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日本高調勘探東海爭議海域(1 / 2)

日本將在其單方設定的東海大陸架“中日中間線”以東、至琉球群島的東海海域,以及從伊豆半島至小笠原群島的太平洋海域,進行海底資源能源的勘測,調查“海底熱水礦床”所蘊藏的稀有金屬資源的情況。

是勘探開發,還是增加談判籌碼

2010年4月25日,日本政府設立綜合海洋政策本部,提出了“海底資源能源確保戰略”的政策設想,稱日本政府要在2020年實現稀有金屬的實用化、商業化、產業化。為此,將在日方單方設定的東海大陸架“中日中間線”以東、至琉球群島的東海海域,以及從伊豆半島至小笠原群島的太平洋海域,進行海底資源能源的勘測,調查“海底熱水礦床”所蘊藏的稀有金屬資源的情況。

按照上述文件製定的計劃,日方準備勘探的海域麵積將達到34萬平方公裏,其中將在2015年年底之前勘探完中國釣魚島(日方稱“尖閣諸島”)的東北海域和八丈島的南部海域,到2020年年底之前將剩餘的其他海域全部勘探完畢。同時,還將在日本的四國、紀伊半島和日本海等海域勘探海底“可燃冰”(新化石燃料甲烷水化合物);並在日本最東端的南鳥島周邊海域勘探富含稀有金屬鈷的“富鈷結殼”。

日本的這一計劃可謂設計嚴密、內容廣泛、目標明確,對日本的資源和能源戰略的形成與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為了將這一“海底資源能源確保戰略”付諸實施,日本政府將於2010年內設立一個由官員、學者、企業界人士組成的“海底資源能源確保協議會”,繼續研究、探討、完善“海底資源能源確保戰略”,並且將在2010年年內提交研究報告,把加強和擴大海底資源調查的內容寫入新的資源開發戰略。日本媒體因此分析道:日本政府將最大限度地利用全球麵積第六大的日本專屬經濟海域(EEZ),積極尋找和開發可能成為下一世紀能源和資源的稀有金屬,不僅滿足日本經濟發展的需求,也將開辟日本走向“海洋資源大國”的道路。

實際上,早在2003年,日方就已經開始在上述海域進行海底資源能源的調查,並為此投入了30億日元(約2億多人民幣)。由於進行調查的區域過於敏感,為了避免中國方麵的反應,當時日本政府是雇傭一艘瑞典的科學考察船來進行的。調查結果如何,是否繼續進行,日方都沒有對外宣布。現在,隨著日本政府提出“海底資源能源確保戰略”,當年的“小區域、試調查”即將擴展成為“廣大海域、全麵調查”,顯示了日本政府積極開發海底資源能源的未來誌向和政策走向。

日本政府的這一“海底資源能源確保戰略”一經發表,立刻引起了國際社會的注意。日本政府試圖在一個與鄰國有主權爭議的海域進行海底資源能源調查,究竟是在切實準備勘探,並在準確掌握海底資源能源和水文地質資料的基礎上著手進行開發,還是想在談判策略上以此作為談判籌碼,給對方施加壓力,人們仍在觀察中。

“與鄰共生”變成以鄰為壑?

中日之間的東海問題由來已久,錯綜複雜,牽一發而動全身。2006年,中日兩國領導人達成了在東海共同開發油氣資源的協議,這是經過了長期而艱難的反複協商後取得的成果。現任日本首相鳩山由紀夫曾表示:希望東海成為“友愛之海”、“和平之海”。這應該是中日兩國的共同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