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奧巴馬管得了華爾街嗎(1 / 1)

趁著醫改法案在國會獲得通過的熱乎氣,美國民主黨人又把目光轉向了華爾街。“美國納稅人,再也不能成為華爾街公司破產的犧牲品”——奧巴馬總統的誓言,令不同聽眾的臉色陰晴不一,但是心跳同樣為之加速。

2009財年華爾街金融機構的獎金分紅再創曆史新高;2010年4月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起訴將高盛置於道德漩渦的中心,以及在美國兩位數失業率下今年一季度高盛利潤飆升94%,這些事件再度讓華爾街成為美國民眾不滿情緒的發泄對象。可以說,奧巴馬準備至今才對華爾街亮出監管改革的牛刀,不僅增加了改革的籌碼,對戰勝阻撓因素有了更強的底氣,而且也順乎民意,可為民主黨贏得今年11月的中期選舉再添一分可能。

目前的美國金融體係處於混業經營的狀態,美國的銀行機構規模“太大而不能倒閉”(too big to fail),這樣的狀態導致美國金融業風險蔓延,在監管缺位的情況下正可謂禍水橫流。因此,真的要使奧巴馬的誓言成為現實,仍要克服千難萬險,以下幾點必須做到:

第一,銀行要“可以”倒閉——首當其衝的是,金融機構的規模要得到有效控製。不能像以前那樣,因太大而無法倒閉。因此,新的金融監管措施規定:單一金融機構在儲蓄存款市場上所占份額不得超過10%,而且此規定還將拓展到非存款資金等其他領域,來限製金融機構的增長和合並。目前,有一些現存的“太大而不能倒閉”的銀行需要分拆,以達到上述規定的要求。因此,奧巴馬提出設立專門的準備基金,以滿足分拆的資金需要。

第二,銀行最好還是不要倒閉——銀行自己不能參與賭博。雖說銀行要“可以”倒閉,但健康運行還是上策。如果銀行本身是一個高風險的賭徒,而且有時把儲戶的錢也用來作為賭資——盡管這種銀行給儲戶的收益有時會比較高,但這個銀行破產的風險也會比較大。到最後,不是小儲戶受損,就是國家來埋單。因此,新的金融監管措施規定,銀行除了作為中介機構代表客戶執行市場交易外,其利用自身資本進行自營交易要受到嚴格限製。

第三,銀行最好還是不要倒閉——銀行的“親戚”也不能參與賭博。即便銀行本身靠得住,但卻有個“親戚”或“朋友”是賭徒,那同樣有風險。因此,新措施中還提出:禁止商業銀行擁有、投資或發起對衝基金,也不能擁有私募股權投資基金。

通過這些金融監管上的改革,商業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的規模將得到限製;同時,商業銀行將與投行、對衝基金等截然分開,從而實現分業經營模式的回歸。上述措施,正是美國金融界執牛耳者——保羅•;沃爾克(格林斯潘的前任)為首的專家委員會精心設計的,也被稱為沃爾克規則(Volker Rule)。

但是,這些計劃真的得以實施,無異於給華爾街呼風喚雨的精英們戴上一副手銬。因此,以上美好願景可能會在互相妥協後以某種折中方式實現。

首先,華爾街金融機構的盈利模式將發生重大變化。在金融危機中,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已轉型為商業銀行,但其利潤來源大都依賴於非商業銀行業務。轉型後,存貸款等商業銀行業務雖有發展,但仍遠未成為其營收支柱。今年1季度,高盛利潤飆升就直接與固定收益產品交易有關,而這完全不是傳統商業銀行的業務範疇。可見,一旦新的金融監管計劃實現,華爾街的盈利模式就要發生大的改變。其中涉及利益格局的重新配置,也將是一個大問題。

其次,金融業分業經營的界線重歸模糊。20世紀30年代金融大危機時,美國的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就已對金融業進行了分業經營的限定。因此,沃爾克規定也被認為是舊法案的再生版本。在上世紀末,美國就對金融分業還是混業展開了討論。其中,對分業經營持否定態度的理由是至今也仍然無法回避的。例如:非銀行金融機構通過創設貨幣共同基金等金融工具,來搶奪商業銀行的存款資源;而商業銀行又通過發行大額可轉讓定期存單等方式來替代存款需求。各種措施如此雲雲,皆對分業經營的管製構成了事實上的有效規避。因此,分業經營這堵高牆,對於“好身手”的華爾街金融家來講並非不可逾越。金融工具的不斷創新,以及金融衍生品交易的複雜程度,還會使得分業經營的界線重歸模糊。

再次,美國的金融霸權地位,以美元—華爾街的地位為標誌。在金融危機最為嚴重的時刻,國際資本卻大量流入美國並將其作為安全島,這都是由於美國金融市場在全球體係中的核心地位。而這一地位,則是以華爾街金融機構,以及以此為基礎的發達、完善的金融市場為前提的。美國的金融監管改革計劃,是在效率與安全兩個方麵的重新權衡,並且顯然傾向於後者。但是,如果新的改革計劃影響到了美國金融市場的效率,並進而影響到了美國金融市場在全球範圍內的競爭優勢,其推進者也必將重新考慮自己的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