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財術
作者:朱靜
石嘴山市是一座因煤而建,因煤而興的工業城市。目前全市74萬人口中,有近20萬煤炭職工家屬要靠煤炭吃飯。作為煤炭城市,石嘴山市有著天然的煤炭資源優勢,同時煤炭資源的枯竭也是一種巨大的壓力。
資源枯竭型城市,如何找到自己的出路,這在全國都是一個大難題。而財政作為“政府管家”,究竟該如何主動作為,尋找一條適合自己的路?
“適時抓機遇,根據自己當地的情況,做點實實在在的事。”石嘴山市財政局局長魏和清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說。
政策性增收如何實現
記者了解到,早在2005年,石嘴山市就爭取到開征太西煤價格調節基金政策,先後3次順利提標,累計征收12億元。
在實際工作中,一個令地方財政最頭疼的問題,可以說是政策性增支了,以及由此帶來的配套資金難題,尤其是欠發達地區。但是,石嘴山市何以實現了政策性增收?
談及爭取這項政策時的艱辛,魏和清至今都感慨萬千。
由於受製於體製和技術,石嘴山市的太西煤尚處於開采加工銷售的初級階段,大量資源輸出到外地區加工,造成資源大量外流,利潤外流,沒有發揮出它應有的經濟效益。經過幾十年的開采,探明儲量3.81億噸的太西煤目前儲量已經很有限。
如何保護現有稀缺資源,發揮其更大的經濟效益?如何把太西煤的資源優勢轉化為資金、資本優勢?2004年下半年,經過多方考察調研,石嘴山市委市政府研究決定,在本市征收太西煤價格調節基金。
雖然當年國家發改委和財政部都認可,但還沒有正式下發批文。石嘴山市委市政府領導多次積極向寧夏自治區爭取政策。他們曾多次專程到自治區,向自治區黨委書記、主席彙報,要求盡早征收太西煤價格調節基金。
同時市財政部門做了大量的調研工作,提供可行性方案,同自治區相關部門多方聯係溝通,爭取這項政策。同年年底,自治區人民政府做出決定,同意對太西煤征收價格調節基金。自治區財政廳、物價局、經委和煤炭工業局聯合製定了《寧夏回族自治區太西煤價格調節基金征收使用管理辦法》。開征以後,又由於考慮到價格上漲,在原來的價格費用上又做了相應提高。先後3次順利提標,累計征收12億元,為石嘴山市改善基礎設施建設起到積極作用,並從根本上減少浪費,實現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2007年12月,國務院製定出台《國務院關於促進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若幹意見》後,石嘴山市政府向國家發改委開始了積極申報工作。市委市政府的主要領導,分管領導十幾次上北京,彙報本地情況,向財政部請示。國家發改委還來到石嘴山市視察調研,在這開了論證會。這樣曆時了1年半,國家發改委最後定下來,石嘴山市被列為第一批資源枯竭型城市。
2008年以來,抓住石嘴山市被列為資源枯竭城市試點機遇,財政部門共累計爭取到中央資源型城市轉移支付資金5.08億元。從2011年開始,又爭取該項政策再延續5年,每年在2億元的基礎上將逐年遞增。
寬貨幣存利去弊
2008年,石嘴山市資源枯竭城市財力性轉移支付資金8900萬元,主要用於本市的社會保障、教育衛生、環境保護與生態治理、棚戶區改造、排水、供熱、供氣、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麵。中央財力性轉移支付資金對幫助解決石嘴山市的人口就業、生態環境治理等社會問題的解決起到很大作用。
魏和清告訴記者:“專項資金辦專項事,把資金拿來,再配合本市自己的財力,把該幹的事幹好就行了。但是比起東部和發達地區,這裏還是有很大差距的,具體用到項目上,我們當年的財力根本不夠,專項轉移資金的缺口還是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