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注意防範B股的風險
幾個月前,當B股市場剛剛宣布對內開放時,有相當數量的投資者和股評家,都把B股看成是搖錢樹、聚寶盆,是穩賺不賠的東西。在他們的眼裏,B股的價格這樣低,與A股的價差這樣大,哪裏還會有什麼風險?隻要能買到B股就能賺錢!
幾個月後的現實,已經證明這是大錯特錯的想法。B股市場作為一個資本市場,特別是一個相當不成熟、不完善的資本市場,同樣具有較大的風險。許多人就是因為隻看到B股市場的利好消息,卻無視其中潛伏著的風險,盲目衝動,結果落下套牢割肉的悲劇。
吃飯尚要防噎,走路尚要防跌,在驚濤拍岸的股市裏沉浮的中國股民,又怎麼能無視風險的存在,不顧風險的威脅呢?
B股對內開放後交易銀行劃賬的第一天,不少投資者對B股是什麼東西都沒有弄清楚,連“我應該先辦什麼手續”、“交易的證券公司這一欄怎麼填”這樣的淺顯問題都不知道,但他們卻有一個基本的信念,那就是快去買B股,因為買到B股就能賺錢,就能發財,就能暴富,好像B股真的是一棵搖錢樹,是一個聚寶盆。因此許多人不管三七二十一,拿起自己的外彙存單就直奔證券公司;有的急急忙忙跑到外彙黑市去高價兌換外彙。有記者問他們:買B股真的就這麼賺錢?沒有風險?他們便露出一臉不屑的神情,好像問話者不是傻瓜就是弱智。在他們眼裏,買B股穩賺不賠沒有風險。一位老大爺顫顫巍巍地把一本外彙存折遞給工作人員:“請問這上麵1000美元到了沒?我要買B股!”一位剛開戶的投資者也是語出驚人:“盡管買好了,沒有風險的。”就在這種買B股隻會賺錢沒有風險的心理驅使下,短短的3個月,便有70多萬中小投資者蜂擁而入擠進了B股市場,允許開戶的頭兩天便達34萬。投資者的熱情之高,令人歎為觀止。
不可否認,在政策的刺激下,有少數捷足先登的投資者獲得了較高的利潤,極個別的甚至暴富,但絕大多數投資者卻沒有這樣好的運氣。就在人們的一片“漲”聲中,B股市場的暴漲行情卻戛然而止,掉頭向下,B股指數如洪水決堤一樣一瀉千裏,許多B股價格又回到了2月19日啟動後幾天的位置:深B指數5月28日最高點為2453點,8月7日跌到1327點,跌幅高達45%;滬B指數6月1日最高點為241點,最低探至130點,最大跌幅為46%。以後雖然有所反彈,但一直沒有改變弱勢調整的格局,到9月20日,滬市B股指數又跌到了142點,深市B股指數則於9月24日跌到1262點,再創新低。這意味著6月1日後入市和6月1日前入市但未撤離的投資者全部套牢。許多人這才傻眼了:B股市場對內開放了,怎麼也還有這麼大的風險?
中國股市誕生初期,中國股民是無風險意識可言的。當時許多人並不知道股票為何物,也不懂什麼指數、什麼率,隻知道股票能使人發財,能圓百力富翁的夢,根本沒有想過投資股市還有風險。一位74歲的老太太硬逼著兒子去買股票,兒子問賠了怎麼辦?老太太詫異地說:“怎麼可能,國家哪會讓我們賠本呢?”這就是當時許多股民的心態,他們帶著天真的盲目樂觀,懷著僥幸的心理和發財的幻想,一頭紮進了股市。幾年後,他們才從股市的漲跌之中感受到股市的風險,但許多人已經為此付出了高昂的學費。沒有料到的是,經過10年股市風雨洗禮的中國股民,卻在B股市場重演了一幕股市初期的悲劇。許多人認為B股市場有它的特殊性,有利好的政策刺激,有巨額的資金推動,但就是沒有想到,B股市場同樣是資本市場,同樣具備資本市場較高的風險性。而且由於B股市場規模小,流通量不大,它的風險性更大。天上不會掉餡餅,世上也沒有免費的午餐,我們怎麼能指望B股市場隻有機遇沒有風險呢?
當然,我們說B股市場有風險,並不是要人們遠離B股市場;恰恰相反,我們的目的是讓股民們認識風險,正視風險,從而有效地防範風險,規避風險。事實上,機遇裏有風險,風險裏也有機遇,關鍵在於我們如何把握。隻看到股市的收益而忽視股市的風險如同盲人騎瞎馬,總有一天會掉下懸崖,落入陷阱;而如果因為股市有風險就不敢涉足往前,那也無異於因噎廢食。不管股市裏風險有多大,陷阱有多深,怨天尤人不管用,搖頭自憐沒有意義,作為股民來說,惟一的出路是擦亮眼睛,識別陷阱,防範風險。
一、餡餅還是陷阱:風暴過後看B股
套牢,狂熱的惡果
如果以6月1日滬市B股指數創下241點的最高點計算,且不算最低點,隻以最近的時間9月20日跌到150點計算,便足足跌了90點,其跌幅之大,與上半年的漲幅之大同樣令人瞠目結舌,其市值也因此縮水500多億元。這意味著2001年入市的投資者,尤其是6月1日後入市的投資者已基本被高位套牢。
在如此大跌的股市裏,套牢也許是難以避免的。但其中的教訓卻是值得我們認真汲取的。為什麼在股市已經上漲近2倍的時候,我們還那樣不顧一切地往市場裏擠?為什麼在股價已經翻了幾番的情況下我們還貪心地守著股票不放?也許各人有各人的原因,但有一條卻是共同的,那就是無視風險,盲目狂熱!
我們還記得,B股市場自2月28日恢複交易以後,一路高歌猛進,一個個技術點位被攻克,一隻隻股票價格創新高。短短3個月時間,滬深兩市B股指數漲升幅度分別達到190.4%和183.3%。可以說從建立起來就一直萎靡不振的B股市場,僅僅一項對境內投資者開放的政策,便一掃多年的陰霾而大放光彩,短時間內大漲一兩倍,這在整個世界證券史上也是不多見的。一時間,無論是投資者還是券商以及B股上市公司,甚至包括許許多多還沒有資格入市的“看客”或者是準股民,都是歡欣鼓舞,樂不可支。似乎曾經的21.25點(上證B股指數)已是“老黃曆”了,現在的200點也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情。此時還隻是有限製地開放,就導致了如此令人咋舌的大幅度飆升,6月1日後,所有境內投資者都可以憑合法持有的外彙進入B股市場,那還不把個小小的B股市場炒個天翻地覆?於是,有的人說下一步的目標是260點附近;有的說B股股指還會再翻一番,達到400點或500點的高位;有的預測,6月1日後,大部分B股價格將超過A股價格……
股評家分析得頭頭是道,有根有據;投資者則激動得心潮澎湃,得意忘形。於是,漲了幾倍的股票還敢去追,總認為今天漲了明天還會漲,明天漲了後天還會漲;獲利豐厚的股票則舍不得丟,賺了一萬想兩萬,賺了兩萬想十萬……其實,無論是股評家還是投資者,都忽視了一個最簡單的道理,那就是西方股諺所說的:大樹長得再高也長不到天上去。股市漲得再高,如果沒有基本麵的配合,沒有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支持,最終還是要跌下來的。並且從世界上所有證券市場發展的規律看,漲得越猛,跌得越凶。暴漲的市場裏,往往潛伏著狂跌的暴雨,這是我們在A股市場多次體驗和感受到的,但在我們進入B股市場後,偏偏卻忘記了這深刻的教訓。當然,我們並不否認,B股暴漲後的暴跌,與我們的某些政策不配套、某些機構違規操作有關,但不能否認的是,許多人都犯了一個最低級的錯誤,那就是片麵地看待利好消息,靜態地分析股市走勢。尤其是在對B股“六一”後的走勢分析上,許多人過於簡單地看待全麵開放的利好消息,認為有利好股市就一定會漲,並機械地計算資金量,認為有資金就一定會入市,入市就一定會炒高股價。事實上,大家忽視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那就是股市是受多種因素影響的。從2月28日複牌以來,B股市場已經出現了一輪暴漲,這一輪暴漲已經提前預支了“六一”全麵開放的利好消息。再說,B股擴容的大幕已經徐徐啟開,境外股東基本上已勝利大逃亡,B股市場怎麼還能像2月19日宣布有限製地開放時那樣大漲呢?
B股在經曆了2月19日以來的價值發現後,到6月1日,平均加權市盈率已達50倍左右。B股的股價與A股相差無已,投機氣氛過於濃厚。雖然B股整體上仍處於供大於求的局麵,但是上漲空間已不大。並且B股市場泡沫成分已經很大,隨時都有破裂的可能。有人過於看好“六一”後會有一部分新資金加盟,但事實上數量極其有限。因為凡是願意投資B股的境內投資者基本上都已進了B股市場。即使2月19日以前沒有外彙存款的人也想方設法獲取了這一難得的致富機會,有些銀行和券商曾偷偷允許2月19日以後才擁有的外彙存款的人提前買B股,這已成為人人皆知的公開秘密。正是因為許多人隻看到股市的上漲,隻看到全麵開放的利好政策,沒有看到股市的基本麵已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沒有看到暴漲的市場裏潛伏著的風險,盲目樂觀,草率從事,結果慘遭套牢。
其實,就在股市最為火爆的時候,就有許多專家學者提醒股民注意風險,但這些善意的忠告並沒有讓狂熱的人們清醒。3月6日,在B股市場連續出現幾個漲停板之際,中國證監會首席顧問梁定邦專門告誡投資者,目前由於B股流通量比較小,未來市場的波幅可能比較大,投資進出渠道都不太通暢,因此投資者在進行B股投資時應樹立自身的風險防範意識。他說,“當你涉足B股市場前,請千萬確認,所投入的必須是可承受風險的資金……”他把B股市場形象地說成是一條羊腸小道,進去難出來也難。他說,由於流通量小,好不容易擠進B股入市小道的投資人將發現,資金退出的路同樣擁擠,這就是投資風險所在。至於B股市場的連續上漲,則是供求關係失衡所致,“因此,目前入市如不量力,不作好承擔風險的準備是不行的”。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所副所長陳淮也極力提醒B股投資人,要對風險因素充分估計,理智入市。他認為新入市的B股投資者對B股的交易事項了解甚少,沒有意識到B股的風險,隻是盲目跟進。他說:“現在許多老百姓甚至連如何交易還弄不清楚,就排大隊入市,麵對聞風而動的中小投資者,要給老百姓把收入成本與風險明明白白地說清楚,隻有剔除所有成本才算掙到錢。”他分析道:“大家都覺得B股是掙錢的天堂,但現在B股的股價和它的市場定位價的差距將被誰得到,這是個非常不確定的事情。股票在投資人手裏,並非在股票發行人手裏。人家憑什麼把掙錢的機會賣給你?開市之初,B股大盤至少會有3~5個漲停板。在這些狂漲的日子裏,幾乎不會有投資者拋股票。沒人拋,急急忙忙入市的投資者當然隻好幹瞪眼瞅著股票往上漲。若幹個漲停板之後,股價已經高企,獲利的覺得可以吐出一點來回避風險了,望著盤口的拋單,你還敢買嗎?B股不是發行的新股,股份不在證券公司,沒在深滬兩市市場管理者手裏,而在持股人手裏。如果股價肯定是漲的,我憑什麼賣出去呢?假如我是B股持股人,預期明天要有個漲停板,那我會今天賣給你嗎?拋售B股的賣出者與一級市場完全不同。我再三聲明的是,一級市場必須要賣出去,並且決不能超過約定價,中小投資者有運氣申購到,就能掙一筆。B股的持股人完全可以不賣,直到有價格到頂的預期為止。當然,每個人對價格到頂的判斷會有不同,但無論如何進入這個區間就是進入了風險區間,而不是穩賺錢的區間了。在風險區間存在風險與機遇兩種可能時,不是你拿風險,就是我拿風險,你可能購買到B股,但那時就不是你想像的穩賺了。”如此簡單的道理,可惜沒有被狂熱的投資者重視。
當然,這次B股市場的暴漲暴跌,與政策麵的影響也有較大的關係。B股之所以大漲起源於管理層允許2月19日境內投資者可以加入而形成的,可開放之後,後續的配套政策沒能及時跟上,B股市場的基本麵長期處於絕對真空期,B股市場的發展方向僅僅停留在一些市場人士及專家的一家之言上。但是,B股市場短期炒作過火無疑是導致暴跌的基礎。由於2000年B股市場的漲幅遠遠大於A股,A、B股價差早已不斷縮小。2000年,上證B股指數由上年末的37.91點升至年底收盤89.55點,漲幅高達136.22%;同期深證成分B股指數由559.96點升至938.36點,上漲67.58%。相比之下,滬深B股指數均明顯超出同年上證指數51.73%和深證成指41.05%的漲幅。B股指數的漲幅遠大於A股指數,意味著A、B股價差在2000年呈縮減之勢。2001年2月19日之後B股的大漲完全得益於對境內的開放,但經過這一輪井噴式的大漲後,盤中累積了豐厚的獲利盤,個股同時出現非理性的操作,如5月底海航B股和輕騎B股股價超過A股,使得原有具備投資價值的B股市場變成了投機成分較濃的市場。漲幅過大,合理回落便不可避免。從2月19日計算,兩市B股最大漲幅分別達到190.4%和183.3%,從1998年8月低點算,兩市B股最大漲幅達1000%左右,相當於每隻股票都漲了10倍。在各種指標已經走得麵目全非之時,在投資者恢複理性後,走上價值回歸之路也就不可避免。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是,B股複牌後的炒作,帶有明顯的A股化特征,業績較好的、流通盤較大的公司受到投資者的冷落;而那些小盤的、純B股的、資產重組類的B股卻受到市場的瘋狂追捧,這其實就是一個弱勢市場的重要特征。因此,6月份B股資金麵有了更大的改觀時,卻沒有增量資金的加入。而這點是引發B股市場進入獲利盤大肆打壓的階段的基本原因,從而在盤麵中出現單邊下跌的調整行情。
如果一個證券市場長期低迷,則將會危及證券市場籌集資金這個職能的發揮。我國B股市場由於隻向特定的投資者開放,因此交投清淡,長期處於低迷狀態,企業發行B股及再融資均受到極大的製約,更不用談配置資源及轉換經營機製功能的發揮,市場的存在形同虛設。但是,證券市場如果過度活躍,其交易的證券價格必定大幅度偏離證券的價值,這種偏離的結果便為以後大盤的崩盤埋下隱患,2000年初美國納斯達克市場狂炒網絡股的後患便是明證,但沒想到這麼快就在中國B股市場重演了。
在這次B股市場的暴漲暴跌中,我們再次得出深刻的教訓,那就是越是股市火爆的時候,我們越要冷靜,越要保持良好的心態,認清可能存在的係統性風險,真正把握其中的投資機會,切不可盲目樂觀,草率從事。
B股市場沒有免費的午餐
同A股市場相比,B股市場確實具有一定的投資價值。尤其是對內開放後,大量增量資金的擁入,加上B股市場相對於A股市場的低市盈率和低價格,無疑為B股市場的上漲奠定了一定的基礎。但是,這種上漲是有限度的,也是有條件的。許多投資者卻過於誇大了B股市場的這種投資(其實很大程度上是投機)價值,過於迷信政策的威力,懷著暴富的急功近利的態度對待B股市場,好像對內開放後的B股市場真的像個大金礦等著人去淘。政策的機遇裏,往往隱含著市場的風險;暴漲的行情裏,常常潛伏著暴跌的風雨。可惜的是,許多人的眼裏隻看到政策的機遇,隻看到暴漲的行情,卻偏偏忽視了市場的風險,忽視了暴跌的風雨即將來臨。
B股市場對內開放政策的出台確實為市場提供了最根本的動力,但一個不容改變的事實是,市場還是這個市場,實質並未改變,其固有的風險以及衍生風險依然存在,投資者一不留神,就可能馬失前蹄,深套其中。B股市場暴漲後迅速暴跌,已經讓許多投資者感受到了這個殘酷的現實,他們大都為此付出了昂貴的學費。
許多人在火爆的行情和急躁情緒的驅使下,忽視了一個基本的問題,那就是B股上市公司中大部分業績平平甚至連年虧損,資產質量較差。政策麵上的舉措隻是給B股市場走出頹勢創造了可能,並不等於現在就皆大歡喜了。實際上,上市公司整體質量欠佳仍是B股市場發展的最大障礙。由於融資功能近年幾乎喪失,B股上市公司存在嚴重的“老化”現象。以滬市B股為例,1998年前發行的B股上市公司占總數的九成。B股的“老弱病殘”,充分反映在產業結構上,大部分上市公司屬紡織、機電、輕工等傳統製造行業。行業競爭過度及短缺經濟時代的結束,使身處傳統行業的上市公司備受“煎熬”。這樣的市場基礎,卻要支持居高不下的市場行情,可想而知,是多麼困難的事情。可惜的是,許多投資者隻看到那一天一天往上壘的摩天大樓,卻沒有想到用散沙堆積的基礎是如何的不堪一擊。
B股市場的風險,還在於境內投資者根本不可能在最佳的時機以最佳的價格購買到B股,而等買到時,已經在連續幾個漲停之後,無論是大盤的指數還是個股的價位都居於高位了。境內投資者如果缺乏風險意識,以為隻要買到B股就能賺錢,不管漲了多高的股票也去追,高位套牢也就不足為奇了。
對內開放的政策雖然理論上說會因活躍了市場而吸引部分外資加盟,但事實上由於種種原因,外資不僅未能大批入市,反而大舉撤離。國際資本的快速流動和投資者結構的複雜性,使B股市場的運行特點與A股市場可能不完全一樣,對於國內新加入的投資者來說,這是一個全新而複雜的市場環境。允許境內上市外資股(B股)非上市外資股上市流通,實際上也是為外資發起人提供了一個“退出機製”。盡管外資(尤其是國外基金)在投資時會考慮中國作為新興資本市場的成長性特點,但中外投資者對於上市公司投資價值判斷標準和投資理念不盡相同,境內投資者的理念接近於A股市場的投資理念,而境外投資者對B股的理解接近於H股、紅籌股或在美國等市場上市的中國上市公司股票。所以當B股行情上漲大大超過H股、紅籌股的平均市盈率時,一大批境外投資者紛紛出貨離場,把包袱甩給了境內的散戶。散戶開始還以為是撿到了一個金元寶,沒有想到是一個燙山芋,拿在手裏燙手,扔出去沒有人要。我們可以想像得到,B股市場對內開放後踴躍開B股賬戶準備發一筆財的是散戶,漲停板打開股價暴漲後奮勇接貨的人也是散戶!機構投資者已經兌現數鈔票了。那麼,此時的B股市場可以說是散戶的海洋了。一個已沒有機構主力在內的市場會是什麼樣子?隻能有一個結果:股價在經曆初期的大幅震蕩後將逐漸波瀾不驚,但重心已在悄悄下移,散戶的心態也由滿懷希望到開始懷疑、失望,以至絕望,然後開始多殺多,市場進入下降通道。為此,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宋國青教授曾經直言相告:“‘買的永遠沒有賣的精’,此次B股的利好中,獲利的隻可能是那些已經持有B股的大戶,而新入市的散戶則多數都將賠錢。”此話當時聽上去有些刺耳,但事實卻不幸被言中。
由此看來,B股投資者結構的散戶化和本土化的趨勢也是導致B股市場風險聚積的一個主要原因。在對境內開放之前,境外投資者在B股市場所占的份額就極其有限了,而隨著B股市場對境內開放,本來就為數極少的境外投資者還在陸續退出,這點在前期的深中集B和粵高速B減持公告中就可見一斑。因此本土化是目前B股市場投資者的一個主要特點。而由於境內開放是麵對境內自然人的,因此,還具有散戶化典型特點。而正是這兩個特點,在操作時沒有策略性建倉和退出,非理性的的追漲殺跌就成為明顯的市場特點,這也就促使B股開放後出現暴漲行情,下跌時也易出現非理性的單邊殺跌,這是其一。其二,也正由於B股市場明顯的散戶化特征,從而使得6月1日全麵開放後缺乏新增資金的大力接盤,這也是B股牛市難以持續的重要因素。由於目前機構還不能買賣B股,2月19日之後大量湧入的多是境內散戶,還有一些“過江龍”性質的資金,境外投資者已大規模出逃,B股市場成為缺乏機構投資者的散兵遊勇式市場,無力維持高點位的B股牛市,這也是B股市場出現巨幅波動的一個很根本的原因。
境內投資者不顧風險高位追逐B股,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對A、B股市場合並的強烈預期,二者的巨大價差成為資本的逐利對象。許多人堅信,A、B股市場的一體化已是必然選擇,甚至指日可待。因此,不管B股已經在短期內漲了多少了,隻要還與A股有價差,就不顧一切地去追去趕,有的還把放在A股市場的資金調往B股市場。正如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研究員白景明博士認為的,投資者的這種簡單片麵的想法是幼稚的,也是非理性的。雖然A、B股之間的差價為投資者提供了巨大的機會,而且A、B股並軌是一個必然的趨勢,但這是一個相當長的過程。B股市場作為中國證券市場國際化的重要窗口,在較長時間內仍會獨立存在。A、B股市場合並的前提條件是人民幣資本項目下的可自由兌換,而這一前提隻是我國金融市場開放的遠期目標。任何過激和衝動都不利於投資者的自我保護和市場的健康發展。
雖然同股同權不同價是不符合市場原則的,但A、B股之間存在著的價差,卻有著非常複雜的曆史原因和現實原因。在A、B股市場未能正式合並的情況下,這種價差還將繼續存在。有的投資者以為B股市場對內開放後,B股的股價就一定會向A股的股價靠攏,這是不現實的。事實上,A股與B股市價之間雖然有一定的可比性,但不可能完全等同,有A、B股的上市公司在兩個市場的股價定位將在相當長時間內保持差距,正像A股、B股、H股、S股之間始終存在較大的股價差距一樣。
許多人不僅用A股的價格來比照計算B股的上漲幅度,而且他們也用操作A股的思維分析B股,用A股的策略操作B股,以至B股市場呈現出A股化的特征,如一些投資者拋棄注重公司業績的理念,把A股中炒重組股、炒ST、PT這種題材概念的手法引入到B股,使B股市場麵臨著更大的風險。這種風險一方麵是緣於B股市場規模小,流通量少,容易受炒作的影響而大幅震蕩;另一方麵則是因為B股市場的境外投資者大都不認同這種炒作理念,加上對有關政策的透明度、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可信度都心存疑慮,B股低迷的曆史走勢也打擊了境外投資者的信心,在無力控製炒作風險的情況下,他們選擇離場出局,使市場出現劇烈的調整和震蕩。
總之,B股市場的開放確實給市場的各方參與者帶來了機會,但是機會與風險永遠是同在的。不論機會有多大,如果忽視風險的存在,都會給市場的參與者帶來巨大的損失。
B股市場的缺陷
B股市場的風險,很大一部分來自於其本身的缺陷。正如前麵我們分析過的,B股市場是先天的設計不足,後天的培植不良,加上定位模糊,製度僵化,致使B股市場建立近10年來一直處於走勢低迷、交投清淡、融資功能幾近喪失的尷尬境地。對內開放後,由於大量的境內投資者和境內外彙進入,部分地改善了B股市場的流通性,促進了市場的活躍,但B股市場的基本缺陷卻還存在,這注定了B股市場依然還是一個非常脆弱的市場,隱含著較大的風險。
B股市場的缺陷,首先在於現有規模小,流通性差。至今為止,B股市場的上市公司還隻有114家,不足A股市場的1/10,總市值不足A股的2%,沒有像A股市場那樣形成各類完整的板塊,難以進行組合投資,可供投資者選擇的餘地就更小了,尤其是境外基金難以進入進行戰略性投資。俗話說,池淺風浪大,廟小無常多。規模小的市場穩定性差,特別容易受到操縱與控製,一有風吹草動便出現大起大落,暴漲暴跌。如一項對內開放的政策,就能使B股指數在短短3個月時間內上漲近2倍,而一條人民銀行清查違規資金的消息,又能使所有的股票齊刷刷地落在跌停板上,這在其他比較成熟的資本市場是不多見的。
B股市場剛剛對內開放,初期的市場成本偏高,這也是我們不能忽視的風險所在。由於B股交易必須與現行的外彙管理體製相吻合,開戶、交易、登記、清算等各個環節遠不如A股那麼便捷,各項費用相應較高,而且,中介機構的服務水平也有待逐漸提高。另外,做B股交易時,還要考慮到鈔轉彙的成本和交易成本。B股的交易成本在2001年年初作了調整,但實際交易成本還是高於A股,鈔轉彙的成本包含3%的手續費,再加上利率成本,總的成本達到6%~7%。這無疑增加了投資者的投資成本,成本高,風險也就大。
B股上市公司的素質欠佳,更是製約B股市場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現有的114家B股上市公司,占主要比例的是傳統的基礎工業、製造業、輕紡工業等,屬於高科技領域的股票非常有限,ST、PT公司超過了1/10,有些已滑到破產和退市的邊緣,整體經濟效益也不如A股市場。B股市場對內開放隻是引入了境內居民合法持有的外彙,在一定程度上活躍了市場,但並沒有改變上市公司的基本素質,因此,B股市場缺乏持續上漲的動力。尤其是一些境外投資者,他們過去以很低的價格認購了B股,但由於持籌量大,麵對交投一直清淡的B股市場,他們雖想獲利,但苦於沒有接盤,B股成了空頭支票。現在麵對蜂擁而入的境內投資者,他們終於盼來了套現機會,又有2~3倍的利潤,因此不管股市如何火爆,他們肯定選擇套現離場。B股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與成長性不佳一直都是境外投資者的心病,現在股票指數和股票價格還如此的暴漲,更使他們憂心忡忡,選擇離場也就順理成章了。
B股的大幅度下跌,不僅給投資者帶來損失,而且也影響我國宏觀經濟的發展,本輪B股市場的暴漲暴跌雖然與宏觀經濟的基本麵無關,但B股市場的大幅度下跌,卻深刻地影響到宏觀經濟的波動。我們可以從美國科技股泡沫的破裂,導致美國技術產業部門逐步陷入衰退境地的案例中得到某種啟示。以科技股為主的美國納斯達克股指一年前曾摸高到5048.62點的曆史最高峰,此後便開始一路下滑到2000點以下。過去10年中,技術產業部門在推動美國經濟增長中的作用明顯增加,隨著科技股泡沫的破裂和2000年下半年開始的美國經濟增長急速放慢,美國技術產業部門也陷入了困境之中,而技術產業的衰退反過來又對美國經濟產生了嚴重的影響。所以,股票市場的持續低迷必然也會對我國經濟增長產生一定的影響,尤其是遞減的財富效應會削弱人們的消費與投資信心,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主要靠擴大內需來保持經濟增長的中國經濟增長速度。
此外,我們已經看到,B股市場的持續下跌,對港股市場中紅籌股和H股的走勢也已產生了影響。由於美國經濟增長放緩對亞洲國家經濟的影響正在逐漸體現,導致國際上許多基金紛紛拋售亞洲國家和地區的股票。但是因為看到中國經濟和股市的蓬勃發展,他們仍然持有中國概念的股票。然而此次B股市場的突然持續下跌,已經使一些基金開始看淡中國概念股,並伺機拋售紅籌股和H股。從近期紅籌股和H股走勢偏弱的市場環境中,我們已經可以看到這一點。
總的來說,作為投資者,不僅要理性地對待市場,也要理性地操作股票,切不可無視風險,推波助瀾,否則不僅自己被高位套牢,辛辛苦苦積攢下來的血汗錢大幅縮水,而且也影響市場的運行,影響經濟的發展。而疲軟的經濟反過來又會使疲弱的市場雪上加霜,疲弱的市場則又使投資者更加血本難歸。
二、B股市場的風險在哪裏?
係統風險難以避免
對於股市風險,經濟學家有經濟學家的解釋,股民則有股民的理解。按經濟學家的說法,股市風險就是在競爭中,由於未來經濟活動的不確定性,或各種事先無法預料的因素的影響,造成股價隨機性的波動,使實際收益與預期收益發生背離,從而使投資者有蒙受損失甚至破產的機會與可能性。而對於股民來說,股市風險就是買入股票後在預定的時間內不能以不低於買入價將股票賣出,以致發生套牢,且套牢後的股價收益率(每股稅後利潤/買入股價)達不到同期銀行儲蓄利率的可能性。
許多人從係統的角度把股市的風險分為兩類,一類是係統風險,另一類是非係統風險,但事實上還有第三類,即投資者自身風險。B股市場也不例外。
首先我們來看係統風險,又稱市場風險,也稱不可分散風險。根據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定義,證券市場的係統風險是指由於市場參與者(包括交易所和證券商)交易、清算、交割以及監管等方麵構成的係統運行受到損害而導致的市場動蕩或失調,或者在極端的情況下能夠使整個係統崩潰的潛在風險因素,它對股票市場上所有的股票都帶來價格變動,給一切投資者可能會造成損失。通俗地說,係統風險就是由於某種因素的影響和變化,導致股市上所有股票價格的下跌,從而給股票持有人帶來損失的可能性。係統風險的誘因發生在企業外部,上市公司本身無法控製它,其帶來的影響麵一般都比較大。其主要特征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