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經
作者:馮一凡
2011年4月14日,科技部在其網站上正式公布了“三公”經費情況,自此拉開了中央部門“三公”經費公開的帷幕,截止到目前,90多個中央部門“三公”賬單被逐一放置在聚光燈下,輿論眾說紛紜。近日,《新理財》記者特別專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主要起草人周漢華。
打開了一扇窗
《新理財》:您對此輪中央部委公開“三公”經費的整體感覺是什麼?
周漢華:我認為無論從公眾關注度還是從政府的包容度來看,此輪中央部委“三公”經費公開都體現出了進步。
隨著媒體關注度的加深,對於問題的討論也越來越深入,社會公眾不斷提出意見和批評,有些觀點非常尖銳,公眾和媒體正逐步履行其對政府職能監督的權利。我認為,公眾在這次公開的問題上,表現得非常理智,並沒有之前一部分人所擔憂的偏激或極端的行為出現,輿論也是在心平氣和的氣氛下討論問題,為官民互動創造了一個良好的氛圍。這種氛圍,能夠給政府更多的自信和空間去推進信息公開工作。
另一方麵,政府在其中也體現出了較強的寬容度,政府在信息公開上的認識也在逐步進化,從一開始的律師向政府部門申請公開遭拒絕,到現在90多個部委先後公開了“三公”經費,並且能夠允許公眾積極地討論,沒有因為公眾指責公開數據不及時、不祥實、不真實而停止公開或封殺、屏蔽討論。盡管細節上有失分,但整體上政府在百姓中的公信力是加分的。
《新理財》:“三公”經費公開能否成為一個突破口,加快下一步整體預算公開的進程?
周漢華:《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從2008年5月1日開始實施,按照條例規定,無論是“三公”經費,征地拆遷,還是安置補償,公共工程,政府采購,都是主動公開的信息,而三年多來,實施情況並不理想。我認為,這次“三公”經費公開能夠形成一個突破口,對中央部委形成一個壓力。
在調研中,我發現地方政府認為盡管《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出台了很久,但總覺得這個公開也不合適,那個公開也不合適,顧慮重重。現在中央部委的“三公”經費都公開了,那麼還有什麼不能公開的?因此,以“三公”經費作為突破口,可以說是切中要害,為整個政府信息公開打開了一扇窗。
理性分析失分點
《新理財》:從目前的結果來看,公開還有哪些不足?
周漢華:剛才談到,政府沒有遮遮掩掩,這從戰略角度講是得分了,但具體從戰術上,仍有很多失分點。例如,從公開的時間上看,國務院明確要求在7月1日前公開,但至今仍有一些部門尚未公開;從公開的內容來看,多存在語言不詳的問題,缺少對“三公”經費每一筆支出的詳細解釋和說明;從政府管理能力來看,政府與民間的互動能力非常有限,還僅停留在單方的公開上,當公眾進一步追問之後,政府沒能及時有效地解答這些疑問。
《新理財》:以住建部為例,這次公布的公務接待費,僅有26萬元。那麼其他的一些部門動輒幾百萬甚至上千萬的費用,是不是就顯得過於離譜?您如何看部門間這種巨大的差異?
周漢華:這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因為我們目前的公共財政製度管理比較粗放,整體的財政製度管理滯後,特別是部門預算,導致隻能公開一個結果,背後並沒有細化到每一個科目和具體的活動。據我了解,日本政府信息公開也是以招待費作為突破口的,在通過了《信息自由法》後,日本政府的招待費用做到了公開到每一人、每一餐的程度,讓任何腐敗都無影遁形。隻有這樣細化公開,才能起到讓公眾監督的作用,否則很難判斷數字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