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經
作者:奚誌勇
作為一家民營企業,從2005年成立至今,親和源股份有限公司一直投身於養老事業,並且致力於打造一種全新的養老模式,以產業的思路去規劃與運營。如今,“親和源”模式已得到了市場的認可,吸納了超過一千名的老年會員。對“親和源”模式的解讀,已不單單是對一個項目的總結,在養老需求、產業發展受到社會、市場的高度關注的情況下,“親和源”模式其實更代表了對中國養老產業發展的探索與創新。
模式解讀
在親和源,老人以戶為單元入住生活社區,沿襲了一貫的家庭結構,保持原有的生活習慣,提供廚房、起居廳、臥室、衛生、陽台等居住空間和一把鑰匙,充分體現了“家”的概念,老人入住親和源就是搬了一個新家。同時在親和源,老人又置身於養老配套相對比較完善的“機構”之內,醫院、配餐中心、老年大學、健康會所等一應俱全。可以獲得老年各個年齡段所需要的,各類專業化的照料服務。
親和源的服務管理模式創造了一個資源整合的平台。親和源構建了非常完善的服務體係,包括生活照料、醫療健康、文化娛樂、心理谘詢、家政等方麵,通過建立與專業公司的戰略合作關係,搭建服務資源整合的平台。親和源的物業管理聘請了美國專業經營老人社區的愛瑪克管理公司提供管理與服務;康複健身與會所服務由香港的著名健身機構全麵管理等。在較短的時間內,迅速形成一流的服務支撐體係,通過專業化的分工,構建親和源的專業化服務體係,提升親和源的服務品質。
親和源的理想是打造中國中高端老年群體養老生活的俱樂部,構建養老服務網絡。會員製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方式與基礎,以會員製模式為載體,通過會員製的運營構建了俱樂部式的服務模式,不僅提升與保障親和源養老服務的品質,更重要的是通過會員俱樂部的建立實現親和源的理想。親和源俱樂部的運營模式是將俱樂部的個性化、高端性的服務模式與老年社區的連鎖開發與運營相結合,使俱樂部與服務網絡的功能融合為一體的模式。
親和源作為民營企業投資養老項目的範本,作為市場化手段推動社會化養老的項目,其成功具有非常重要的社會意義,代表了社會化養老發展的方向,代表了中國養老產業的創新與發展。然而,從規劃到目前的運營,親和源也麵臨著諸多的問題,這些問題不是親和源所特有的,而是中國養老產業發展的共性問題。
政策的障礙
自1999年我國政府提出社會福利社會化的基本思路之後,政府先後出台了諸多的政策。但是由於這些政策實施是以國務院頒布的《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財政部頒布的《民間非營利組織會計製度》以及民政部出台的《社會福利機構管理暫行辦法》為基本前提,所以民營養老機構的發展麵臨著根本性的困境。上述三項法規都明確規定, 民辦養老機構的所有權與經營權應當是分離的;舉辦者對民辦養老機構並沒有所有權,隻對其初始投入資本享有被嚴格限製的權利,即喪失了資本自由流轉的權利、使用權以及剩餘索取權,隻享有一定的監督權;一旦機構出現經營問題,投資者甚至還要承擔連帶民事責任。這使得投資者隻承擔義務而沒有任何權利,顯然這是非常不公平的,從根本上形成了社會化養老發展的製度困境。
因為觀念的落後,政府並沒有認識到養老產業化的意義。盡管政府也出台了許多支持養老事業發展的社會政策,但這些政策通常是對福利事業社會化的優惠支持,是零星的並帶有很多修補的性質,而非係統地對老年產業發展的支持。同時,即使有一些支持政策,但由於條塊分割的管理體製、各級部門觀念認識的差異,所以使很多政策行同虛設,很難落實。老齡產業涉及許多領域,沒有一個長遠的規劃目標,沒有相配套的政策,產業是很難發展起來的。社會養老事業涉及土地、民政、交通、勞動等多個方麵,目前各類法規、政策之間時有矛盾。一些政府職能部門對鼓勵社會力量參與社會公益事業的政策理解不一致,常在具體經辦中運作不規範、執行不到位,使許多政策無法得到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