蒙古等省區。由於其產品特性與廣東那家食品廠的產品相似,兩家形成鼎足相爭的局麵。

東南沿海某縣有家鄉鎮電纜廠,由於技術力量單薄,產品基本上都不符合國家標準,被當地技術監督部門勒令限期改進。該廠自知自己無能力一下子提高產品質量,要花大筆錢去買技術又覺得不合算。正在為難之際,另一家縣屬電纜廠因業務擴大,需要向社會上招收一批熟練工人。該鄉鎮電纜廠覺得這是一個打入縣電纜廠“偷學”技術的好機會,便挑選了幾名技術員以“下崗工人”的身份去應聘,果然被招聘進廠。這幾名技術員進廠後,被分別安排在幾個車間。他們利用在車間工作的機會,各自掌握了所在車間的生產工藝與流程,下班後便湊在一起揣摩、核計,終於掌握了該廠電纜生產的關鍵技術,然後找一個借口回到鄉鎮電纜廠,這時縣電纜廠才如夢方醒,但為時已晚。

當然,“臥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的人剛打進去就被發現了,而有的人打進去後卻反而被對方“策反”了,技術未偷到,反而連人也丟了,真正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某縣陶瓷廠生產的“蓮花”牌描金青花白瓷係列茶具素以瓷質細膩明亮、造型美觀著稱,無論是消費者還是經銷者對這種產品都很滿意,不少陶瓷生產廠家也生產同樣的描金青花係列白瓷茶具,但從外觀上看總有些粗糙,不如該陶瓷廠的產品那麼順眼,其市場銷售自然也就遠遠趕不上這家陶瓷廠了。

鄰近某市一家陶瓷廠從國外進口了一套先進的陶瓷器皿生產機械,可產品的質量仍達不到那家縣陶瓷廠的水平。該廠想自己的機械是第一流的,如果能把那家陶瓷廠的技術關鍵學到手,那麼他們的產品就在市場上無人敢敵了。於是他們施了一個苦肉計,把廠裏的兩個技術骨幹以違反勞動紀律為由給開除了。這兩人就到處托人去縣陶瓷廠活動,終於被該廠錄用。因為其本身就是搞技術工作的,對陶瓷的生產程序、生產工藝、具體操作都非常熟悉,所以在工作中做得很出色,該縣陶瓷廠唯才是用,對這兩人很快委以重任。經過一年多學習與摸索,他們終於掌握了生產描金青花白瓷的最關鍵技術。這時他們原在的市陶瓷廠指令他們辭職帶技術回廠,但這兩人認為這家縣陶瓷廠待自己不錯,如果離開而且是帶著偷到的技術離開就太對不起縣陶瓷廠了,而且傳出去也不光彩,人家會說自己成了間諜。於是他們就拒絕了回市陶瓷廠的要求。市陶瓷廠對此自然不依,他們說當初我們派你們去縣陶瓷廠是去偷學人家技術的,廠裏給你們發了補助,給了多方麵的照顧,現在你們學到了技術就不回來了,這怎麼行?這兩人對廠裏說,不是我們不想回去,實在是現在的市場競爭越來越走向法製化,讓我們把人家的技術偷回去,一不光彩,二不合法。該廠則強調說,你們當時與廠裏訂有協議,學了技術就回去,現在你們不回了,就是你們違反了協議,那我們也要對你們給予製裁。於是,該廠以廠裏人員過多為由辭退了這兩人的妻子,並且把其中一人的兩個姻親也給辭退了。

被辭退的幾名工人不服,告到工商局,把事情的來龍去脈一講,便牽出了一個侵犯他人商業秘密的不正當競爭案。工商局以該廠企圖竊取他人商業秘密的不正當競爭行為給予罰款1萬元,責令其立即停止侵犯或圖謀侵犯他人商業秘密的行為。那被派去的兩名技術骨幹已認識到偷取他人技術秘密是違法行為而不願回原廠了,應該尊重他們的選擇,而市陶瓷廠濫施報複辭退他們的親屬違反勞動法規,勞動仲裁委員會撤銷了該廠的決定。市陶瓷廠這才發現是偷雞不成反蝕米,賠錢賠人又丟麵子。

堡壘從內部攻破

堡壘最容易從內部攻破,這是被千萬次事實證明了的真理。因此在情報活動中,經常通過策反目標國政府官員、科技人員、公務員以及各種有機會接觸核心機密的人,使之成為設在敵人內部的“線人”,謂之安“釘子”。

策反,安置線人,在政治、軍事諜報活動中廣泛應用。1978年,聯合國副秘書長、蘇聯人舍甫琴科在美國中央情報局的長期策反下,叛逃到了美國,對原蘇聯的情報機關造成了巨大損害。1979年,КΓБ上校、蘇聯《新時代》駐東京記者列夫欽科叛逃到西方,使КГБ在日本隱藏很深的間諜被暴露。1981年參加維也納裁軍談判的蘇方首席翻譯被策反,使蘇聯在談判中處於極為尷尬的境地。

如此重要的人物都被策反,許多人一定會以為這策反手段一定巧妙、高明、精彩至極,其實戳穿了簡單得不能再簡單了:一是金錢,二是色情。

在商業竊密活動中,金錢和色情,同樣是策反的殺手鐧。

西南某地級製藥廠研製成功一種療效神奇的口服液,屬機密級科研新產品,投放市場後經濟效益將極為可觀。

消息傳出,許多同類型企業紛紛打探新產品的奧秘,但都未能如願。南方某製藥集團的董事長郭某聞知該製藥廠有一女研究人員楊某正在南方一大學進修,立即以金錢為誘惑對楊某進行策反。楊某頂不住巨額酬金的誘惑,在郭的授意下,夥同丈夫許某(也是該廠的研究人員)拱手將所有技術全盤托出並附贈樣品若幹,使南方的這一製藥集團掌握了該口服液的全部技術。作為回報,楊做了該製藥集團在西南地區的全權代理,許則得到了十多萬元的“信息費”。

嶺南某市陶瓷研究所投資1300餘萬元,用8年時間研製出了生產工藝為國內首創且產品技術指標和性能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陶瓷輥棒,該產品是各類現代化高效陶瓷燒製窯不可缺少的關鍵部件,可在高溫中承載、傳動被燒製瓷器。各建築陶瓷生產廠家均大量需要,以往都依靠進口,導致建築陶瓷生產成本居高不下。該產品研製成功後,為推動我國的建築陶瓷生產發展具有極大的作用,1992年通過國家級火炬計劃鑒定驗收,被列為國家秘密技術。德國一家企業專程派人來該廠,出巨資要求購買該項技術,被拒絕後又以出200萬美元邀陶瓷所所長出國,也被謝絕。

鄉鎮企業某特種材料廠和某陶瓷輥棒廠也極力想竊取此項技術,二廠經過反複了解與頻繁活動,結識了陶瓷所兩名貪財好利的技術幹部,二廠分別拿出20萬元收買了這兩名技術幹部,竊取了這項秘密技術。

正當陶瓷所雄心勃勃地開拓市場時,突然從報紙上發現二廠也在籌備生產同樣原料、工藝、規格的輥棒。憑這兩廠的技術實力,短時間內絕不可能研製出這項產品,因而他們認定是所內部泄密,立即向區檢察院報案,終於查明是二廠以巨額酬金策反該所兩名技術幹部而泄密。耗資1300萬元、耗時8年的國家級秘密技術,被這兩名貪財之徒用40萬元的代價“賣”了出去。

КГБ的策反對象,一般是有著奢侈嗜好、金錢欲望而收入不敷支出的人,或者是在女色、同性戀、酗酒、賭博及吸毒問題上難以自製的人。相對來說,在商業秘密竊取活動中的策反,範圍要廣得多,不過有一點與КГБ的手法是一致的,那就是:利用他們的弱點,投其所好,進而將他們策反過來。

孫強便是因自己的弱點而被策反的。他33歲便當上了一電子元件廠副廠長,按說是春風得意,官運亨通。孫強對此也相當滿意,除了兢兢業業地搞好工作,便是廣交朋友,盡情瀟灑。他的瀟灑方式並不是什麼大問題,也就是愛“帶點刺激地玩玩牌”(法律術語叫賭博,但孫強不這麼認為)。打牌要牌友,孫強很注意身份與形象,從不與本廠的職員玩,怕以此影響自己的威信。於是,孫強你牽我扯結交了一批廠外的牌友。孫強特別好勝,越輸越賭,越賭越輸。有一次遇上了對頭,輸完了800多元私房錢,又輸掉了身上帶的2000多元公款,還欠下1000多元債務。對方豪爽大方,免掉他的債務,約定明天再戰。孫強最不能忍受別人對他的憐憫。第二天晚上又帶上5000元公款來應戰,結果也輸了個血本全無。孫強這才急了,平時都是小打小鬧小刺激,這一下輸了7000多元公款怎麼辦呢?誰知幾天後,對方將他一共輸掉的7000多元錢送回來了,說是交個朋友,也沒什麼企圖,就是請他幫忙解決一些技術問題。原來這個牌友個人辦了一家電子元件廠,這一來二去兩人既是同行又是牌友,孫強不好推辭。開始確實隻是請他解決一些技術上的小問題,幾個月後,便要他幫助開發一種新產品,孫強一看,正是自己廠正在研製的一種產品。在牌友與原則的天平上,他向牌友傾斜了,使這家私營電子元件廠與他的工廠幾乎同時推出了新產品。而孫強則被工廠推上了被告席,撤職除名還吃官司。

撿破爛的也瞄上了商業秘密

他叫趙有元,某省的一名農民,4年前進廣州當了“破爛王”,以拾破爛為生。一同拾破爛的老鄉感到奇怪,眼睜睜地見他每天拾的破爛比自己拾的少,而每個月寄回家裏的錢卻比他們多幾倍,這是為什麼呢?

直到有一天他被某公司保安人員抓獲,才真相大白。

原來,他剛到廣州不久,便被一家民辦科研開發公司的計劃科長看中,專為該公司搜集3家競爭公司的“垃圾”。在高額報酬的誘惑和這位科長的授意下,他每天往來於這3家公司之間,撿拾他認為“有價值”的“垃圾”,回家後,再把撿回的“垃圾”分門別類整理好,然後用自行車馱到指定的地點一手交貨,一手領回酬金。不到兩年,他就先後為這家民辦科技公司提供了3000多份有價值的資料,使該公司對競爭對手的科研、生產、銷售情況了如指掌,在市場競爭中保持了明顯的優勢。而他也直接從那們科長手中,獲得了1.4萬元的酬金。

按國外的稱呼,趙有元可以叫做“垃圾間諜”,也就是通過揀拾、搜集涉密廢紙、廢品而從中竊取情報的間諜。在國外,許多情報機構都在獵取情報目標的附近,安插有“垃圾間諜”為他們服務。別以為揀垃圾揀不到什麼大情報,1981年,前東德一名垃圾間諜竟拾獲了前西德的“鷹式”導彈說明書!

這名赫赫有名的前東德間諜叫阿漢姆·施奈德爾,是一個怎麼也看不上眼的揀垃圾的老頭。他除了按時燒好美軍軍火庫的鍋爐之外,還假獻殷勤打掃院子。在工作之餘就到垃圾箱裏揀些破衣服、壞表格、舊收音機和用了一半的筆記本等破爛東西,然後把揀到的有價值的東西,包成像禮物一樣的小包,由老伴送到柏林市中心區的火車站包裹寄存處,然後打電話讓秘密聯絡員去取。十多年裏,他用這種辦法先後搞到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駐歐洲兵力配備、武器庫存以及“鷹式”導彈說明書、保養須知等機密情報,獲得了大筆獎金和“功勳勳章”,直到1985年9月被前西德國家安全機關偵破。

在商業秘密的搜集上,垃圾間諜似乎更加得心應手。1992年上半年,美國休斯敦橡樹河西一公司總經理的守衛人員,發現有人將總經理家的垃圾整袋裝車運走,後查明此車屬某國公司駐休斯敦辦事處的,顯然是期望從中撈取什麼情報。日本有家電子公司正在研製一種新型的電子監測儀,一家同類型公司聞訊後千方百計想搞到有關研究資料,但一直不能得手。後來他們收買了兩名清潔工人,讓清潔工人將該公司所有的垃圾運到某一秘密倉庫,他們再派人從中去紙裏淘“金”。那家公司因早有防備,絕大部分廢棄的紙張、材料都經過碎紙機切碎了,但他們還是從一些破紙、爛紙中,掌握了一部分研究資料和有關數據。結果幾乎與那家公司同時推出了電子監測儀產品。那家公司幾經調查,才知道是垃圾泄了密。從此,他們不僅將所有廢紙都要經過碎紙機處理,而且還專門挖了一個大坑,每天焚燒一次。

利用垃圾收集商業秘密,不顯山,不露水,令人防不勝防。我國食鹽調價前幾天,江南某市鹽業公司的食鹽遭到了搶購衝擊,食鹽被人整車整車拉走了,弄得謠言四起,人心惶惶。市政府勒令公安部門調查是誰泄了密。梳頭發似的梳過有限的幾個知情者,都沒有發現泄密行為。於是檢查工作程序,也沒有漏洞。暗中觀察,發現有一名中年漢子天天來垃圾箱裏撿垃圾,跟蹤調查,被搶購的食鹽也就堆在他的倉庫裏。

原來,他是從打字員扔掉的一張廢棄的打印蠟紙上發現機密的。

某單位準備向社會招標建設一棟商廈,為了保證公平競爭,招標底價請有關專家到一百多公裏外的一座賓館裏進行核算,核算完後輸入電腦,然後等待正式招標。在招標中,有一家建築公司報出了與底價完全一致的競標價,從而獲得施工資格。當時並沒有人懷疑底價泄露,但不久後該建築公司的一名負責人酒後吐真言:他們從電腦打印機的打印色帶上獲得了底價。原來,他們派人在專家們核算底價的賓館進行跟蹤,並每天檢查清理服務員從專家房裏打掃出來的垃圾。由於核算都是在電腦上進行的,因此他們連廢紙都沒有撿到一張。但功夫不負有心人,有天他們從垃圾中發現一根廢棄的電腦打印色帶,連忙拿了去找某計算機專家,從中獲得了底價核算數據。

中國有多少人在利用垃圾搜集商業秘密?這大概是一個無法統計的數據,但從1995年3月27日某單位的一次調查情況來看,中國的“垃圾間諜”並不少見。在這次名為“零點調查”的調查行動中,150名調查訪問員對京滬兩地的乞丐同時進行調查,其中就有幾名乞丐坦言,他們都還有“兼職工作”,即為某公司揀別一公司丟棄的廢紙。有一名40多歲來自安徽的男乞丐聲稱,他將某公司丟棄的廢紙交給另一家企業,該企業按“質”給錢,有時該企業指定要他揀某種“垃圾”,如果完成了任務,則有一筆不小的獎金。因此他雖然衣衫襤褸,一副可憐兮兮的樣子,但實際上他的收入並不低。

暗渡陳倉的郵路

許多人隻看到商業秘密如何值錢,卻未看到侵犯他人的商業秘密是如何違法。 某縣郵電局職工張樺,在該縣西郊化工廠廠長劉某的授意和利用下,幹起了信中“竊寶”的勾當。每天晚上,他蹲坐在昏暗的燈光下,屏氣凝神,顫抖著用針輕輕地挑開本縣第四化工廠的一封封掛號信函,匆匆看完,並將重要之處逐一抄記下來,然後用膠水把信封好如初。心裏雖不停地打鼓,但也感到豁亮:劉某說得對,信件也是寶,看你識不識。他拿著信件,仿佛抓住了一棵搖錢樹。第二天,他把昨晚記錄好的內容寄給劉某,不幾天便會收到劉某給他的“提供情報”的回報。 金錢的誘惑,使張樺的膽子越來越大,並且越幹越會幹。在兩年多的時間裏,他在劉某的利誘下,用同樣的手段私拆了本縣第四化工廠與科研機構及外地客戶的商務信件80多封,致使該廠先後有4項專利技術被劉某所在廠竊用,13位客戶被劉某搶走,直接經濟損失近200萬元。

郵差兼職當上了“經濟間諜”,這不能不使我們看到,在中國,商業秘密的競爭是多麼地激烈。讓我們再看一個事例:

某縣五金交電公司(簡稱甲公司)長期以來生產經營情況良好,其他公司多方打聽其中秘訣,甲公司總笑而不言。經不住人家反複追問,他們才含糊其詞地說了一句:我們的銷售渠道暢通。 該縣另有一家五家交電公司(簡稱乙公司)與甲公司的經營範圍一樣,各自的資金、設備、人員等也幾乎都一樣,但經營效果卻相差很大,他們的利潤還沒有人家甲公司的一半。乙公司為了了解甲公司的銷售渠道,故意找機會請甲公司的銷售人員吃飯,飯間乙公司的人多次追問甲公司的銷售渠道是怎麼建起來的,甲公司的人都打馬虎眼說是努力幹起來的唄。乙公司的人又問那都有哪些渠道呢?甲公司的人答道,這個我們也不太清楚,回頭你們去問我們的銷售經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