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紐約汽車炸彈驚魂(1 / 2)

“幸運”的紐約

黃昏,是時報廣場一天中最熱鬧的時候,車如流水人如潮,不同膚色的人們在這片繽紛天地中盡情感受紐約的時尚與繁華。

對於46歲的維恩•;拉提甘——這位在紐約幹了十幾年的“片兒警”而言,這樣的景致早已習以為常了。5月1日傍晚,他照例騎上警用摩托車,在百老彙大街上巡視。快到明斯考夫劇場時,一個擺攤的小販喊住了他。拉提甘順著小販的手看到路邊停著一輛汽車,立時氣不打一處來:有人竟敢在禁停區違章停車,阻礙交通!

小販對是否影響交通並不敏感,讓他感到蹊蹺的是:這輛車的駕駛座上空空如也,車鑰匙卻插在點火鎖裏,而且車尾處還冒出一股白煙!正當拉提甘準備仔細查看時,汽車的後備箱突然“嘶嘶”地響了起來,還散發出濃濃的火藥味。周圍的路人都慌了手腳,四處逃竄。拉提甘也馬上意識到:“這絕不是一輛隨便停放的車和煙灰缸(冒煙)這麼簡單。”

透過汽車玻璃,拉提甘隱約看到了液化氣罐和汽油桶,頓時驚出一身冷汗。他盡力鎮定下來,掏出對講機叫同事幫忙疏散人群,隨即請求警局派消防隊員和拆彈專家前來支援。此時,百老彙大部分劇院中的演出都正到高潮處,當中斷演出的廣播響起時,觀眾們根本不知道劇院外正上演驚險的一幕。一小時後,大批警察用金屬圍欄封鎖了時報廣場附近區域,清空了數棟住宅和商業大樓。

第二天,拉提甘和那個機警的小販都成了紐約的英雄,被各大媒體爭相報道,紐約市長邀請他們共進晚餐……這一切,隻因那輛“違章”的日產SUV車裏由汽油桶、液化氣罐、計時器、煙花和化肥組成的爆炸裝置爆炸“未遂”,倘若爆炸“成功”,將在熙熙攘攘的時報廣場製造出一個巨大火球,人員傷亡不可避免。紐約市長布隆伯格在新聞發布會上第一句話就是:“我們很幸運。”

紐約的確很幸運,因為針對紐約的“未遂”爆炸已經不止一次。就在去年9.11事件八周年之際,三名阿富汗裔美國人就曾預謀在紐約地鐵內製造爆炸。幸虧情報部門提前發現線索,才讓紐約逃過一劫。而這一次,已經啟動了的爆炸裝置居然因故障而終止,就隻能感謝襲擊者的作案水平太“業餘”了。

“業餘”襲擊背後的隱憂

涉嫌此案的巴基斯坦裔美國公民費薩爾•;沙赫紮德“製造”的未遂爆炸案確實很不“專業”。

首先是他所用的“原材料”十分簡陋——液化氣罐是家庭聚餐時做燒烤用的,煙花是孩子們的玩具,定時裝置竟然是廉價的鬧鍾。其次,他的“專業基礎”很差——他自作聰明地刮去了汽車儀表板上的識別碼,以防警察順藤摸瓜找到自己,卻不知道發動機上一樣有車輛識別碼;他用數十公斤化肥充當爆炸物,卻不知道這些不含硝酸銨的化肥根本不會爆炸。最後就是現場留下了太多的痕跡——不僅指紋、頭發等關鍵證據樣樣俱全,甚至自己住所的大門鑰匙也一並留在了車裏。一位警察嘲諷地說:“除了錢包,他留下了所有東西”。一時間,“業餘恐怖分子”、“菜鳥”等飽含戲謔色彩的稱呼不脛而走,給這個恐怖威脅事件陡增了幾分哭笑不得的意味,以至於當巴基斯坦塔利班宣稱對這一事件負責時,人們甚至不太相信。

然而,隨著巴基斯坦塔利班組織的兩段錄像相繼發布,以及大量細節的曝光,質疑聲漸漸弱了下去,憂慮的聲音漸漸高漲——如果這起事件確是巴基斯坦塔利班一手策劃,那麼,這將是巴基斯坦塔利班首次在南亞之外的地區發動襲擊,這無論對於美國還是巴基斯坦政府,都意味著更大的反恐壓力。

另一方麵,這次襲擊雖然“業餘”,卻清晰地提醒人們,反恐形勢可能比想象的更加嚴峻。首先,隨著美國的安保不斷升級,擁有美國國籍的人自然比外國人更容易找到作案機會,恐怖活動的本土化也許會成為趨勢。再者,如果回顧一下今年以來的恐怖事件,就會發現恐怖襲擊越來越推崇“不求規模最大,但求效果最好”:莫斯科地鐵爆炸案是以普通民眾聚集的公共交通工具為目標,也門的自殺式爆炸襲擊則直指一國之代表——大使,而在美國這樣一個汽車十分普及的國家,汽車爆炸也很能讓人們感到切身的恐懼。

移民國家裏的穆斯林移民

費薩爾•;沙赫紮德今年30歲,來自巴基斯坦一個高官家庭,1998年來到美國求學,讀完MBA後在一家公司任財務分析師,後來通過結婚獲得了美國綠卡。就在日子過得順風順水時,沙赫紮德選擇了辭職。他告訴自己的房產經紀人,說回巴基斯坦照顧父母。然而五個月後,當他回到美國時已經搖身一變,竟成了這起爆炸未遂案的嫌疑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