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雙英辯未辯出所以然(1 / 2)

一掃頹勢“小馬哥”占得先機;被牽著鼻子走“蔡教授”失分;辯論本身意義不大,副作用不可小覷。

按事前約定,4月25日,馬英九和蔡英文就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進行了電視辯論。

馬尚佳蔡見絀

辯論分三階段,分別是自由申論、交互詰詢和結論。在申論中,馬英九采取攻勢,咄咄逼人地發問:“台灣到底要選擇民進黨鎖國,或國民黨的開放?”他舉例,曾拜訪台中一家生產零件的製造商,賴姓老板告訴他,如果出口好,員工生計就好;大企業與小企業關係“就像一串粽子,繩頭鬆動,粽子就會撒一地”。他還比喻說,貿易是台灣的生命,如不簽ECFA,台灣人心頭會滴血。蔡英文強調隻要堅守四原則,民進黨不反對簽署ECFA,甚至在條件和時機成熟時,會有更積極作為。所謂四原則,一是“有主控權,操之在我,進退自如”;二是“循序漸進,不能冒進”,讓島內弱勢產業有調整時間,使勞工農民、中低階層的白領有替代性就業機會;三是“遵循世貿組織的國際協議,不能離開多邊體製的保護傘”;四是“維持整體外貿平衡,不能過度向中國(大陸)傾斜”。現在台灣經濟最大問題就是就業不足,ECFA將引發台灣有史以來最大經濟結構調整和財富重新分配,對台灣的衝擊遠超過加入世貿。蔡要求,“ECFA不能隻談利不談弊”,馬必須告訴台灣社會,要付出什麼樣的代價。

交互詰詢中,馬英九指控民進黨恐嚇人民、扼殺生機,指出民進黨宣稱ECFA會讓529萬台灣人失業是嚴重誇大事實,實際上隻有不到10萬人受到衝擊,影響有限,而且政府已經做好了準備,輔導弱勢產業轉型,作為領導人,他會保證中小企業的利益,把衝擊降到最低。他並呼籲蔡英文,不要為選舉、為政治利益而反對ECFA,這樣做是不道德的,“恐嚇勞工與農民,不是政治領袖應該做的”,恐懼隻會害台灣,勇敢才會救台灣。蔡則質疑,馬一再強調不簽ECFA,就沒辦法與其他國家簽經貿協議。兩年來,當局隻有一個政策,就是ECFA,“難道台灣人隻有這種選擇嗎?”她批評,馬一直強調“勢在必簽、非簽不可”,這些都是談判大忌,等於把己方的未來和談判籌碼,都交到中國(大陸)手上。而且很多利益都是“誇大不實”,尤其ECFA將創造26萬個就業機會隻是假設。台灣其實用不著上趕著與中國(大陸)簽ECFA,可以通過WTO、亞太經合組織或其他雙邊與區域貿易,與其他國家強化實質經貿關係。蔡告誡,“一簽早期收獲清單,台灣就被綁住”。馬則回應,“雞蛋確實不應該放在大陸一個籃子裏,但最大的籃子總不能一個雞蛋都不放”。

結論階段,馬形象化地表示,簽了ECFA後台灣就打通了經貿任督二脈(人身體的兩大經絡),有了經濟活水,會變成一條活龍。蔡則聲稱,台灣必須注意,不要促成一個以中國為中心的東亞政治經濟架構。

觀後三個印象

觀完雙英辯,筆者的印象可以用一個“想不到”、一個“能想到”、一個“先能想到後想不到最後完全能想到”來概括。

一個“想不到”,是想不到馬英九能在辯論中占居上風。辯論之前,筆者認為(估計也是大多數人的看法),馬英九忠厚到古板、溫和到懦弱、老實到木訥,在辯論中肯定要吃虧,雙英辯可能是“黃蓉戰郭靖”。沒想到馬由專業造型師打理,藍襯衫、黃領帶、搭配紅色小“國旗”徽章,以紅黃藍襯托好臉色,一出場即顯得精神,比一身灰色套裝的蔡英文更能吸引注意。辯論過程中,馬簡直是韋小寶附體,變得伶牙利齒,一改過去的嚴肅風格,不但手勢、口號連連,冷不防還掏出電視談話節目才用到的道具小白板指指劃劃,讓蔡英文傻眼。雖然說馬宣傳ECFA議題已有一年,數字信手拈來,案例不勝枚舉,有其職業便利,但要活學活用,變成十分口語化的素材,還是有一定難度。整場辯論下來,馬不但語氣助詞變多,“冤有頭債有主”、“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等俚語也不斷,中間還穿插“這樣怪我我很冤枉、要不要我幫你介紹蔡老板認識、把資料丟垃圾桶讓同仁很傷心……”之類的“撒嬌”。看來此前幕僚喂招、沙盤推演,功課做了不少。辯後記者會上,從馬笑逐顏開、欲罷不能的輕鬆神情看,馬對自己應是十分滿意。相形之下,蔡英文多數時間是斜著身體對著馬英九方向發言,似乎稍顯緊張。最主要的是,蔡忽略了辯論的主要目標仍是廣大民眾,用語略嫌艱澀,不像“蔡主席”而像“蔡教授”。對於馬提出的每個質疑,蔡幾乎都翔實以答,甚至提出“替代方案”,被馬牽著走,失去主導權,炮火無法發揮。民進黨人士透露,辯後蔡挫折感很強,對自己的表現不滿意。根據《聯合報》民調,僅就辯論表現看,四成二受訪者認為馬的辯論表現較優,三成認為蔡英文的表現較佳。連帶的,馬聲望在辯論後止跌反彈,好評度由3月下旬的二成七上升為三成八。如果2012年馬、蔡對決,兩人支持度也由一個月前的平分秋色逆轉成馬領先。馬英九顯然是這次雙英辯的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