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第三套攻占計(2)(2 / 3)

行軍途中,參軍程林東問虞詡:“兵法上說一日行軍不要超過三十裏,以防備發生不測事故,而你現在日行近二百裏。再說,孫龐鬥智時,孫臏用的是減灶行兵,使龐涓陷入埋伏,在馬陵道自刎而亡。卻從來未見誰像你這樣,反而逐日增灶,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虞詡微笑著說:“應用兵法不能呆板地死搬兵書,豈不聞趙括紙上談兵之害?實踐中應該根據具體情況來應用古人的兵法智慧,靈活掌握。現在的情況是敵人兵多,我方兵少,在這種敵強我弱的情況下,如果按照常規一步一個腳印地慢慢行軍,豈不很容易被敵人趕上?急行軍卻是他們估計不到的,容易使敵人的指揮官產生疑慮。當敵人發現我們的鍋灶一天比一天多,必然認為是我方的增援部隊已經趕到。這樣,敵人對兩軍強弱眾寡之勢一時之間難以測定。敵人見我兵力增大,行動又快,必然不敢貿然追趕。這樣一來,我軍就從被動變成主動了。至於孫臏減灶是為了顯示自己的力量弱,使龐涓信以為真,窮追不舍,結果遭到包圍圈的伏擊,致使全軍覆沒。我們現在增灶是為了偽裝自己的力量強大,然後利用敵人的錯覺,因勢利導地牽著他們的‘牛鼻子’轉,誘使他們離開地利人和的陳倉崤穀地區,一旦我軍獲得有利地形,即可大獲全勝。所以我與孫臏做法不同,是由於所處的形勢不同的緣故,但其目的都是為了誘惑敵人,以便出奇製勝。”

虞詡這一番合情合理的精辟分析,使參軍程林東對其用兵謀略佩服不已。

程林東接著問道:“那麼我軍將在什麼地方伏擊敵人好呢?”

虞詡看著疲憊不堪正在急行軍的士兵們說道:“我軍將士這般疲勞,中途作戰怎麼能夠取勝呢?待我軍到達武都以後,略作休整,那時羌人疲憊而來,我軍以精銳之師主動出擊,必能大獲全勝。”

程林東騎在馬上恭拜:“虞將軍真乃曠世奇才,孫臏再世。”

虞詡哈哈大笑:“哪裏,哪裏,我比孫臏差得遠哩!”

武都的羌軍,由於大多數都遷至外圍,意圖堵擊漢軍,所以為數不多。虞詡大軍很快攻進武都,恢複秩序,繼而休養三軍,隻等羌軍前來。

士兵們酣睡兩天,其間美酒食物充足,將士們精神大振,鬥誌高昂,對消滅羌軍充滿了必勝的信心。

再說羌人經過遠行果然十分疲憊,加上不明白漢軍的真實情況,總以為漢軍有大隊人馬,因而心懷畏懼,士氣低落。

這一天,探馬來報,羌人離縣城隻有百裏路程,虞詡下令,即刻飽餐飯食,前往縣城西南的猛虎崗埋伏。猛虎崗是一片連綿的山丘,上麵長滿了低矮的樹叢。

那是一個西北地區少有的陰雨天,探哨馳馬飛報虞詡:“羌人主力開來了!”虞詡對將士們下命令說:“我們以逸待勞,此次必須以少勝多,勇猛作戰。小分隊低姿勢聯絡前進。既要擺成大海一樣的陣勢從四麵八方進行包圍;又要像鑿子鑿木材一樣,長驅直入,如虎入狼群。”

當時正當中午,羌人奔波了半日,人困馬乏,全軍便在路邊休息吃飯。幾位年長的將領實在不堪長途驅馳,吃飯時打開酒缸喝了起來。結果,至少有半數將領飲酒過量,昏昏欲睡。全軍將士也乘機安歇,一時竟鼾聲四起,說起了夢話。隊形散亂,又無人站崗放哨。

漢軍將士個個身強力壯,精神煥發,突然如潮水般湧來,轉眼就有千百人被殺死。酣睡的將領被喊殺聲驚醒,趕緊組織抵抗。但由於羌人連日勞累,戰鬥力極低。有的稍一接觸就被漢軍斬倒在地,有的則嚇得四散奔逃,有不少人在忙亂中互相踩死。那些剛剛痛飲美酒的將領也相繼戰死。

虞詡巧妙地使用“調虎離山”之計,果然取得了以少擊多,大敗強敵的輝煌戰績。

公元199年,廬江太守劉勳據守江淮一帶,孫策一直想吞並他,便派使者攜帶厚禮求見劉勳,說:“上繚是孫將軍的仇敵,但孫將軍不是人家的對手。孫將軍知道劉太守兵精糧足,是上繚的克星。如果劉太守能攻占上繚,不僅擴大了疆域,也為孫將軍出了一口怨氣,必將進獻奇珍異寶報答。”劉勳信以為真,發兵進攻上繚,謀士勸阻道:“上繚城池堅固,易守難攻。我們出兵上繚,國內空虛,萬一孫策乘機突然襲擊,占據江淮,我們就連退路也沒有了。”劉勳不聽,執意討伐上繚,中了孫策“調虎離山”之計,結果被孫策端了老窩。

欲擒故縱十六

逼則反兵;走則減勢,緊隨勿迫。累其氣力,消其鬥誌,敬而後擒,兵不血刃。需,有孚,光。

直接逼迫敵方,敵方就會硬拚;順應著敵方,敵方會自然減勢,既不能放開敵方,又要避免直接逼迫。這樣既削弱了敵方的實力,又瓦解了敵方的鬥誌,等待敵方實力耗盡,我方一舉擒獲,不費一兵一卒就取得了勝利。等待著,事物就要變化,乘此時機必勝,光明大吉!

“欲擒故縱”首先是一種思想指導。“將欲取之,必先予之。”有失才會有所得。先要施以小的代價以換取最大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