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劉備占領西川後,曹操占據漢中,威脅西川,劉備因此與孫權講和,江夏、桂陽、長沙歸孫權,南郡、零陵、武陵歸劉備。南陽郡、襄陽郡、南鄉郡三郡再加江夏一部分歸曹操。
7、呂蒙偷襲荊州,關羽被俘殺,江夏、桂陽、長沙、南郡、零陵、武陵歸東吳。南陽郡、襄陽郡、南鄉郡三郡再加江夏一部分歸曹操。
8、三國末期,司馬炎建立晉朝,然後開始晉滅吳之戰。吳主孫皓投降,荊州歸晉。
荊州,是三國時期的軍事戰略要地。曹操在赤壁之戰後,因失荊州而使統一中國的霸業不能實現;劉備因借荊州而立,取得西蜀之地而與魏、吳共為三國,但因為荊州的歸屬問題,導致吳蜀聯盟破裂,形成長期與魏對峙的局麵,最終三國歸晉;吳國因借荊州而和劉備成為聯盟,在赤壁大破曹操,卻因強攻荊州,殺死關羽,夷陵之戰差點亡國,最後雖有荊州,卻失去蜀國支持,唇亡齒寒,相繼被司馬氏所滅。在荊州這片土地上,上演著一次又一次的成王敗寇。
【曆史沿革】西漢、東漢、三國
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全國除中央之外的地域分為13個州刺史部,其中荊州的轄域相當廣,大體來說以北為現今河南省南陽市一帶往南延伸至兩湖(湖北、湖南)全境內。但是此時的州刺史部隻是監察區,無治所,非真正意義上的行政區。
漢靈帝中平五年(188年)後,州成為正式的一級行政區域,依據後漢書記載,荊州轄有南陽(河南西南)、南郡(湖北西部)、江夏郡(湖北東部)、長沙郡(湖南東北)、桂陽郡(湖南東南)、武陵郡(湖南西北)、零陵郡(湖南西南)七郡。州治所一直到東漢漢獻帝時劉表領荊州牧以前都在漢壽縣(武陵郡轄,今常德市漢壽縣),後因荊南地區黃巾賊餘孽尚未退去才將治所移到當時已經相當繁榮的南郡襄陽城(今湖北襄陽市)。
208年赤壁之戰後,原先短暫領有荊州的曹操隻保住了荊州北部南陽郡、江夏郡與南郡的一部分,而中南部被孫劉聯軍占據。曹操之後從南郡、南陽郡中分出襄陽郡、南鄉郡,荊州成為三分割據的局麵:南郡、零陵、武陵歸劉備,江夏、桂陽、長沙歸孫權,南陽、襄陽、南鄉歸曹操。一般認為這階段三家各占三郡的局麵是“荊襄九郡”一詞的來源。
219年,荊州牧劉備的守將關羽被東吳、曹魏聯軍擊敗,在隨後的夷陵之戰中劉備又敗於孫權勢力後,蜀漢再無力奪回原有荊州轄權,荊州成為由曹魏與孫吳兩家分領的局麵。
曹魏荊州,治所在南陽郡新野,下轄南陽郡、江夏郡(長江以北)、襄陽郡、南鄉郡、新城郡、上庸郡、魏興郡等共七郡。孫吳荊州,治所在南郡的江陵,下轄南郡、江夏郡(長江以南)、長沙郡、湘東郡、桂陽郡、臨賀郡、零陵郡、衡陽郡、武陵郡、建平郡、宜都郡等共十一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