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往下進入巴蜀省境內,池水河穿越10個鄉鎮,境內全長62公裏流域麵積157.47平方公裏。池水河在巴蜀境一段,河岸多為蝕餘山丘及衝積陪地,海拔300一600米,河床縱坡比降為0.36%。河床均寬在100—300米左右,水流平緩險灘少,平均流量為64立方米/秒。
池水河在巴蜀境內迂迥曲折,形成“之”字形,有三繞筆架九繞丁之說。可以說眼前的河段,還真的是發展合馳航運的攔路虎,這個和水壩不一樣,這裏水不夠深無法行船啊!
大家都看向王哲,唐一笑冷哼一聲要為兒子出頭,卻被齊斐眼神製止了。小齊書記想要看看,遇到這種刁鑽的問題,小王同誌是什麼樣的表現,不要隻是一個紙上談兵的少年啊。
小王同誌一呆:“首先枯水期有限,就常年而言這裏還是可以行駛駁船的,除了冬季三個月的枯水期。就像北方林區大雪封山,冬季長達四個月的封山期也不會影響到林區的正常生產。”
早在看水壩不順眼的時候,小王同誌就已經想過,如何在池水河上發展航運業。那時候想這些似乎很可笑,僅僅是中學生的他,居然會想如何在家鄉發展航運事業。
事實上小王同誌那些奇思妙想,恰恰是在少年時代萌發的,那個時候的他想象力堪稱天馬行空。有一些是針對性的舉措,比方說在河上如何發展航運事業,有一些卻是不切實際的想象。
不管哪一種都是他精神的財富,就像當年走在河濱小鎮,看著那些幾百年曆史的古建,看著上千年曆史的古道,他仿佛看到遊客熙熙攘攘的未來!
“另外即便是枯水期也不是不能做點什麼!”小王同誌指著河水中央,“中間溪流淙淙深度大概及腰,當今國內千噸油駁船吃水可以控製在2.4米以內,北方鬆江上貨運駁船中,600到900噸級分節駁船吃水1.4到1.9米,載重300到400噸普通駁船,滿載吃水深隻有1.3到1.6米。”
大家可以感受到王哲的用心,可以感覺到他豐富的知識儲備和靈動的想象力,沒有人知道思維如此跳躍的哲少,腦子裏到底裝了多少東西。
之前還以為駁船運輸是他的抖機靈呢!現在看來根本不是抖機靈,而是人家早就調研過了,很難想像他是怎麼做到的,地處深山卻知天下事,高霓娜好奇之極!
女人不知道小王同誌是合馳市第一批網民,她也不知道此人曾經打造過哲少解夢網站,甚至還賣出去兩千多萬,更不知道中興鎮一條網線是專門為他牽引的!
那是福利院的老人們,特意為小家夥牽引的,網線的錢還是老人們自己出的呢。正是那一根網線,讓王哲跟世界同呼吸共進步,那根網線讓他走出大山走向世界,遠比古代的秀才更直觀看到外麵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