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修煉識破小人——揭穿披著羊皮的狼(2)(1 / 3)

觀察一個人的好惡,主要看他做人的習慣,看他實現追求事物的方法,看他是何居心。判別朋友的標準,是以義為首,還是以利為首,如果弄清楚這一點就不會產生錯誤了。三國時孫策奪取丹陽後,呂範要求暫領丹陽都督的職務。孫策說:“你現在已經擁有很多兵馬,怎麼再委屈你做這小官呢?”呂範說:“我舍去本土托身於將軍,就是為了同你一起共創大業,我倆像是同舟涉海,存亡相關,稍有不慎就要遭到失敗。這就是我的憂慮,不單單是您啊!現在丹陽這樣重要,關係全局,還計較官職大小嗎?”孫策非常感動,認定他就是可以共生死的朋友,就把丹陽交給了呂範。

春秋時,輔佐齊桓公稱霸中原的能臣管仲與鮑叔牙是朋友,他之所以能被齊桓公破格任用,完全是由於鮑叔牙的推薦,所以管仲常對人說:“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牙也。”可見,他對鮑叔牙是十分感謝的,當然,也更深深地理解他。但是在管仲臨死時,齊桓公問他:“你死之後,讓鮑叔牙來接替你的職務,你看怎麼樣?”管仲想了一會兒終於說:“鮑叔牙是我的恩人和好朋友,又是一位至誠君子,但是,我認為他不適合執掌國政。”齊桓公問他為什麼?管仲回答說:“鮑叔牙什麼都好,就是對善惡看得過於分明,別人有一點過錯他都不能容忍,為人處事,對別人的優點不忘於懷是可以的,但對別人的任何錯誤和缺點都不能容忍,誰又受得了呢?鮑叔牙看見別人有一點不是,便一輩子不能忘記,這是他的短處啊!”齊桓公同意管仲的活,最後選用了隰朋。

不料這話被齊桓公的幸臣易牙聽到了,由於管仲曾經勸告齊桓公不要親近易牙之類的人,所以他一直懷恨在心,現在有了這個機會,就偷偷地鼓動鮑叔牙說:“管仲之所以能當宰相,還不是全靠您的推薦。現在他病危,大王問他誰可為相,他卻說您不適宜,另外推薦了隰朋。您對他赤膽忠心,他卻不拿你當朋友。”鮑叔牙對易牙說:“管仲這麼做,才真正是我的朋友,他很有察人之能,要是我做宰相的話,像你這樣的人,我肯定是第一個拿你開刀的。”易牙羞愧而退。所以,看人與什麼樣的人做朋友,就可以透過表象看到他的本質。“愛打小報告的人”看準了上司需要有人在公司內充當他的耳目,把辦公室裏的小道消息或情報傳達給他,讓他更了解公司內部人事的實際情況。於是,他便選擇了這條途徑,來取得上司的信任。

這類人最大的特點是喜歡四處刺探同事之間的秘密,連一句閑言碎語也不放過。因為,這便是他向上司彙報的材料。

這類人如此做的最大目的,就是要在上司心目中建立起忠心耿耿的形象。為了向上司表示自己無時無刻不耳聽八方、盡忠職守,他們有時不惜興風作浪,故意製造新聞,無中生有,向上司交差。

李林甫是唐玄宗時的宰相,此人不學無術,素質十分低劣,然而,李林甫卻能官運亨通,青雲直上,久居要職。這除了“關係網”的原因外,還主要靠他的政治權術和善於玩弄陰謀詭計的手段。李林甫本人沒有什麼學識,所以他最忌恨和害怕的就是文學之士,他最慣用的伎倆是陽奉陰違,壓抑他人,抬高自己,嘴特別甜而心特別狠毒,當時的人都說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劍,“口蜜腹劍”的成語即出於此。

李林甫本人沒有什麼才學,識字也不多,經常讀錯字寫白字,僅能提筆抄錄別人寫成的奏稿,有時難免鬧出些笑話。據說有一次,他在禮部主持考試,有位考生在答卷中用了“杖杜”(孤立高大,喻成績突出)一詞,這本是《詩經》中的一個篇名,李林甫不識“杖”(di音第)字,就問手下人“杖杜”是什麼意思,被問者俯伏在地不敢回答。李林甫表弟薑度生了個男孩兒,他親筆寫了個祝賀辭,其中有“聞有弄麝之慶”的話。“弄麝”一詞實際應該是“弄璋”,指生男孩之後,讓他玩弄璋這種美玉,以期有好的品德。“弄麝”豈不要效仿麋鹿嗎?結果又鬧了個大笑話。為此,他特別忌恨那些文人才士,就引薦一些與自己不相上下或不如自己的人進入朝廷來擴充勢力。

有一位戶部侍郎叫蕭靈,是李林甫一手舉薦的,此人不學無術,曾經在中書侍郎嚴挺之麵前把“伏臘”讀成了“伏獵”。嚴挺之把此事告訴給宰相張九齡,並說:“朝廷的官員之中怎麼能容許有‘伏獵侍郎’呢?這不是要貽笑天下嗎?”其實,“弄麝宰相”提拔個“伏獵侍郎”正是合情合理的。為了鞏固相位,李林甫采用各種手段把有才能的人都排擠到朝廷之外,由於手段高明,既達到目的又不露痕跡,不僅皇帝毫無察覺,就連被整的人也不知內裏情由,有的人還在感念他的恩惠,這正是他的奸狡高於別人的地方。

李適之性情耿直,李林甫與之爭權,彼此之間不太和諧。李林甫一向為人陰險又好阿諛。

有一天,李林甫對李適之說:“華山見金礦,如果開采,可以使國家富裕,皇上還不知道這件事。”

李適之性情疏緩寬厚,很相信李林甫的這番話。有一天就和玄宗皇帝從容地談起這件事,玄宗非常高興。

玄宗當天問起李林甫,李林甫回答說:“臣早知道華山產金,但心想華山是陛下王命的根基,王氣所在的地方,不能開采,所以不讓王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