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州是古九州裏其中之一,接下來給大家展示一下當時的曆史情況吧。
在冀州漫長的曆史上,湧現出了許多名彪史冊的傑出人物,其中既有帝王官吏,又有文人學者,還有武術名家等等,所有這些人都從不同的方麵為曆史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做出了一定貢獻,為後世所敬仰。現根據有關史籍記載,將曆史上冀州籍的部分傑出人物概括介紹如下:
一、帝王官吏
1、邳彤
劉秀到洛陽後拜邳彤太常之職,後又改任左曹侍中,專侍於皇帝左右。漢明帝劉莊即位後,在南宮雲台繪製了二十八位開國功臣的畫像,稱“雲台二十八將”,邳彤為二十八將之一。
據史料載,邳彤在平定王郎後曾任曲陽郡太守。他在任期間為官清正,而且精通藥理和醫術,重視藥業,受到當地人民讚頌。傳說邳彤醫術精湛,經常扮作串鄉醫生給人治病,療效頗佳,被稱為“神醫”。邳彤死後葬於祁州(今安國縣)南關,墓地修造“邳王廟”作為祭所。宋朝時祁州人將邳彤尊為“藥王”,北宋太平興國年間(公元976-984年)祁州建立“藥王廟”。清朝時體仁閣大學士劉墉又特為“藥王廟”書匾。
2、馮跋、馮弘
馮跋(?-431),字文起,東晉十六國時北燕國君,長樂郡信都(今冀州市冀州鎮嶽良村)人。祖父馮和在西晉永嘉之亂時,為避戰亂遷居上黨(今陝西長子縣)。父馮安曾任西燕國的將軍,西燕敗亡後,馮安全家遷居和龍(今遼寧朝陽市),成為鮮卑化漢人。
馮跋少年時就很有誌向,性情豪放。後燕慕容寶時任中衛將軍,慕容熙即位後,馮跋任衛中郎將。慕容熙昏庸暴虐,賦稅很重,人民痛苦不堪,怨恨四起。馮跋尋機殺了慕容熙,立慕容寶的義子高雲為主,馮跋被封為侍中、征北大將軍、開府儀司、武邑公。公元409年,燕王高雲被部下所殺,馮跋平定事變,被眾將推舉為王,年號“太平”,國仍稱燕(史稱北燕)。
馮跋在位時曆意農桑,勤心政事,為鞏固統治和發展生產而采取了一係列措施。“除苛政,懲貪賕(qiu,意為賄賂)”,他要求各級官吏施仁政、惠民眾,並嚴懲貪官,使“上下肅然,請賂路絕”。“省徭賦,課農桑”,他省徭役薄賦稅,選拔官吏時細詢勵農方略,“勸農課桑”蔚然成風,農業發展很快。“重孝悌,建太學”,他十分重視倫理道德,獎勵孝賢,並在各處營建太學,教育子民。馮跋在位22年,社會比較穩定,生產得到發展。
公元431年,馮跋得重病,諸子和其弟爭王,互相殘殺,跋驚嚇致死。
馮弘,字文通,馮跋之弟,北燕國君。馮跋在位時,馮弘被封為中山公。馮跋死後,馮弘殺死馮跋的兒子馮翼,自立為北燕國君,年號“太興”,在位六年。公元437年,魏攻打北燕兵臨城下,馮弘被迫逃往高麗(今朝鮮),兩年後被高麗王所殺。
3、馮太後
馮太後(441-490),長樂郡信都(今冀州市冀州鎮嶽良村)人,北燕國君馮弘的孫女,傑出的女改革家。其祖父馮弘兵敗逃往高麗後,其父馮朗和其叔馮邈(miao)降魏。馮朗在北魏官至秦、雍(今陝西境內)二州刺史,受封西郡公,後獲罪被殺,馮氏被送進宮裏,靠姑母(北魏國君拓跋燾的左昭儀)撫養。她自幼聰明好學,在姑母的教育下,不僅精通文字,而且見識日廣。
公元452年,文成帝拓跋汝登基,11歲的馮氏被選為貴人,公元456年被封為皇後。公元465年,26歲的文成帝去世,獻文帝拓跋弘(李夫人生)即位,馮氏被尊為皇太後。當時獻文帝才12歲,是個不懂事的孩子,丞相乙渾專權,陰謀傾覆帝室。馮太後和漢族大臣密定大計,突然捕殺乙渾,然後臨朝聽政。公元467年,太子拓跋宏出生,馮太後停止臨朝聽政,轉而撫養皇孫,由14歲的獻文帝親政。公元471年,18歲的獻文帝拓跋弘將皇位禪讓於4歲的太子拓跋宏(孝文帝),馮氏遂受封為太皇太後。拓跋弘成為太上皇,但仍參與朝政。公元476年,太上皇拓跋弘暴死,史載:“顯祖(即獻文帝拓跋弘)暴崩,時言太後所為也”。馮氏開始第二次臨朝聽政,直到公元490年病死為止。
馮太後再度臨朝後,在政治、經濟、文化、思想、風俗習慣等方麵進行了全麵徹底地改革。如:提倡漢化,修孔子廟,提倡儒家思想;建立學校,大興教育;嚴禁鮮卑族同姓結婚;革除鮮卑族信奉巫術的風習;實行均田製,把因戰爭荒蕪了土地分給有力耕耘的丁壯,收繳租稅以利國家;建立戶籍製與俸祿製等。經過馮太後所主持的一係列改革,使北魏王朝擺脫混亂局麵,抑製了豪強的掠奪行為,使國家日趨安定,北魏逐漸由鮮卑族落後的生產方式向漢族先進的封建生產方式過渡,為孝文帝親政後更大規模地推行漢化政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馮太後嚴於執法,有兩個親王因貪贓枉法受到檢舉,許多王公大臣為之說情,馮太後依據朝規,將這兩名親王削去封爵,終身監禁。馮太後生活樸素,穿的衣服都是素色綢帛,吃飯用的桌子僅一尺見方,飯菜數量也比其他皇帝和皇後少得多。她生前還寫下遺囑,規定墳墓長三十步,葬室長寬一丈,用普通棺槨,不用殉葬器物。太和十四年(公元490年)馮太後去世,年僅49歲,諡“文明太皇太後”。馮太後對推動北魏封建化和漢化做出了卓越貢獻,所采取的一係列改革措施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4、馮熙
馮熙?-495,字晉昌,長樂信都今冀州市嶽良村人,馮太後之兄,其父馮朗投降北魏,後獲罪被殺。馮朗被殺後,馮熙由其母攜帶逃到羌氐中撫育,學到一身好武藝。後來到長安從師,學習《孝經》、《論語》和陰陽兵法。
馮太後入宮後,使人訪知馮熙所在,將其接至宮中,封為冠軍將軍,賜爵“肥如侯”。後出任定州刺史,進爵“昌黎王”。孝文帝時,出任洛州刺史、侍中太師。他的三個女兒皆嫁於孝文帝,兩個封為皇後(廢皇後、幽皇後),一個封為左昭儀。馮熙長子馮誕又娶孝文帝的妹妹長樂公主為妻,拜駙馬都尉、侍中、征西大將軍、南平王。
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馮熙病死,追贈大司馬、太尉、冀州刺史備九錫,孝文帝為其作墓誌銘,以示哀悼。
5、尚義
尚義,明代冀州(今冀州市)人,為官清廉,被稱作“布袍令”。尚義永樂三年考中舉人,曾任延安縣令。當時延安縣土地荒蕪,人民貧困。尚義在任期間,帶領全縣人民開墾荒地,發展農業,使延安縣富裕起來,有了充足的食糧,當地民眾非常愛戴尚義,民眾兩次請求部院將尚義留任。尚義在延安任縣令十八載,為官公正廉潔,一心為民,從不貪贓,終生隻穿破舊的布袍,隻有朝祭公服是絹做的,人稱“布袍令”。尚義為官數年,貧窮如故。延安縣民眾為尚義立“遺愛碑”。
二、文人學者
1、孫敬
孫敬,字文寶,漢代信都(今冀州市)人,“頭懸梁”的典故即出自孫敬。《太平禦覽》載:其“好學,晨夕不休”,他常年閉門謝客,攻讀詩書,人稱“閉戶先生”。孫敬苦讀常通宵達旦,為消除困意,係發於屋梁,若低頭欲睡,拽其發而警醒。孫敬憑借其獨特的“懸梁”精神苦學,終能通今博古、滿腹經綸,成為當時的知名大儒。後人對孫敬“懸梁”苦讀的精神極為敬仰,並將此與戰國時蘇秦“讀書欲睡,引錐刺其股”的故事揉為“懸梁刺股”,用以教育孩童。《三字經》中有“頭懸梁、錐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把孫敬、蘇秦以及車胤的“囊螢”、孫康的“映雪”,引為苦讀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