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9年到1901年間,姚錫光到安徽擔任地方官,1902年至1911年回京任職,擔任過多種職務,曾參與清政府教育、軍事的“新政”和練兵,一直關心蒙古、西藏等邊疆地區的局勢,到過蒙古地區的哲裏木盟、卓索圖盟等地考察,出版了《塵牘叢鈔》、《籌蒙芻議》、《籌藏芻議》等著作,對於鞏固西藏、蒙古地區和重建海軍等提出了很多的建議。他的很多主張,比如在四川、西藏交界的少數民族設立“川西邊防大臣或提督”,在蒙古地區創辦銀行、工廠、學堂,移民實邊等,都對清政府的決策有很大影響。在決定於四川、雲南、西藏交界地區設立“川滇邊務大臣”後,清政府開始時準備讓姚錫光出任,但他以資曆淺為由辭謝,後來由趙爾豐擔任。
維護中國海權、複興海軍也是他的重要主張。甲午戰爭後,外國軍艦在中國沿海橫衝直撞,中國殘存的60多艘大小艦艇無力鞏固海防,不少人主張重建海軍,但因列強瓜分中國軍港和八國聯軍侵華而一再推遲。1907年,姚錫光升任練兵處提調,奉命製定複興海軍的規劃。在製定方案時,他充分考慮到經費、艦隊、軍港等多種因素,建議全國統一海軍,統一事權,統一指揮;設立海軍 “兵官學堂”、研究所、工科學堂等機構,選派學生出國留學。他還強調:海軍、陸軍“相為表裏”,我國海疆綿延七省,如果沒有海軍,就會“海權坐失”,陸軍也會“運調不靈”。
讓姚錫光無奈的是,清政府並沒有批準他的方案。當時,美國軍事理論家馬漢的“海權”思想在世界上影響很大,美、英、德、日等國都借助這一理論,積極發展海軍,加緊爭奪世界,我國邊疆地區及周邊形勢危急。他為此更加擔憂,極力倡導“海權說”,1908年出版了《籌海軍芻議》,指出:當今世界“海權爭競劇烈”,如果“不能長驅遠海,即無能控扼近洋”,中國必須發展具有遠洋作戰能力的海軍,才能維護海權。甲午戰爭時我國的威海衛、美西戰爭時西班牙殖民下的菲律賓,都沒能守住,就是因為海軍不能進行遠洋作戰。現在有列強勸說中國多購買淺水軍艦,維護近海治安,當權者和海軍中的一些將領竟然樂於接受,但是中國決不應聽信這些人的話,因為這恰恰使中國失去了海權!
民國建立後,由於他對邊疆事務頗有見地,1912年7月至1913年9月受派出任蒙藏事務局副總裁,一度“兼署總裁”,1923年4月還被特派“督辦川邊礦務事宜”,繼續致力於蒙藏事務的管理和邊疆地區的穩固,成為當時“知邊”、治邊的重要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