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移民文化超常原創力的解碼(1 / 3)

巴黎三空間

在巴黎,可以看到三個很有意味的空間。

旺多姆廣場,那裏有英國王妃戴安娜在車禍前吃最後晚餐的麗茲飯店。她的情人小法伊德送了她在飯店旁邊的珠寶店買的20多萬美元的珠寶。這些大珠寶店是猶太移民開的。大多數猶太移民居住在巴黎16區等所謂的高尚區。

在熙熙攘攘的巴黎19區,有一個挨一個的中餐館和充滿中國貨的小超市,店主是中國移民。

在大巴黎郊區,某個樹林邊的空曠地上,有十多輛汽車拉著的“大篷車”進駐,來者不是自助旅遊的遊客,而是居無定所的吉普賽人。

在歐洲,猶太移民曆史約有兩千多年,吉普賽移民約有一千多年,中國移民近一百年。同是天涯淪落人,三大移民群剛到僑居國時的狀況相似,所擁有的硬件(物質財富)都近乎零,每個人隻帶來源自故國保存在大腦記憶庫中的不同軟件(精神文化和製度文化),然而,他們在僑居地的地位卻為何如此之懸殊?

猶太移民獨一無二的智能結構

麵對巴黎猶太移民的顯赫空間,我萌生出了一個怪問題:為什麼猶太人散居列國當移民時天才輩出,而在猶太複國之後的以色列,國民卻並沒有什麼驚人之舉?

被世人稱為改變20世紀世界秩序的三個偉人——愛因斯坦、弗洛伊德、馬克思都是猶太移民。猶太血統的世界級人文學家、藝術家不勝枚舉:英國的奧地利裔哲學家維特根斯坦;法國社會學家杜爾克姆;提出“後工業社會論”的美國未來學家丹尼爾•;貝爾;現代音樂之父勳伯格;大作曲家馬勒;俄國大鋼琴家魯賓斯坦;世界小提琴之王大衛•;奧伊斯特拉赫、梅紐因;被譽為20世紀藝術領路人的大畫家畢加索……

還有一份有點過時的1980年的統計資料稱:“從1968年瑞典中央銀行設立經濟學諾貝爾紀念獎、並由諾貝爾基金會主持頒獎以來,授獎12次,其中1/3以上授給了猶太人或有猶太血統的人。猶太人在各學科的諾貝爾獎獲獎者中都占了很大的比例,自1901年以來,共頒發諾貝爾獎513人次,猶太人獲獎88人,占17%。而猶太人的數量隻占世界總人口的千分之二左右﹗”

然而奇怪,為什麼猶太人複國之後,以色列人卻不再是“世界級大才的孵化器”了呢?那是因為以色列國的猶太人,其原創力不再超常,充其量位於世界的中上水平而已。

為了回答這個疑問,我走訪了巴黎的猶太移民,還閱讀了研究猶太移民的著作。我發現,猶太移民和別的移民相比,他們具有一份其他移民所沒有的“手提式希伯萊文明”——63卷《猶太法典》(Talmud)。《猶太法典》是由兩千多位曆代的猶太拉比(Rabbi,猶太教神父,猶太人中最有學問的人),在1200年的時間裏,對猶太教義、猶太法律、哲學、道德等人文學科進行討論的會議記錄,內容包羅萬象,因此是數千年猶太文化的積澱和結晶,是猶太人文智慧的集大成者。

猶太移民的孩童教育從三歲就在家庭中開始。首先由父母教授猶太國語--希伯萊文。為了增加孩子們的學習興趣,父母會做一些希伯萊文的字母形的餅幹給孩子們吃。孩子們在七歲以前必須讀完希伯萊文的《舊約聖經》中的五卷書——《創世紀》、《出埃及記》、《民數記》、《利未記》、《申命記》。7歲到13歲的孩子開始熟讀最經典的《猶太法典》。這就是說,猶太移民的孩子在13歲時就通過手提式的《舊約聖經》和《猶太法典》,繼承了猶太傳統的人文精華,擁有了一條蘊含著幾千年文明結晶的“基因鏈”。

此外,《猶太法典》特別教導猶太人“學者比國王更偉大”、“要造就高聳得不亞於故鄉每一座山的人才”,因此,猶太移民無論窮和富,都會竭盡所能地爭取讓孩子進入僑居國最好的學校學習並取得最高的學位。這樣刻意追求的結果是,從統計學意義上看,猶太移民的孩子比其他移民的孩子,在接受所在國教育的程度方麵要高得多,由此也獲得了僑居國最優秀的文化“基因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