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於釣魚的人都知道放長線才能釣大魚。大魚上鉤,必須有一定的條件。沒有“長線”,沒有“等待”,大魚是不會上鉤的。
在戰爭中,對敵策略也是如此。對敵逼迫太緊,敵人必反撲而來;可故意放開一路,讓其逃走。
在戰爭中使用此計,一是當敵人氣勢很盛的時候,我方故意示弱,使敵人驕傲、麻痹,放鬆戒備,而後我方可乘機進攻。二是在我方掌握了戰爭主動權時,我方采取窮寇勿追的方法,給敵人一條生路,創造更有利於我方的戰機。
“欲擒故縱”之“縱”是有條件的。我方所縱之敵是可以“手到擒來”的敵人,又順手放走。“擒”敵是我們的目的,“縱”敵是我們的手段。所“縱”之敵,須對全局有利。所“縱”之敵,並非放虎歸山,欲擒不得。使用此計的人,必須有眼光,不可斤斤計較眼前小利,患得患失是不成的。
三國時,諸葛亮號稱戰爭之神,他曾經七擒七縱孟獲。這一史實成為“欲擒故縱”之計的典型。
孟獲是雲南一帶少數民族部落的酋長,經常侵擾蜀國。為了解決邊關之患,諸葛亮親自率兵南征。
孟獲派三洞元帥迎戰,全部戰敗。他親自出征,因陷入蜀軍伏擊圈,傷亡慘重,蜀軍一舉活捉了孟獲。
諸葛亮放了數千俘虜,讓他們與家人團聚,南軍將士十分感動,拜泣而去。而孟獲卻說:“我隻是中了埋伏,放我回去,整頓兵馬再與你們交戰,如果能活捉我,我才心服呢!”諸葛亮立即放了他。眾將不解,孔明解釋說:“要徹底平定南方,隻有使他們心悅誠服才好。”
孟獲回寨後用刑懲責敗將,逼迫部屬出擊蜀軍。眾將領感謝孔明不殺之恩,恨孟獲無道,於是綁了孟獲來見孔明。孟獲乃以“手下人相害”為由不服。孔明再度放他回營。
孟獲派他弟弟孟優托辭上門謝恩。帶幾百名蠻兵先行潛入蜀地營房,準備裏應外合。不料被孔明都灌醉了。孟獲率兵長驅直入時,又被抓獲。他借口弟弟貪酒,所以失敗。孔明第三次放了他。
孟獲四處求兵,湊了十萬人馬準備再戰。卻見蜀軍突然撤兵。營中留下許多糧草,料想蜀國一定有急事,所以率兵急追,不料蜀軍正埋伏在身後,前後夾攻。孟獲再度被捉。孟獲認為“誤中詭計”不服。孔明第四次放了他。
孟獲退避山中,憑借壁壘森嚴,閉關不出,打算坐等蜀軍糧草困乏時再戰。不料孔明智憑天險,引兵直入山中。此時孟獲已是眾叛親離,於是被洞主楊鋒拿下,押到蜀營。孟獲埋怨是洞中人相害才落到這種地步,仍然不服。孔明第五次放了他。
孟獲設計詐降孔明,身後帶著兩千精兵一下被孔明發現,當堂將他抓獲。孟獲又說:“我是自來送死的,不是你的本事。”孔明喝道:“你老巢已經被端了,還有什麼能耐!再放你一次,如果不服,決不輕饒!”
孟獲已成喪家之犬,便去聯合烏戈國王,借來兩萬身著藤子甲的蠻兵。這藤子甲是有刀槍不入的美稱的。蜀軍首戰藤甲兵果然吃了大虧。孔明因此設計,將敵軍引入峽穀,前後夾擊,放火燒殺。藤甲兵全軍覆沒,孟獲被馬岱活捉。孔明說要放他。他垂淚拜謝道:“七擒七縱自古未有過,我感念不盡。”表示五體投地,口服心服,永不再反。
孔明仍任命孟獲為部落之主,與南人永結友好。由此可知,用信義服人,才是長久之計。蜀軍回師後,蜀漢一代,南方邊境沒有戰火,正是諸葛亮用計之功。
“欲擒故縱”術還常用於偵破、斷案等活動中,無不應效。我國唐代著名的捕官蘇無名,就曾用“欲擒故縱”的方法,追捕過盜賊。
一次,武則天賜給太平公主許多珍玩寶物,滿滿地裝在兩個食盒內,價值數千兩黃金。太平公主把它藏在府庫裏,到年終時發現被盜賊偷走了。太平公主把這一情況上奏武則天,女皇大怒,召見洛州長史說:“三天之內捉不到盜賊,就問你死罪!”
洛州長史手下人推薦了一位機智的捕官蘇無名破此案。
蘇無名是湖州人,以機智而聞名鄉裏。他對洛州長史說:“我請求和您一起,去宮中麵見陛下,那時再把我的計策說出來。”
他們來到了宮裏,武則天問道:“你有什麼計策捉賊呢?”蘇無名道:“如果責成我捉賊,請陛下不要急於求成,應耐心等待。請把兩個縣的吏卒全歸我調遣。隻要這樣,保證用不了多少時間,就可以捉住這些盜賊。”武則天答應了他的全部要求。蘇無名先告訴吏卒們,抓賊的事緩到下月辦也不遲。
到了三月寒食節那天,蘇無名把吏卒們集合起來,布置他們:“你們分成十五人一批,到東門、北門守候。凡是看到有十幾個胡人,都穿著孝服,跟著出城往北邙山走的,可以跟上看他們幹什麼,並且趕快向我報告。”到時,吏卒們果然發現有這樣一夥人出城,就跟在後麵觀察,並向蘇無名報告。說胡人到一座新墳前祭奠,雖然在哭卻並不悲傷,撤下供品後,他們繞著墳走,而且相對而笑。蘇無名聽到報告說:“找到那些賊了。”於是指揮吏卒趕快抓住那群胡人,並且挖開那座新墳,劈開棺材,內中裝的正是那些珍寶。
武則天見到這些珍寶後,十分高興,問蘇無名是怎樣抓到盜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