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此,李寧公司深有體會,該公司2004年6月在香港上市後發現,“苛刻”的國際投資者關注的焦點除了營業收入和利潤指標外,還包括其他關鍵指標,庫存周轉率就是其中之一。但在這方麵李寧公司與跨國競爭對手還有相當的距離:耐克、銳步等國際知名品牌的平均庫存周轉天數為70~90天,而李寧公司2003年的平均存貨周轉天數達到161天。這樣的結果就會讓投資者們產生懷疑:庫存周轉率存在如此大的差距,繼續擴大業務規模是好事還是壞事?因為庫存周轉率直接反映著公司後台的運營能力,庫存周轉率低意味著占用資金多,不但影響現金流,還會降低資本回報率。為了增強投資者的信心,李寧公司在縮短庫存周轉期方麵下了很大工夫,不惜在銷售和利潤方麵付出代價,並取得了很好的成績,2004年李寧公司的庫存周轉天數為124天,比上年縮減了23%。
所謂合理庫存,實際上就是庫存與需求、效益之間的一種平衡狀態。
三、確定庫存的簡捷方法
明確了衡量合理庫存的標準,還需要知道確定合理庫存的方法。確定合理庫存的方法不少,但有的方法計算起來比較複雜,結果也並不見得理想。所以,這裏隻介紹幾種簡捷的方法,對確定合理庫存的實際幫助可能不大,但可以為采購總監進行相關管理提供一些思路。
1采購周期比例法。主要根據物品的采購周期確定庫存,公式是:庫存量=平均日需求量數×(訂單間隔天數+在途天數)+安全庫存量比如,某物品的平均需求量為80件,每6天訂一次貨,在途時間3天,安全庫存量為120件,那麼,合理的庫存量應該是840件[平均需求量80×(訂單間隔天數6+在途天數3)+安全庫存量120]。
21.5倍原則法。主要是把庫存量控製在一定時期的平均銷量的1.5倍,以此作為訂貨的依據,公式是:訂貨量=一個周期內的平均銷量×1.5-現有庫存比如,某商品在一個周期內的平均銷量為100箱,訂貨時庫存為30箱,則相應的訂貨量應該為120箱(一個周期內的平均銷量100箱×1.5-現有庫存30箱)。
3定位係數法。主要是對產品進行定位,並根據重要程度確定庫存係數,公式是:某產品庫存量=平均需求量×庫存係數產品通常可以分為常銷產品、盈利產品、主推產品、競爭產品、季節產品等,相應的庫存係數可以分別定為15、13、12、15、1等。比如,某產品屬於盈利產品,利潤較高但銷量不大,平均月銷量為60盒,則相應的合理庫存不應超過78盒(平均月銷量60盒×庫存係數13)。
4雙ABC法。主要是在產品分類的基礎上,根據限定的條件和產品特殊性進行再分類,公式是:平均限定比例=A類產品銷量×A比例+B類產品銷量×B比例+C類產品銷量×C比例比如,某超市的產品根據“ABC分析法”分成A、B、C三類,缺貨率定在5%。如果平均分配的話,重要的A類產品5%的缺貨率將會帶來巨大的銷售損失,而不重要的C類產品5%的缺貨率又將會造成嚴重的庫存積壓,因此,有必要再根據ABC原則對不同產品的缺貨率進行調整,可將A類缺貨率定為-3%,B類定為3%,C類定為10%,加權平均後總缺貨仍控製在5%之內。以A類產品為例,假如5%缺貨率的所需庫存量為150件,那麼,調整後的庫存量就應該是162件[所需庫存量150件+缺貨率(150×5%)件+缺貨調整率(150×3%)]。
某商場有一款電動剃須刀連續幾個月銷售都超過1000個,采購員按1.5倍原則法進行了備貨,但次月的銷售卻不足500個。采購員覺得有些蹊蹺,到終端一問才知道,原來此產品有兩種顏色,由於電視廣告中展示的是紅色,所以消費者更喜歡買紅色的,而新進的貨全都是黑色的,所以造成了銷量急劇下降。
這個案例說明,照貓畫虎是行不通的。在確定庫存量的時候,還需要考慮到更多的影響因素,尤其是庫存結構因素。否則,即便是有了可行的方法,也難免會出現問題。
(第三節) 庫存控製的可能路徑
庫存控製的目的在於形成合理的庫存狀態。庫存不合理的成因很多,但概括起來無非是內部管理不善,外部支持不夠,技術應用不足。因此,庫存控製的可能路徑也隻有三條:加強內部管理,尋求外部支持,注重技術應用。
一、加強內部管理
從企業內部看,影響庫存的主要因素有三個:一是采購計劃,二是采購作業,三是倉庫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