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曼德拉逝世”新聞事件的相關報道中,《人民日報》無疑是延續了這種官方的態度。比如:在《“太陽永遠不會停止照耀”——南非人民深切悼念前總統曼德拉》中提到:曼德拉是南非著名的反種族主義鬥士,和平、民主新南非的締造者,是一名在國與國之間積極架設橋梁的國際主義者;在《追憶偉人曼德拉》中提到:他致力於種族和解的博大胸懷和急流勇退的睿智;在《有一種精神叫曼德拉》中提到:大仇恨和大和解、大爭鬥和大寬容、大勇敢和大和平。同時,這三篇通訊都在文中或是最後,都有對兩國外交關係的報道,是官方意誌體現的另一個方麵。
而《紐約時報》同樣采用大量的篇幅來歌頌曼德拉,認為他結束白人種族主義、促進“黑白和解”、維護和平,是寬恕和智慧的象征。
但是,從其報道裏可以體會到對於社會主義的排斥和敵視。在《曼德拉的社會主義失敗》中涉及有關不同意識形態內容,雖然是在說南非,實則有指代社會主義國家的意味,比如:“如果我們僅僅廢除市場(包括市場剝削),而沒有用一種適當的共產主義生產和交換的組織來加以替代,統治將伴隨報複和直接剝削重來”明顯是就社會主義國家而言。在《曼德拉辭世,享年95歲》中也提到美國官員因為曼德拉對卡紮菲和阿拉法特的推崇而對他懷有疑慮。
2、報道角度:“單一角度”與“多個角度”
新聞報道一般通過新聞角度的選擇來確定切入點,把記者想要表達的觀點傳遞給受眾,達到預期的傳播效果。
《人民日報》在新聞報道中,主要以曼德拉逝世的消息作為切入點,通過對曼德拉生平事跡、曆史貢獻的介紹,來展現曼德拉精神。但是多篇報道都是有關曼德拉生平、精神的報道,內容上的重複性明顯增加,顯得角度比較單一。
《紐約時報》在報道角度上則比較多變,不是簡單的一味讚揚。在《曼德拉辭世,享年95歲》中主要是其傳奇的一生,用不同的主題報道他各個人生階段,依據一定的時間順序,展示曼德拉一生中各個方麵的情況,條理清晰、全麵;《充滿矛盾的曼德拉》的作者是與曼德拉一同組建非洲國民大會(非國大)青年聯盟的人,報道中曼德拉不是被頂禮膜拜的南非前領導人,而是從曼德拉自身的矛盾性來突出他是一個普通人,比如:溫暖慈愛同時又嚴格自律;他既是激情四溢的革命者,同時又是有著貴族傾向的科薩族傳統主義者。《曼德拉的社會主義失敗》則是報道在南非廢除種族隔離之後,一些突出的社會問題,以及排斥草率的社會主義實驗之後,非國大提出的“保證社會更公平正義,甚至達到社會主義水平”的承諾遲遲沒有實現,導致黑人越來越激憤的現狀。
3、報道傾向性:“重點報道”與“平衡性報道”
《人民日報》的報道重點:曼德拉“寬容”、“和解”、“博愛”的精神;在反對種族主義、維護和平、為中南兩國的建交做出的貢獻;本國民眾對它的懷念和哀悼以及他精神將永不褪色。報道是一種積極、正麵的態度。
《紐約時報》在內容上注重多種意見的報道,特別是相反意見,體現報道的平衡。在內容上既有對曼德拉生平事跡、人格精神、對南非進步所作出的貢獻的報道,還有與曼德拉有關的南非社會問題、社會思潮的報道。比如:在《充滿矛盾的曼德拉》中提到:現在社會中出現一種責怪曼德拉的運動,其聲勢正在日益壯大;在《曼德拉辭世,享年95歲》中提到:他任期期間製定的住房、教育與就業等目標本來就不高,但他隻取得了不大的進展,他強調與白人當權者的和解,因此沒做多少事去解救貧困的黑人多數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