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1年前秦苻堅滅南燕,遷陳留、東阿各族民眾萬餘戶到青州。
384年“淝水之戰”後,東晉謝玄派高素攻打青州,前秦守將苻朗投降。
399年鮮卑族慕容德稱帝,建立南燕國,定都廣固城。改革政治、興辦鹽鐵,國力大盛。
405年大地震,棲雞驚飛,井水溢,女水(裙帶河)竭。南燕皇帝慕容德病逝。慕容超繼位。
409年東晉大將劉裕率軍攻打南燕,野戰兩個月,圍困廣固城。次年,陷廣固、滅南燕,殺慕容德及王公以下3000人,縱軍士擄掠婦女兒童萬餘人。地入東晉,羊穆之任青州刺史,另築東陽城,為曆史上第三座青州城。
412年高僧法顯從印度海路取經歸來,在嶗山登陸,居住青州一年之久。
442年北魏大軍3萬餘騎圍困東陽城,劉宋青州刺史竺燮率軍民1500人死守,血戰6個月。劉宋名將檀道濟領兵來援,北魏兵撤走。
467年北魏大將慕容白曜率軍5萬人進攻東陽城,始末3年,日日交兵。酈道元之父酈範隨軍來青。後攻占東陽城,地入北魏,酈範被任命為青州刺史。酈道元“生長”青州。
469年北魏遷徙青州“平齊戶”8000餘戶到北魏都城平城,建“平齊郡”。後,“平齊戶”大多遷回。
499年連年洪水成災,平地水深一丈五尺,“居民全活者十之四五”。此後,連年饑荒。
517年重築東陽城,同時修築南郭,即南陽城。南陽城為曆史上第四座青州城。
528年流亡在青州的河間人邢杲率領流民10萬餘眾起義,自稱“漢王”,攻打東陽城,率軍西去。
533年北魏分裂為東魏、西魏,青州歸屬東魏。
530年卸任的青州刺史侯淵起兵反對東魏,攻占南陽城,東魏濟州刺史蔡雋率軍討伐,侯淵逃走。
550年北齊滅東魏,地入北齊。
556年撤銷臨淄縣,移益都縣治東陽城。
567年大水成災,饑荒,“僵屍滿道”。
577年北周攻入北齊都城鄴城,北齊太上皇高緯率小皇帝高恒逃到青州,北周軍隊捕獲高緯父子,北齊滅亡,地入北周。
【隋、唐、五代】
589年隋文帝楊堅滅北周,建立隋朝,青州地入隋。
607年撤青州,設北海郡,治東陽城。
614年青州人郭方禹發動農民起義,攻占青州城。
617年綦公順、劉蘭成率農民起義軍占領青州,後投靠瓦崗寨李密,歸順唐朝。
618年唐朝建立,隋北海太守鄭虔苻降唐。唐朝改北海郡為青州。
725年大唐盛世,青州富庶,糧食豐收,鬥米五錢,鬥穀三錢。
742年改青州為北海郡。著名書法家李邕任北海太守。李白、杜甫攜手來青州拜會李邕。南陽寺改名為龍興寺,李邕為龍興寺題匾額。
748年李邕被奸相李林甫陷害,杖殺於青州,時年70歲
755年“安史之亂”。北海郡太守賀蘭進明率軍渡黃河,援助堅守平原的顏真卿,討伐安祿山。
756年改北海郡為青州,置青密節度使,轄青州、密州、萊州、登州,治青州。
762年平盧節度使侯希逸率軍2萬餘人自遼東渡海至青州,被任命為平盧淄青節度使,駐青州。自此,青州有“平盧”之稱。
765年李正己趕走侯希逸,自領節度使。先後攻占周邊州郡,占有山東、江蘇等大片地區,割據青州,“擁兵十萬,雄居東方”。李正己及其子李納、孫李師古、李師道先後承繼節度使稱號,延續50餘年。
818年唐朝廷調集5鎮兵馬討伐李師道,平定青州。平盧鎮領地劃分為三鎮,青州仍設平盧鎮,領青、淄、齊、登、萊5州。
874年爆發黃巢起義,平盧節度使宋威帶兵鎮壓。
889年王師範繼承其父王敬武,自立為平盧節度使,擁兵青州。
903年朱溫率軍20萬圍攻青州,王師範投降。
906年朱溫建立後梁,唐朝滅亡,青州歸屬後梁
923年李存勖建立後唐,青州人夏魯奇生擒後梁大將王彥章,滅後梁。青州地入後唐
936年石敬瑭建立後晉。平盧節度使楊光遠歸順後晉。
944年駐守青州的楊光遠勾結契丹叛亂,後晉將領李守貞帶兵平定,殺楊光遠。青州飽受戰火之苦。
【宋、金、元】
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北宋。青州地入北宋。
993年名臣寇準知青州,任職一年後,進京任參知政事(副宰相)。
994年名將曹彬任平盧節度使知青州,任職3年。
996年北宋把全國分為13路,設京東路,治青州,轄1府15州4軍2監,共81縣。
1003年青州人王曾考中狀元,官至平章政事。
1016年蝗災。飛蝗“彌複郊野,食民田殆盡”。
1032年夏竦知青州,在南陽河建虹橋,由曾肇撰文,米芾書寫,刻碑記事。到明朝,虹橋改建為萬年橋。
1047年富弼知青州,兼京東路安撫使。救助河北饑民數十萬人。
1051年範仲淹知青州,兼京東路安撫使。政績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