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前提】
淝水之戰,發生於公元383年,是東晉時期北方的統一政權前秦向南方東晉發起的侵略吞並的一係列戰役中的決定性戰役,前秦出兵伐晉,於淝水(現今安徽省壽縣的東南方)交戰,最終東晉僅以八萬軍力大勝八十餘萬前秦軍。
擁有絕對優勢的前秦敗給了東晉,國家也因此衰敗滅亡,北方各民族紛紛脫離了前秦的統治,分裂為後秦和後燕為主的幾個政權。而東晉則趁此北伐,把邊界線推進到了黃河,並且此後數十年間東晉再無外族侵略。
【淝水之戰的戰役背景】
淝水之戰為中國曆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
西晉末年的腐敗政治,引發了社會大動亂。在南方,晉琅邪王司馬睿於公元317年在建康(今江蘇南京)稱帝,建立東晉,占據了漢水、淮河以南大部分地區。
在北方,各少數民族政權紛爭迭起。由氐族人建立的前秦國先後滅掉前燕、代、前涼等割據國,統一了黃河流域。
前秦壽光三年(357年)六月,秦主苻生欲除苻堅,苻堅先下手為強,殺掉苻生,自立為大秦天王(不稱皇帝)。
苻堅重用漢人王猛之後,國力大增,於公元373年攻占了東晉的梁(今陝西漢中)、益(今四川成都)二州,北並吞鮮卑拓跋氏之代國,西方兼並前涼,遠征西域,一統北方。在王猛死前,一直阻止苻堅的南進政策,且勸苻堅不要攻擊東晉王朝,因為他認為前秦的國力雖比東晉強,但由於前秦剛剛才統一北方,時機未成熟,加上東晉有長江天險。王猛死後七年,苻堅認為時機成熟,決定攻擊東晉。
太元元年(376年),孝武帝司馬矅開始親政,謝安升中書監、錄尚書事,總攬朝政,陳郡謝氏成為東晉的最後一個“當軸士族”。同年,苻堅統一了中國北方,前秦與東晉的戰爭已經臨近。當時的東晉,長江上遊由桓氏掌握,下遊則屬於謝氏當政,謝安盡力調和桓謝兩大家族關係,以為即將爆發的戰爭作準備。
【淝水之戰的戰爭過程】
一、戰前準備
太元二年(377年),東晉朝廷任命桓衝的兒子桓嗣為江州刺史。又任命五兵尚書王蘊都督江南諸軍事,兼徐州刺史,任命征西司馬兼南郡相謝玄為兗州刺史,兼廣陵相,監長江以北諸軍事。後來謝安舉薦自己的侄子謝玄戍衛北方領土。謝安則自己都督揚州、豫州、徐州、兗州、青州五州軍事,總管長江下遊。桓衝為荊州刺史,防禦荊襄地區;謝玄鎮廣陵,與謝安防禦淮南地區。為了加強中央軍力,晉孝武帝令謝玄招募淮南江北百姓,在廣陵挑選良將,訓練精兵,選拔了劉牢之等人,成立北府軍。
二、第一階段:淮南之戰
時間:378年
戰勝國:東晉
戰敗國:前秦
太元三年(378年)二月,前秦王苻堅派征南大將軍、都督征討諸軍事、守尚書令、長樂公苻丕,武衛將軍苟長和尚書慕容率領七萬步、騎兵進犯襄陽,讓荊州刺史揚楊率領樊州、鄧州的兵眾作為前鋒,征虜將軍始平人石越率領一萬精銳騎兵出魯陽關,京兆尹慕容垂、揚武將軍姚萇率領五萬兵眾出南鄉,領軍將軍苟池、右將軍毛當、強弩將軍王顯率領四萬兵眾出武當,會合攻打襄陽。分三路合圍襄陽,總計投入兵力17萬。
四月,前秦的軍隊抵達沔水以北,梁州刺史朱序認為前秦的軍隊沒有舟船,未作防備。等到石越率領五千騎兵渡過漢水,朱序才驚惶固守中城。石越攻克了他的外城,繳獲了一百多艘船隻,用來接運其餘的兵眾。長樂公苻丕統領眾將領攻打中城。
慕容垂攻下了南陽,抓獲太守鄭裔,與苻丕在襄陽會合。襄陽守將朱序死守近一年後,於太元四年(379年)二月城破被俘。苻堅又派彭超圍攻彭城,秦晉淮南之戰爆發。謝安在建康布防,又令謝玄率5萬北府兵,自廣陵起兵,謝玄四戰四勝,全殲敵軍。謝安因功封建昌縣公,謝玄封東興縣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