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媒介生態環境視角下的微信公眾平台傳播(2 / 3)

二、微信公眾平台生態現狀

目前,微信公眾平台中主要以媒體類、電商類、自媒體、營銷類作為平台信息推送者。媒體類公眾賬號包括傳統媒體、門戶網站等,這類媒體根據自身優勢,按照微信公眾平台的傳播信息模式,重新將信息資源進行整合,多渠道分流,適應新的信息技術要求,擴大信息傳播範圍。

電子商務類媒體如:蘑菇街、當當網、京東商城這些影響力大的網站,依托微信公眾平台發布網站商品促銷信息,蘑菇街更是開拓服務類信息的推送,及時更新購買信息,以便用戶查詢,這些傳播方式引導微信用戶點擊這些商家網站,提升點擊率。

所謂自媒體,就是由少數個人或者精英分子參與形成的媒介,人人都可以傳播言論和觀點,尤以一些電子雜誌為代表,這類媒體所傳播的內容帶有各自獨特風格,從文字內容看帶有觀點性,並且能和很多領域的知識相關聯,在高學曆人群中受到普遍關注。如韓寒的《一個》、曾任《鳳凰周刊》執行主編黃章晉創辦的《大象公會》都是目前受眾認可的自媒體,每天向訂戶推送一篇文章,視角獨特,廣受讀者喜愛。可以說,微信公眾平台為自媒體的發展奠定了一定的受眾基礎。

營銷類賬號目前居多,內容繁雜,一些個人也開始在微信平台開微店,但是又不及電商媒體自身運營優勢,對於信息的發布、推送略顯淩亂,真實性受到很大的質疑。

媒介生態學認為,與植物成長需要空氣、水分、土壤、陽光一樣,媒介也是一個有機體,它的生存與周邊環境息息相關、一旦某個要素發生了變化,必將影響到自身的生存與發展。②媒介生態學探討過人如何根據自身的意願來推動媒介技術的更新,從而人與媒介之間的互動如何影響到文化係統的協調、平衡,進而使媒介和人的發展處於一種相互促進的平衡中。③

就微信公眾平台而言,在它的運作和傳播當中,因為這樣的公開、吸納多元性的特點,越來越多的個體希望通過一個賬號將自己的觀點、信息分享給更多的人,在傳播過程中勢必會導致不好的、帶有濃烈個人色彩的觀點傳播出來,不管這些信息的真假如何,隻要信息開始流通,就會影響到其他個體思維。所以必須通過一些機製進行約束或者製止這些不良的、可信度較差的信源,從而達到平台和媒體之間的良性傳播機製,平衡媒介和個人的互動所構成的受眾生態係統。

三、微信公眾平台探索“生態平衡”

1、服務號和訂閱號的分離

2013年8月,騰訊借軟件升級的機會,將微信公眾賬號分為了服務號和訂閱號,前者每月隻能推送一次信息,後者一天隻能推送一條群發信息。在這之前,因為沒有這樣的機製,信息推送的隨意性引發垃圾信息鋪天蓋地侵襲受眾,各類信息參差不齊,真假難辨。賬號的分離,雖然讓很多借機搞營銷的商家和個人叫苦連天。但這也是微信方出於對自身生存環境和行業環境的長遠發展考慮,並且賬號分離也為用戶查找信息提供便利。

2、重新認證賬號信息

除了賬號分離,為了重新規範微信公眾平台的生態環境,2014年3月份騰訊方麵對一些不規範的、被用戶舉報的公眾賬號進行封號,多家自媒體突然被禁止發送信息,一時間輿論嘩然。雖然此舉有些不近人情,但是體現出微信規範行業環境的決心。若要重新開通賬戶需進行實名製認證,並且賬號申請也變得更加細化。據網絡數據統計,目前通過微博認證的公眾賬號大概有七萬左右,這為用戶選擇各類媒體信息提供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