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財術
作者:馮一凡
談及固原,必先想到土地貧瘠、資源缺乏、幹旱少雨……這個生態條件惡劣、經濟社會發展相對落後的地區,素有“苦瘠甲天下”之稱。
在這樣的一個欠發達地區,如何走出一條改善民生之路來?
錢該不該花
這樣的一組數字別有深意。
今年上半年,固原財政就統籌資金19157萬元,用於推進城鄉居民醫療保險製度改革試點工作,將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財政補助標準由年均120元提高到200元;撥付養老保險基金6133萬元,保證離退休人員工資及時足額到位;籌措195萬元,將1432名失地農民納入最低生活保障,解決了鹽化工征地拆遷失地農民基本生活問題;安排小額擔保基金400萬元、爭取貸款貼息資金130萬元,撬動銀行發放小額擔保貸款1567萬元,扶持200多名下崗失業人員和複轉軍人等實現就業創業;籌措223萬元,組織培訓轉移勞動力8433人、勞務輸出27.1萬人;籌措143萬元,兌現了438名公益性崗位人員工資補差,及時發放三支一扶、特崗醫生和高效畢業生生活補貼;籌措資金160萬元,專項用於軍轉幹部安置、殘疾人就業培訓和康複、流浪乞討人員救助、孤殘兒童救助等方麵;截止目前已下達各類資金1324萬元,撥付555.2萬元用於發放上半年3246戶廉租住房租賃補貼資金,受益人數9896人。
財政為什麼能拿出這麼多錢來改善民生?
記者在2011年固原市政府工作報告找到了答案。其明確提出,今年要完成中小學校舍安全改造工程、認真落實教育普惠政策、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實施13處農村安全飲水工程、落實特殊困難人群救助政策、完善市區公用設施、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目標等28件改善民生的實事。
長久以來,地方政府一度走入一個誤區,陷入經濟發展和改善民生相互矛盾的悖論,認為發展經濟是“掙錢”,改善民生是“花錢”,將改善民生理解為經濟發展的結果,更有甚者將經濟發展直接等同於城市建設。
其實,經濟增長和改善民生不過是一枚硬幣的兩麵。正如寧夏回族自治區財政廳廳長王和山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接受本刊采訪時所說:“民生問題,就是發展問題。”
這,正是固原當地的決策思維。
錢從哪裏來
在固原,財政的自給度不到10%,改善民生的資金從何而來?一串串民生支出的數字背後,有多少財政人的“精打細算”?
固原市四縣一區基礎設施落後、生態環境脆弱,且貧困麵較大、基本公共服務能力薄弱,“陷入經濟發展水平較低與基礎設施建設滯後的惡性循環。”王和山曾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呼籲說,“改變固原市的貧困落後麵貌,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單靠地方自身財力隻能是杯水車薪,更重要的是依靠國家的優惠鼓勵政策和中央財政的轉移支付。”
對於一個主要依靠轉移支付的貧困地區,地方的可支配財力就是經濟發展的關鍵,一般性轉移支付甚至被視為最後一根“救命的稻草”,不少地方要求加大一般性轉移支付的呼聲也隨之愈演愈烈。
對此,記者發現,固原財政卻打出了不一樣的“算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