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劉焯
劉焯(zhuo)(544-610),字士元,隋朝經學家、天文學家,信都縣(今冀州市)人。劉焯自幼聰慧,並與河間劉炫友善,兩人一起向信都郡劉軌思學習《詩經》,向廣平郭懋(mao)常學《左傳》,向阜城熊安生學《儀禮》,後又在武強的大儒劉智海家苦讀十年,遂成知名學者,出任州博士,同劉炫並稱“二劉”。
隋文帝開皇年間,劉焯中舉秀才,射策甲科,拜為員外將軍,與著作郎王劭一起修定國史,並參議律曆。他曾與諸國子共論古今滯義,常有高論,眾人皆佩服其學識淵博。開皇六年,洛陽“石經”運抵京師,文字多處磨損,極難辯認。隋文帝便詔劉焯、劉炫等人考證,他們經過努力,一一辯清。在國子監舉行的一次經學辯論中,他與劉炫力挫諸儒,因此受到忌恨和誹謗,被革職還鄉。後隋文帝派劉焯到蜀王楊熹府下做事,他不肯去。楊熹得知,將劉焯發配到邊遠充軍。楊熹的蜀王封號被廢後,劉焯才重新得到起用,在朝中做了雲騎尉。劉焯秉性耿直,為官期間經常抨擊時政,終為朝廷所不容,再次被罷職回鄉。自此他遊學授徒於閭裏,致力於教育和著述,其間天下名儒有了疑問、學子求學,常千裏慕名而至。隋煬帝即位後,他又重被起用,任太學博士。劉焯於大業六年(公元610年)去世。
劉焯的著述有《稽極》十卷、《曆書》十卷、《五經述議》等書,後散失。清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中輯有《尚書劉氏義疏》1卷。唐魏征《隋書》“儒林”中介紹劉焯時說:“論者以為數百年以來,博學通儒,無能出其右者。”現代曆史學家範文瀾在《中國通史》第三冊中寫到“隋朝最著名的儒生隻有劉焯、劉炫二人。”
劉焯精通天文學,他發現隋朝的曆法多存謬誤,多次建議修改。公元600年,他創《皇極曆》,首次考慮到太陽視運動的不均性,創立“等間距二次內插法公式”來計算日、月、五星的運行速度。推日行盈縮,黃道月道損益,日月食的多少及出現的地點和時間,這都比以前諸曆精密。“定朔法”、“定氣法”也是他的創見。《皇極曆》推定的每 76.5年春分點在黃道上西移一度的歲差,與現行數值非常接近。由於劉焯所著曆書與當時權威人士——太史令張胄玄的天文、曆數觀點多有不同,故嘔血而成的《皇極曆》被排斥不得施行。然而該書提供的天文曆法在當時是最先進的,曆史證實劉焯研究天文學已有相當高的水平。唐代高宗時李淳風就是依據《皇極曆》造出了《麟德曆》,被推為古代名曆之一。
3、孔巢父
孔巢父(?-784),字弱翁,唐朝大臣,冀州(今冀州市)人,孔子三十七世孫,“竹溪六逸”之一,與李白、杜甫以及皇甫冉等文豪友善,亦有詩文佳作行世,後散失。
唐玄宗末年,孔巢父曾與李白、韓準、裴政、張叔明、陶沔隱居於山東泰安府徂徠山腳下,縱酒酣歌,談詩論賦,號稱“竹溪六逸”。徂徠田園生活結束後,孔巢父被舉薦赴長安做官。約在天寶六年(公元747年)辭官歸隱江東(今浙江會稽)。行前,京師好友蔡侯曾設宴為其餞行,席間,詩人杜甫吟詩一首,以表述自己的心境,讚頌巢父的才德,題為《送孔巢父謝病歸遊江東兼呈李白》。後來孔巢父為扶救社稷,再度複出,任湖南觀察使。唐德宗建中年間,孔巢父為朝中大臣,官至給事中。因其足智多謀,善於辭令,且破賊有方,深得朝廷器重,被稱為“知君名宦”。
建中二年(公元781年),鎮州李維嶽和淄青李納請示承襲父職,朝廷不允,魏博七州節度使田悅又代其二人奏請,德宗仍不答應。田悅惱羞成怒,聯合李維嶽、李納等人嘩變。河北三鎮的叛亂致使連年戰禍,生靈塗炭,官兵和叛兵浴血沙場,士卒死傷慘重。興元元年(公元784年),德宗任命孔巢父為宣慰使前往平亂,孔巢父冒死趕赴魏博鎮,舌戰田悅,陳述順逆之禍福,理據俱備,打動人心,終使田悅率眾歸降。
建中三年(公元782年),朔方節度使李懷光曾奉帝旨兵伐田悅。次年,涇原兵變,叛將朱泚(ci)入長安稱帝,德宗逃往奉天(今陝西乾縣),朱泚率兵猛攻,李懷光前去救駕,數敗敵部,屢有戰績,迫使朱泚退歸長安。因德宗輕信奸相盧杞的挑撥,不許李懷光入朝覲見,故李懷光耿耿於懷,以至背主而去,聯合朱泚逼使德宗南逃漢中,並率軍占領河中(今山西永濟西),割據一方。孔巢父說降田悅叛軍後,當年六月,德宗令其招安李懷光,孔巢父再度深入虎穴,舍身勸降,因言辭失宜,不幸為李懷光部下殺害。死後,朝廷追贈孔巢父尚書左仆射職,諡號“忠”。《舊唐書》、《新唐書》均有孔巢父傳。
4、胡宗照
胡宗照(1884-1942),字峰蓀(sun),筆名耐翁,冀州(今冀州市伏家莊村)人,近代著名書法家。胡宗照出身於書香門第,先祖胡存武曾創辦義學,祖父胡鎣(ying)為清代候選訓導,在義學任塾師,父胡庭麟曾任教於京師,善書法。
宗照畢業於保定優級師範學堂,1911年與同仁創辦冀縣縣立高等小學堂,並任國文和書法課。他治學嚴謹,兼收並蓄,尤精古詩文,書法課常以口傳心授教導弟子,並舉辦書法展覽。1928年胡寓居天津勸業場附近華錦成燈扇字畫店後院,以買字畫為生。
宗照自幼聰敏好學,尤喜書法,他初習顏柳正楷,頗得人們賞識,有所成就之後,改臨魏碑,以張裕釗的《南宮碑》為範本,練習魏碑。他在運筆、結構上極下功夫,並持之以恒紮實苦練。宗照遍覽名牌牌匾,研究古代拓片,探討曆代金石碑刻,取長補短,自創新境,獨成一格。他的書法剛柔相濟,內藏筋骨,富有金石雕刻之感,既古樸美觀,又神氣活現,餘韻無窮。胡宗照在書法屆頗有影響,據說藝術大師齊白石認為胡是當時北方最有成就的書法家,並為他精心刻製印章。胡先後應邀為天津“五和線店”、“交通旅館”、“裕華文具店”、“寶豐飯店”、“華盛王金店”等以及北京前門大街的一些商號書寫牌匾,為河北省省立第六師範學校、河北省第十四中學、冀縣縣立高等學校書寫校名。胡所寫的條幅在京、津等城市的字畫店裏奉為上品,內地富賈和外國客商均以高價求購,人們將他的字畫視為珍寶。胡宗照1942年5月病故於北京,他的書法著述、所藏之詩書字畫在曆次運動中先後丟失。
三、佛教高僧
1、道安
道安(312-385),東晉時傑出的翻譯家、著名高僧。道安出生於扶柳縣(今冀州市小寨鄉扶柳村)的一個讀書人家,原姓魏(一作衛),自稱釋道安。
道安父母早喪,由外兄孔氏撫養,7歲開始讀書,15歲時對五經文義已相當通達,轉而學習佛法。道安18歲出家(此據《名僧傳抄》之說,《高僧傳》載“年十二出家”),因形貌黑醜,不為剃度師所重視,隻讓他去田裏幹活。後來他向剃度師要佛經來讀,能過目成誦,記憶驚人,師傅驚喜,並送他受具足戒,允許他外出任意參學。傳說師傅給他《辨意經》一卷約五千言,隻用一天時間就把經書讀完。又給他讀《成具光明經》約萬言,仍用一天時間讀完,複述經文竟一字不差,為此甚得師傅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