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威王召集群臣商量此事。有說不救的,有說該救的。隻有孫臏在一旁不說話,齊威王拿不定主意,就問孫臏哪個辦法合適。孫臏回答說:“魏國自恃其武力強大,前年伐趙,今年伐韓,怎麼能忘伐齊呢?要是不出兵救韓,這等於拋棄了韓國喂肥了魏國,所以說,不救是沒有道理的。但是,魏國剛開始打韓國,兵力正處於勢頭上,韓國的元氣還沒有受到挫傷,在這個時候出兵救韓,那就是讓韓國坐享其成,等於齊國代它受兵遭難,所以說救韓也不是良策。”齊威王說:“那該怎麼辦?”孫臏回答說:“為大王著想,不如先答應韓國的要求,穩住韓國的陣腳。讓韓國知道齊國能來救兵,就會奮力抵抗魏國,反過來魏國也一定不遺餘力攻打韓國。我們齊國則隔岸觀火,等到兩國軍隊打得筋疲力盡時,我們再去攻打疲憊不堪的魏軍,就可以保住韓國。這樣我們可以付出極少的代價而取得很大成功,這才是萬全之策。”
齊威王很高興,采納了孫臏的策略。立即告訴韓國的使者說:“齊國救兵立即出發。”韓昭侯聽說有援兵,也就壯著膽子與魏國抗戰。齊國看韓國招架不住了,才派部隊前往救韓,果然大勝。
笑裏藏刀十
信而安之,陰以圖之;備而後動,勿使有變。剛中柔外也。
使敵人相信我方,而安然無防,這樣可以暗中圖謀他;凡事準備好能行動,不要使敵人早知有變。這就是外表柔和內裏剛毅的取勝之道。
“笑裏藏刀”生動地勾畫出一副外表和善、內心陰毒險詐的形象。
我國唐代有兩個奸臣是“笑裏藏刀”的權謀家。唐玄宗時,李林甫任宰相,待人接物溫和謙恭,內心陰險毒辣。人稱他“口有蜜,腹有劍”,所謂口蜜腹劍李林甫。
唐高宗時,李義府專事阿諛奉承,竊取王室大權。所謂“義府親至恭,與人立,嬉怡微笑而陰賊偏忌著於心。凡忤意者,皆中傷之,時人號義府笑中刀”。意思是說李義府這個人笑中隱藏著殺機,是“笑中刀”。
內藏殺機,外表柔和的計謀,在政治與軍事的鬥爭中,曾被普遍地應用。
西漢末年,董卓自攜兵入京之後,專橫強暴,獨攬大權,卻見事不明,所信非人。當時,董卓想要廢漢獻帝立陳留王,便召袁紹議論興廢之事。袁紹不以為然,遂與董卓發生爭執,出京逃奔冀州。以董卓之權勢,如果派人追捕的話,袁紹是無法逃脫的。然而,恰在此時,袁紹的說客們出現了,他們是侍中周瑟、城門校尉伍瓊等人。這些人都是當代名士,名士做說客自有名士的風範。他們說:“廢立皇帝是天下最大的事,不是一般人所敢參與的。”先捧董卓一句,使之愛聽。再說袁紹,說他“就是因為不敢議論這樣的大事,由於害怕而逃走的,並沒有反對你的野心。”貶低袁紹,以使董卓心安。再曉以利害,說:“如果追捕袁紹的話,必定會使他公開反對你,從而引起亂子。袁氏為四世之臣,門生故吏遍於天下。如果他反對你的話,必能聚集天下豪傑之士群起響應。到那時,冀州不會是你的了,你現在的地位也不會再有了。所以,不如赦免他,拜他為一郡之守,方可無患。”說客的理由很堂皇,聽起來也完全是為董卓著想,所以董卓便聽信了他們的建議,拜袁紹為渤海太守,放虎歸山。卻不知,他們的建議完全是為了幫助袁紹脫困。並不是為董卓著想。對於董卓來說,是上了“笑裏藏刀”之計,中了說客的圈套,為自己埋下了危機。後來,袁紹終於占據了冀州,成為討伐董卓的核心力量。
此計也常用於政治鬥爭之中。明代明成祖朱棣當燕王時,就曾以此計除掉異己寧王,占領大寧。
靖亂之中,燕王誅謝貴等人後,拔居庸關,破懷來,取密雲,克遵化,降永平,軍威大震。建文帝因之驚恐萬狀,遂拜李景隆為大將軍征剿燕王,進攻北平。同時懷疑寧王是燕王的同夥,詔令寧王還京。寧王抗旨被削奪了三護衛之職。燕王聞寧王坐削護衛,大喜道:“此天賜良機,奪取大寧府不成問題了。”諸將認為北平垂危,應回師解圍。燕王道:“大寧城內,皆由老弱殘兵把守,所有將士均守鬆亭關,我若偷襲大寧,撫慰將士家眷,鬆亭關將可不戰而降。而北平深溝高壘,不易攻破,等取了大寧府,再回師援救北平不遲。”於是就寫信欺騙寧王,暗中卻率兵至大寧城外。他隻身騎馬入城,緊緊拉住寧王的手悲慟不已地說:“建文負我,北平被圍,危在旦夕,請求吾弟設法救我,替我表奏朝廷謝罪,不然我就沒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