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
2005年,我國債券市場受到了社會各方前所未有的關注,交易空前活躍,創新亮點不斷,支持金融改革的效應顯現,是我國債券市場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一年。
一、市場基本情況
一級市場債券發行總量大幅增加,債券托管餘額增長速度加快。
截至2005年11月末,本年記賬式債券發行麵額已達到3.74萬億元,超出上年全年1萬多億元。在發行的全部債券中,央行票據發行麵額占67.59%,政策性金融債和國債分別占16.50%和11.50%;從期限看,1年期以下的債券占66.54%,1~3年的債券占14.79%,兩者合計超過2005年債券發行總量的80%,短期品種占比居絕對優勢。到11月末,記賬式債券托管餘額(麵值)已超過7萬億元,比2004年末增加了1.9萬億元。在全部債券中,國債、央行票據和政策性金融債分別占債券總存量的36.92%、32.35%和24.15%,三者合計占到總量的94%。其中,國債的比重比2004年末降低了約10個百分點,央行票據則上升了10個百分點,其他債券變動幅度不大。從債券的持有結構來看,商業銀行仍然是債券市場的主體,其持有餘額達到總量的70.1%,比2004年年末高出4.73個百分點。從期限結構看,3年期以下的債券超過半數,占51.9%。
二級市場交易活躍,結算量創曆史新高,突破了20萬億元,投資者結構呈多元化趨勢。2005年前11個月,銀行間債券市場交易結算量為96387筆,麵值達206388.43億元,分別比2004年同期增長12.62%和79.21%。從交易品種來看,現券交易結算量增長明顯加快。前11個月現券交易結算筆數和麵額分別比2004年同期增長114.95%和119.80%。從債券品種看,央行票據交易結算量增長幅度較大。前11個月,央行票據交易結算筆數和麵額分別占總量的21.34%和24.77%,比2004年同期增長110.90%和211.87%。從投資者結構來看,城市商業銀行、基金和保險機構交易結算量增幅較大。商業銀行仍然是銀行間債券市場的交易主力,占結算總量的72%,但與2004年同期相比比重已有所下降,非銀行金融機構、證券公司、保險公司、基金及非金融機構的結算量占比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基金的增長幅度最高。投資者的多元化參與程度有了進一步改善。
市場行情強勁上漲。隨著宏觀調控政策效果的逐步顯現,2005年我國經濟在繼續保持較快增長的基礎上實現了“軟著陸”。前三個季度GDP同比增長9.4%,CPI上漲1.8%,呈現出高增長、低通脹的態勢。2005年以來,金融運行平穩,貨幣供應量 M2 增長幅度同比超過 M1.11月末,M2 同比增長18.3%,增幅比2004年同期高4.3個百分點。M1餘額10.41萬億元,同比增長12.7%。資金環境總體比較寬鬆。在這種宏觀環境條件下,2005年我國債券市場走出了強勢上升的行情,債券價格總體水平上漲約10%,國債收益率曲線平均下移140BP。截止到12月15日,中國債券總指數從年初的101.615點上升到112.508點,上漲10.893點,漲幅達10.72%;銀行間債券總指數從年初的104.765點上升到113.194點,上漲8.438點,漲幅達8.05%。交易所國債指數從年初的97.739點上升到111.358點,上漲13.619點,漲幅達13.93%。
二、對金融改革的助推作用顯現
經過8年的悉心培育,2005年,全國銀行間債券市場在中國債券市場中的主體地位得到進一步鞏固,除了量的表現以外,還凸現顯市場所支持的各項創新促進了我國金融改革的進程。
(一)貨幣政策操作直接影響市場短期利率波動,利率市場化的條件日趨成熟
2004年10月底,央行放開了金融機構貸款利率上限和存款利率下限,著力推動利率市場化進程。但實現利率市場化的必要條件之一是央行要有能力對市場化利率進行有效的間接調控。2005年銀行間債券市場中的貨幣市場利率圍繞貨幣政策的調控波動明顯,上半年以下跌為主,下半年漸趨上升。2005年3月17日央行調低超額備付金利率從1.62%~0.99%。2005年前11個月,央行公開市場操作共發行央票117期,麵值25512億元。主要是1年期和3個月期兩個品種,共占總發行量的87%。上半年央票的發行利率一路下行,9月份開始小幅回升。1年期央票發行利率從年初的3.28%下降至8月份的穀底1.33%,下降了195BP,後至11月底又逐步回升到1.8%,上升了48BP。3個月期央票的發行利率同期從2.58%下降到1.05%,下降了150BP,又升到11月底的1.61%,上升了55BP。受此影響,隔夜回購(R01D)利率上半年的最大跌幅在90BP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