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的太守、刺史、州牧管轄的範圍及其職權都是什麼】
西漢武帝最初設立刺史一職主要是為了監察地方郡縣的長官,沒有實際的行政管理權,此時大體相當於中紀委派駐地方工作小組組長,地方的行政區劃仍然是郡縣兩級。西漢時期有十三州(兗,徐,揚,青,荊,益,涼,冀,幽,豫,並,交,朔方),每州設一個刺史。州刺史的俸祿隻有六百石,比郡守的俸祿兩千石要低得多,但是隻屬於三公之一的禦史大夫管轄的禦史中丞,其意見可以直達皇帝。西漢成帝時期改州刺史為州牧,在哀帝,玄漢和新莽時期又數次改換名稱。
西漢武帝:青、冀、並、幽、朔方、徐、兗、豫、揚、益、涼、荊、益。(十三州)
東漢建立-公元213年:青、冀、並、幽、司隸、徐、兗、豫、揚、益、涼、荊、益。(十三州)
公元213-曹魏建立:青、冀、梁、雍、揚、豫、徐、兗、荊。(九州)
公元220年-公元263年:青、冀、並、幽、司隸、徐、兗、豫、揚、益、涼、荊、益、雍、廣。(十五州)
公元263年-公元280年:青、冀、並、幽、司隸、徐、兗、豫、揚、益、涼、荊、益、雍、廣、秦、寧、梁、平。(十九州)
至東漢光武帝時期,又改州牧為州刺史,俸祿增加至兩千石,和郡守平級。此時,漢帝國的地方行政區劃實際變成了州郡縣三級。東漢撤銷朔方郡,設司隸,置司隸校尉一人,和其他州刺史平級。這個時期的州刺史大體相當於今天的省長省紀委級別。東漢中期以後,隨著邊境匈奴,羌,氐等部落不斷襲擾邊境,州刺史開始承擔一部分領兵打仗的職責。至東漢靈帝時期,改州刺史為州牧,此時的州牧已經成為了一州的實際軍政長官,地方的行政區劃由州郡縣三級變成了州郡兩級。
曹操受封魏王以後,改兩漢十三州為九州,即梁州(原益州)、雍州(原涼州司隸部的三輔地區)、兗州、徐州、豫州、冀州(原並州冀州幽州)、荊州(原荊州交州)、青州和揚州。曹丕即位後,又改九州為十三州。三國鼎立時期,交州分為交州廣州,涼州分為了雍州涼州。公元263年鄧艾鍾會滅蜀後,司馬昭分蜀地為益州梁州,並在南中地區設立寧州。公元269年,晉武帝司馬炎在雍,梁,涼三州中分出了秦州,在遼東和幽州中分出了平州。至公元280年西晉滅吳時,天下共有十九州。
梁州的黎民百姓經曆了很多的朝代更迭,可以說是早已經厭倦了這種生活,可是有些梁州人留下來了,其他的去了其他的州縣了。
總之不會好過,去那裏都是一樣的,幹脆就是不挪窩,朝廷也不敢怎麼樣,相當於是現在的釘子戶。
【曆史沿革】
曹魏元帝景元四年(263年),魏滅蜀漢,旋分蜀漢故地為益、梁二州,各領八郡。梁州刺史部初治沔陽(今勉縣舊州);晉太康中移治南鄭(今漢中市)。轄境相當於今陝西秦嶺以南,子午河、任河以西,四川青川、江油、中江、遂寧和重慶壁山、綦江等縣以東,大溪、分水河以西及貴州桐梓、正安等縣地。後經兩晉、南北朝,由於“州”越設越多,其轄境逐漸縮小。隋統一後,大規模撤州並郡。文帝開皇元年(581年),將“梁州”和“漢中郡”一並撤消;因避其父楊忠諱,改設“漢川郡”,梁州刺史部除。607年(隋大業三年)複置梁州刺史部監察各郡,隋亡遂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