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7章 荊州的曆史底蘊(1 / 2)

荊州作為古九州之一,有個自己獨特的風格,今天我們一起走進這個神秘的曆史古九州吧。

【劉備借荊州】

赤壁之戰後,兵家必爭的荊州七郡被劉備、曹操、孫權三家瓜分,曹操占據荊州北部最大的南陽郡,孫權得到江夏郡和南郡,劉備得到荊州南部四個郡(長沙、零陵、桂陽、武陵)。劉備屯兵公安,不利於發展,便向孫權兩次提出借荊州的南郡,東吳魯肅勸說孫權暫時將南郡借給了劉備,於是劉備便有了荊州五郡(南郡、長沙、零陵、桂陽、武陵),北抗曹操,東和孫權,得益州(今四川),建立了蜀漢基業。後來,劉備得到蜀川後,將長沙、桂陽兩郡還給了孫權,相當於還了南郡,但由於《三國演義》的影響,至今仍有“劉備借荊州——一有借無還”的俗談。

大意失荊州,即三國時期,名將關羽失去荊州三郡(南郡、武陵、零陵)的典故。

赤壁之戰後,荊州七個郡被劉備、曹操、孫權三家瓜分,劉備入蜀(四川),留關羽鎮守占據的荊州五郡(南郡、長沙、零陵、桂陽、武陵),其中南郡是劉備向東吳借的。劉備得到蜀川後,將長沙、桂陽兩郡還給了孫權(相當於還了南郡)。後來關羽出兵攻打曹操的襄樊地區,孫權派呂蒙乘虛偷襲荊州三郡(南郡、武陵、零陵)失陷,導致荊州三郡失陷。大意失荊州,現比喻因疏忽大意而導致失敗或造成損失,有粗心大意、驕傲輕敵的意思。

【詞語解釋】

粗心大意、驕傲輕敵的意思。

三國時期荊州古城牆荊州古城牆,諸葛亮派關羽鎮守荊州。關羽出兵攻打曹操,孫權乘虛而襲荊州,導致荊州失陷。

現比喻因疏忽大意而導致失敗或造成損失。可用來勸誡他人不要“大意失荊州”;也可以用來為自己的失誤作辯解,如:我這是“大意失荊州”啊。

【曆史記載】

陳壽同誌著作《三國誌》時,大抵關羽的名頭還沒到神的境界,故陳壽同誌指出:“稱萬人敵,為世虎臣。然剛而自矜。”矢石交攻之際,千槍萬刃之中,匹馬縱橫,如入無人之境。豈憂江東群鼠乎!這是關羽對兒子說的原話。他隻是說了交戰的能力。但是處理複雜的政治、軍事矛盾,這個河東解良人的素質明顯先天不足。

“先是,權遣使為子索關羽女,羽侮罵其使,不許婚,權大怒”。孫權為聯和劉備對抗曹操(也是政治目的),將自個的小妹妹嫁給劉備;娶關羽的女兒做兒媳婦,本是巧妙的政治聯姻,關羽也應以大局為重全麵權衡利弊,即使不同意,婉言回絕也可。可是關羽不僅侮罵其使,更說出“吾虎女豈配犬子!”的話。這個時候,關羽和盟友的關係已是箭在弦上。在下屬麵前,關羽也自有一副天下舍我其誰的驕氣,“南郡太守靡芳在江陵,將軍傅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輕己”。外不足連接,內尚難和諧。這樣,關羽的失敗已經注定。在荊洲貌似穩定的氣氛中,已摻雜了某種凶兆。

【後世評價】

意失荊州,悲哉關公!其實在這個重大的曆史變故麵前,關羽無疑是個失敗者,也是一個悲劇人物。大意失荊州,未必都是他的錯。他的上一級的領導劉備包括諸葛亮也應承擔一定責任。當然,千年後的今天,說是誰是責任顯得沒有任何意義。

關羽鎮荊州時,年齡大致在48歲左右,失荊州時,已經白發蒼蒼年紀60了。《演義》說其英雄不減當年明顯帶有藝術誇張。關羽對兒子說的“矢石交攻之際,千槍萬刃之中,匹馬縱橫,如入無人之境。豈憂江東群鼠乎!”恐怕也是含有回味當年的意味。實際上,關羽已經從年富力強逐漸變為力不從心。不難理解,古人的整體壽命相比今天要短一些,關羽的位置放今天恐怕也是60歲退休吧。即便說關羽獨當一麵,那麼他也沒從下屬中選擇一個比較合適的“接班人”。更重要的是,劉備和諸葛也沒意識到這個問題。也沒有選派恰當的官員來協助或者說等候接替關羽。相反,長期和關羽對峙的東吳,周瑜、魯肅、呂蒙、陸遜,整整經曆了幾代人!新陳代謝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年齡的不平衡客觀加快了關羽的悲劇發生。盡管不是他一人的錯。

“剛而自矜”是關羽性格的重大缺陷。晚年的關羽“攻撥襄陽郡”、“決戰龐令明”、“放水淹七軍”,似乎當年“千裏走單騎”的感覺。呂蒙、陸遜都看透了關羽的毛病。設置了一係列的連環計,加速關羽的頭腦膨脹虛無縹緲。按理說,劉備和諸葛亮應該以適當的方式予以提醒,可是劉備不然,尤其是諸葛亮,又來個“雪上加霜”!劉備封馬超,關羽“剛而自矜”的毛病犯了,於是插手說“超之才可與誰比”並打算與馬超一比。亮答之曰:“~~~~~超雄烈過人,當世英傑,當與翼德並驅爭先,猶未及美髯公之絕倫逸群也”。據說關羽閱讀此信後,捋著自個的“美髯”硬是興奮了半天,並撤消了與馬超比武的念頭。至此,可以說,關公必敗無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