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荊州有很多的故事,今天我們來聊聊隸屬於荊州的郡縣。東漢荊州原下轄七郡:南陽郡、南郡、江夏郡、零陵郡、桂陽郡、武陵郡、長沙郡。
赤壁之戰後,原先短暫領有荊州的曹操隻保住了荊州北部南陽郡與南郡的一部分,而中南部被劉備和孫權勢力瓜分。曹操之後從南郡、南陽郡中分出襄陽郡、南鄉郡一說章陵郡,荊州成為三分割據的局麵:南郡、零陵、武陵歸劉備,江夏、桂陽、長沙歸孫權,南陽、襄陽、南鄉歸曹操。一般認為這階段三家各占三郡的局麵是“荊襄九郡”一詞的來源。
【來源】
接下來,我們來講講這“荊襄九郡”。東漢時期荊州原下轄七郡:南陽郡、南郡、江夏郡、零陵郡、桂陽郡、武陵郡、長沙郡。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從南郡、南陽郡中分出襄陽郡、南鄉郡(一說章陵郡),合稱“荊襄九郡”。
【概述】
東漢時的荊州,轄郡七,縣一百一十七。治所漢壽(關羽封為漢壽亭侯),今湖南漢壽縣北。漢末移治襄陽,今湖北襄陽市。建安十四年,劉備領荊州牧,移治公安,今湖北公安西北。“借荊州”後,移治江陵。轄境相當於湖北、湖南大部,及河南、貴州、廣東、廣西等省的一部分。東漢荊州原轄七郡:南陽郡、南郡、江夏郡、零陵郡、桂陽郡、武陵郡、長沙郡。東漢末年,從南陽郡、南郡分出一部分縣,設置襄陽、章陵二郡,於是荊州共轄九郡,這就是後世稱“荊襄九郡”的來曆。赤壁之戰後,曹、劉、孫三家分荊州:曹操占據南陽、襄陽、南郡三郡,劉備占據長江以南的零陵、桂陽、武陵、長沙四郡,孫權則占據江夏郡。建安十四年(209年),周瑜打敗曹仁,奪取南郡,孫權拜周瑜為偏將軍,領南郡太守,駐江陵(南郡治所)。建安十五年(210年),周瑜死後,孫權納魯肅之議,把自己所據部分“借”給劉備,於是劉備占有荊州絕大部分地盤。
208年赤壁之戰後,原先短暫領有荊州的曹操隻保住了荊州北部南陽郡與南郡的一部分,而中南部被劉備和孫權勢力瓜分。曹操從南郡、南陽郡中分出襄陽郡、南鄉郡(一說章陵郡),荊州成為三分割據的局麵:南郡、零陵、武陵歸劉備,江夏、桂陽、長沙歸孫權,南陽、襄陽、南鄉歸曹操。一般認為這階段三家各占三郡的局麵是“荊襄九郡”一詞的來源。【變故】
三國時期荊州主人經曆了以下8個階段的變化:
1、最先是劉表,基本占據八郡,但是江夏郡長江以南部分由東吳占據;
2、然後是劉表的兒子劉琮;
3、曹操進兵荊州占據荊州北方四郡。劉琮然後以荊州南部四郡投降曹操,從而荊州有八個郡歸曹操,劉琦(和劉備在一起)占有江夏的夏口一地,孫權占據江夏郡江南大部。
4、赤壁之戰後,孫權、劉備奪取了荊州南部的南郡、長沙、零陵、桂陽、武陵,曹操占領了荊州北部的南陽郡、襄陽郡、南鄉郡三郡再加長江北的江夏一部分,而江夏郡長江以南部分在赤壁前就屬於孫權;
5、劉備到東吳孫權處求“都督荊州”孫權在魯肅的建議下借荊州之地,這就是“借荊州”的由來,劉備因此占據了荊州南部五郡和江夏的夏口一城,曹操占據荊州北部的南陽郡、襄陽郡、南鄉郡三郡再加江夏一部分,孫權占據江夏江南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