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老國王能否力挽泰國狂瀾(1 / 2)

泰國的民主政治實質上還是“民主為體,威權為用”。這次的政治危機恐怕還要依靠傳統力量來解決。

自2006年9月以來,泰國政治動蕩已經持續了三年多,非但沒有平息,到今年反而愈演愈烈。2月26日,泰國大理院(最高法院)宣布沒收前總理他信在國內的463億泰銖(約合14億美元)資產,隨後他信的支持者紅衫軍從3月中旬起就從各地陸續進入曼穀進行示威遊行,與政府之間的矛盾不斷升級。4月10日,遊行示威演變為暴力事件,造成21人死亡,858人受傷。泰國媒體形容其為“泰國最黑暗的時刻”。4月28日,曼穀再次爆發軍人與紅衫軍之間的衝突,造成1人死亡,18人受傷。目前以民主黨為首的聯合政府顯然難以控製局麵,人們已把更多的希望寄托在數次將國家從危難中拯救出來的普密蓬國王身上。

泰國的君主立憲製

泰國曆史上先後經曆了幾個封建專製王朝。目前的王朝叫做曼穀王朝,它從19世紀中葉開始進行政治、軍事和社會領域的改革。1932年6月,泰國的民主黨和一些少壯派軍人發動政變,隨後製定憲法,改君主專製為君主立憲製。當時的國王拉瑪七世正在度假,為避免發生流血事件,他接受了臨時憲法。在泰國的君主立憲製中,國王是國家元首、武裝部隊最高統帥和佛教的最高守護者,但是並沒有實際的權力。雖然在君主立憲製下王權不斷被削弱,但現代國家製度的發展並沒有模糊泰國民眾對國王的景仰,沒有削弱國王在民眾心目中的地位。直至今日,國王仍舊是泰國人心目中的最高領袖,國王被稱呼為“國家的主人”,民眾也將國王親切地稱為“國家的首領”,或者“國父”。

在泰國民眾看來,1932年政變後絕對君主製被推翻,並不是君主的失敗,國王反被認為是泰國國家現代化的設計師。與英國、日本等君主立憲製國家的王室相比較,泰國國王顯然擁有更大的政治作用,幾乎所有的重大事情都需要有國王的簽字,每屆民選政府也隻有在得到國王的祝福之後才能獲得合法性。憲法規定國王根據政府和議會的建議來行使這些權力,但國王確實擁有不同意國會議案的權力。

曆次動蕩中的穩定器和減壓閥

一名澳大利亞記者曾對泰王在泰國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做了如下概括:“如果說要在全世界評選出最優秀的王室家族——個人行為最典範、最被人民愛戴、在政治生活中最明斷、最嚴謹、最關心且有效地增進了人民的幸福——那麼,泰國的王室家族當之無愧。如果要寫一本怎樣在立憲民主下當國王的書,那麼,這位國王應當是核心章節。”當今泰王普密蓬作為世俗社會的拯救者,不僅與民族國家的曆史結合在一起,在國民心中的地位也是無可比擬的。

普密蓬國王出生於1928年,1946年登基。在普密蓬國王在位的60多年中,他關心百姓的疾苦,足跡遍及泰國各個府。國王還把皇宮的園林轉為農業之用,國王的居所處在奇采拉達(Chitralada)宮(大皇宮)後麵,國王在這裏建立了農業研究站、乳品場、稻田及果園等。

國王、國家、宗教是泰國民族主義的核心,國王在泰國的社會、政治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泰國人民心中,普密蓬國王就是他們的庇護神,是危難時刻挺身而出的“父親”。

佛教在泰國具有實際上的國教地位,佛教徒占泰國總人口的95%以上,佛教的思想觀念已經深深滲入到泰國的社會政治生活中。憲法規定,國王必須是佛教徒,是佛教的最高守護者。這從側麵反映出了國王和佛教之間的密切聯係。事實上,佛教在泰國能獲得今天這樣的地位,也和曆代王室的支持密不可分。相應地,佛教也為王室的崇高地位和合法性提供了理論依據。佛教思想認為,人們應把社會的穩定與秩序當做追求的目標,理想的統治者或是國王應當是強有力的並充滿慈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