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高盛幫”活躍在中國(1 / 2)

2003年,高盛前首席運營官兼總裁約翰•;桑頓出人意料地宣布辭職,前往清華大學任教。桑頓到清華大學後,親自設計、組織並參與講授“全球領導力”課程。據報道,第一批學生是通過人均一小時的麵試挑選出來的,都是桑頓認為有可能成為“中國未來領導者”的人。

4月16日,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針對高盛集團及高管提起民事訴訟,司法部也展開刑事偵查,以了解其是否卷入涉及住房抵押貸款交易的欺詐活動。在金融監管改革的大博弈中,高盛集團受到重點“關照”,既是監管者與被監管者之間的“貓鼠大戰”,又難免金融與政治之間“床頭吵架床尾和”的尷尬。在複雜金融交易與喧鬧法律程序的背後,高盛在美國金融政治中扮演的特殊角色更耐人尋味。其實,高盛早已通過金融、人事、輿論等渠道,將觸角伸向美國乃至國際社會的方方麵麵,編織起一張龐大的勢力網絡。有英國媒體指出:“如果資本主義是一種宗教,那麼,高盛集團早就被人們視為總教堂。”

富貴“險”中求

高盛的第一間辦公室,是1869年位於紐約曼哈頓南區的一間地下室。在過去百餘年間,高盛憑借大膽承擔風險和舉債經營,在國際金融市場獲利豐厚。今天,高盛已經成為全球曆史最悠久、實力最雄厚、權勢最驚人的投資銀行。

尤善於在危機中對賭獲利。如今,在華爾街各種金融機構屍橫遍野的時候,高盛不僅健康地活在華爾街,笑看“朋輩成新鬼”,而且憑借高風險賺取了高收益。高盛利用衍生工具在抵押貸款市場上保持淨空頭部位,因而從抵押貸款市場的熊市中出人意料地成為贏家。據彭博社報道,高盛集團提前預見到2007年次級抵押貸款市場的熊市並大量做空。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勞伊德•;布蘭克芬看準方向,采用反向操作,使得高盛從次貸中抽身而出,免於沉陷次貸危機泥潭,並順手牽羊地大撈了一把。

危機中高盛也創下多項紀錄。2009年第二季度實現淨利潤34.4億美元,是其140年曆史中盈利最高的一個季度。美國證交會的數據顯示,高盛在二季度的46個單個交易日中,每天都創下1億美元的單日收入,這又是華爾街的一項紀錄。不僅如此,高盛還吞噬著競爭對手的市場份額。在華爾街大型金融機構中,雷曼兄弟和貝爾斯登已經消亡,美林被美國銀行並購,摩根士丹利轉向謹慎策略,而花旗集團和美國銀行依然在忙著消化損失。

高收益源自高風險。2009年中期,高盛的風險價值較上一年同期上升了33%,達到2.45億美元(風險價值指一家公司單日可能損失的資金總額)。在高盛總體表現強勁的同時,其核心的投資銀行業務盈利卻下跌了15%,其中由於業界普遍景氣不佳,高盛一貫擅長的並購谘詢業務盈利大幅下滑54%。固定收益、貨幣和大宗產品交易部門成為高盛的主要創收單位。有業內人士認為,高盛所謂的交易其實就是豪賭——賭次債、賭油價、賭彙率。有分析認為,國際油價忽高忽低,動蕩不停,原因就在於有高盛這樣的公司在其中上下其手。

高盛帶動投機交易熱度回升。依靠高波動性獲利的高頻率交易,近年重新成為美國市場上最為主流的交易方式。金融機構運用複雜的模型公式,每秒鍾通過電腦在全球市場上交易成千上萬次,其收益主要來自提供買入和賣出價之間的息差。目前為止,高盛在高頻交易領域已占主導地位。紐約證交所的數據顯示,該證交所由電腦進行交易的24%來自高盛,這一比例無人能敵。

從華爾街到華盛頓

高盛十分善於發掘、培養、輸出人才,成為美國金融政治精英的搖籃。高盛領導層幾乎沒有出身豪門的世家子弟,大多從基層做起,靠個人才華和勤奮一步一個台階才取得成功。擔任高盛董事長40年之久的西德尼•;溫伯格是華爾街曆史上的傳奇人物,堪稱一代金融巨擘,但出身貧窮的他最初卻是在高盛的辦公室當勤雜工。對於高盛人來說,高盛並非職業生涯的終點站,而是起點站、中間站或者換乘站。“高盛幫”已成為影響美國金融政治決策圈中的重要力量。

在華爾街,高盛人全麵滲透監管部門與同行機構。高盛前常務董事魯本•;傑弗裏曾任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主席。在橫掃整個華爾街的次級債風暴中,美林與花旗成為損失最為慘重的兩家。為扭轉局麵,美林從紐約交易所挖來了約翰•;賽恩,花旗則任命69歲的羅伯特•;魯賓為董事長。有意思的是,被視為救世主的這兩個人都來自高盛——魯賓是高盛前董事長,賽恩是高盛前首席運營官。更有意思的是,賽恩走後,晉升紐約交易所首席執行官的鄧肯•;尼德洛爾,同樣來自高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