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姚錫光:壯誌難酬,憂國籌邊(1 / 2)

他曾任教於北洋武備學堂,北洋軍閥中的很多將領都是他的學生;甲午戰爭前,他多次呼籲加強戰備,麵對中國的慘敗又寫成著名的《東方兵事紀略》;他曾經在李鴻章、李秉衡、張之洞等晚清名臣手下任職,又到日本考察教育,為清末的教育“新政”提出過建議;他考察過長江防務,積極倡導“海權”,為西藏、蒙古等邊疆地區的鞏固奔走疾呼……他就是姚錫光。

“桃李作幹城”,教習憂國事

姚錫光(1857~?),字石泉,又作石荃,江蘇丹徒人。1888年考中舉人,第二年考取內閣中書。麵對大清帝國的日漸衰弱,他希望能為富國強兵做一番事業。內閣中書是個閑差,自然不能滿足他的願望。當時,一大批漢族大員在洋務運動中崛起,他們興辦洋務、訓練新軍、發展近代教育、開辦近代工礦,這些又都被人們視為富國強兵的“捷徑”。姚錫光從1886年起也加入其中,先後在李鴻章、李秉衡、張之洞等人的幕下任職。

1886年春夏之際,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李鴻章正在天津北洋武備學堂,聽說姚錫光軍事知識淵博,就聘請他擔任教習(即教官)。這所學堂聘用了德國的軍官,按照西方陸軍軍官學校的模式辦學,最初有學員100人,大多是從清軍軍官中挑選出來的,還有一些願意學習軍事的年輕文化人。學員們學習天文、地理、測繪等基礎學科和軍事知識,還要學習經史等中國傳統文化的科目。在這裏,姚錫光任職長達九年之久,先後教過四個班,學生300多人,其中就包括後來成為北洋軍閥重要將領和地方大員的王士珍、馮國璋、段祺瑞、何宗蓮、張懷芝等。他曾經寫下“方栽桃李作幹城”的詩句,意思是在這裏培養的軍事人才將來是保衛國家的棟梁。20多年後他曾感歎說當時寫這句詩僅僅是自嘲,沒想到後來竟然成為現實。

培養軍事人才就是為了保衛國家,可甲午戰爭前後清政府的表現卻令人失望。1893年前後,中日關係不斷惡化,他敏銳地意識到戰爭難以避免,多次上書李鴻章,建議北洋各軍要熟悉所購買的西方火炮的結構、功能,加強戰備,獎勵軍官等。對這些建議,李鴻章並沒有給予太多的重視,姚錫光和他的關係日漸疏遠。甲午戰爭爆發時,他已返回家鄉,但依舊希望為國效力,一度返回天津,替守衛秦王島(今秦皇島)、北戴河的將領出謀劃策。1894年秋天,日軍侵占了旅順、大連灣炮台,他又強烈建議李鴻章加強京津地區的軍事部署。這年冬天,日本進犯威海衛,山東沿海形勢吃緊,他又被巡撫李秉衡請到幕府中任職,隨軍駐在萊州,負責前敵行營的文案工作。

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後,他感歎無人禦侮,辭職返鄉,可心裏仍想為收拾破碎的山河做出努力。1895年,他去南京拜訪兩江總督張之洞,成為他的幕僚。這一年,他兩次奉命同德國軍事專家查看長江下遊的炮台和防務,向張之洞報告了沿江各個要隘、炮台的形勢,並建議加強江防、開辦炮兵學校培養人才。這些建議都受到張之洞的大力支持和清政府的重視與實施。

國恥常難忘,誌士倡海權

1896年,張之洞調任湖廣總督,又把姚錫光調到湖北,讓他主持自強學堂的教務。雖然人在湖北,一年前甲午戰爭的慘敗依然讓他痛心。於是,他利用自己在天津、山東等地任職時搜集的資料,結合中外人士的記述,整理出版了《東方兵事紀略》。這部大約十萬字的書,較為詳細地介紹了中日戰爭的起因、過程和重大戰役,提醒國人牢記國恥,奮發圖強。與此同時,他並不盲目排外,主張學習“仇敵”日本的先進之處。1898年,他被張之洞派往日本,考察學校教育體係、陸軍體製及訓練方法。回國後他較為詳細地介紹了日本普通學校、陸軍學校和專門學校的體製、課程設置等多方麵情況,並對女子教育十分推崇。20世紀初,由於張之洞等人的推動和參與,清政府廢除了科舉製,鼓勵留學,重視女子教育,並仿照日本教育模式推行學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