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經
作者:馮一凡
隨著老齡人口的不斷增加,老齡化社會已經提前到來,預計到2050年,中國的老齡人口將達到4億,占到總人口的1/4。“養老地產”成為了新一代的熱門詞彙。如何以老年產業為基礎,調整城市產業運營方式,轉變養老住宅的財政單一性投入,鼓勵市場資本介入,這無疑是政府、開發商和投資者三方共同關注的焦點。
一線城市率先試水
近年來,北京、上海、天津等一線城市已經率先試水,由政府引導,撬動市場資源,通過社會公共服務市場化運營解決公共性投資資金不足的問題,陸續建成了具有一定規模的養老社區,通過保有型養老機構的運營,一方麵持續產生稅收,另一方麵提供就業。
記者了解到,北京市民政局、北京市財政局等五部門在2008年底就已出台《關於加快養老服務機構發展的意見》,確定了“9064”發展規劃:到2020年,90%的老年人在社會化服務協助下通過家庭照顧養老,6%的老年人通過政府購買社區照顧服務養老,4%的老年人入住養老服務機構集中養老。北京市財政局社保處負責人對記者說:“落實這一工作主要從政府興辦養老服務機構和扶持社會力量興辦養老服務機構兩方麵著手。”北京市財政局從2011年開始建立了市級養老服務事業發展專項資金,資金來源包括一般預算資金、福利彩票公益金和殘疾人就業保障金,資金規模為5.2億元。
同時,為鼓勵市場資本進入,天津市政府開始從規劃、土地、資金等方麵著手,為市場提供支持。在中國大規模開展社會化養老服務體係建設的政策背景下,老年宜居社區已被正式寫入《關於進一步發展天津市居家養老服務的意見》。對於老年宜居社區的用地,天津將從規劃建設的公共租賃住房中,按照老年人口比例予以保障。這部分土地的出讓價格,將按照公租房政策享受減免優惠。據天津市財政局社保處相關人士透露,針對老年宜居社區投資周期長、資金壓力大等問題,天津市政府還將出台政策,通過政府融資平台,鼓勵金融創新,扶植養老產業。
前景未必樂觀
盡管目前市場化養老社區頻頻出現,其中也不乏成功案例,但這並不意味著養老產業的前景“風光明媚”。現有的財稅體製造就了地方政府依靠土地出讓金來維持財政支出,而較為公益性質的養老產業,從土地的出讓、投資到建設,整個過程中的短期收益率較低,直接導致政府對養老產業發展的關注度不夠、積極性不高,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養老產業的發展。
上海親和源股份有限公司研究中心王波認為,“養老地產”這一提法本身就從一個側麵顯示了地產開發商對養老市場的一種盲目樂觀性。對養老市場發展的影響因素其實是多元的,龐大的老年人口數據並不必然會產生龐大的消費需求,社會政策、經濟發展、文化觀念、消費習慣包括政治體製都會對養老市場的發展產生影響。“無論是資金支持,還是政策引導,養老住宅都需要政府與企業的共同努力,才能突破現在的瓶頸,探索和總結出適合中國家庭的新型老年住宅模式。”王波稱。
2011年6月13日,《國務院關於開展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正式下發,這標誌著中國“全民養老”製度框架的建立。而政府在承擔了基礎養老全麵覆蓋之後,或將進一步思考,發展多層次的社會化養老服務,引導社會資金投入社會養老服務領域。在這方麵,地方財政大有可為,如優先安排養老服務設施的建設用地,減免配套費用,實行明確的稅費減免政策,同時亦可加大融資幫扶力度,給予必要的貼息貸款和信用擔保等,以此形成低端有保障,中端有扶植,高端靠市場的多維養老機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