鹹豐死後,同治即位。即位的同治隻有五歲。慈禧太後借機發動了一次政變,殺掉了鹹豐臨死時指定的三個“顧命大臣”,罷免了其他“顧命大臣”的職務,掌握了宮廷權力。從此,慈禧開始了長達幾十年的統治生涯。李蓮英由於及時告密以及在政變中表現突出,被慈禧太後視為心腹,並逐漸取得了政治上的信任。
一次,一位大臣買了一件西洋鍾想獻給慈禧,又怕慈禧不中意,就請來李蓮英,讓他先看看這鍾到底如何。原來,這是一件做工精巧、價值昂貴的自鳴鍾,每當報時之時,鍾內神龕會自動開啟,走出一個小人,小人展開條幅,條幅上寫有“萬壽無疆”四字。這鍾的設計可謂極盡巧妙。李蓮英思索了一會兒,還覺不妥。他說:“萬一這機器出了毛病,小人手裏的條幅隻展開了三個字,成了‘萬壽無’字樣,你的身家性命還保得住嗎?”那大臣一聽,即刻嚇出了一身冷汗,連忙去退了自鳴鍾。後來,李蓮英又把自鳴鍾買來,把小人手中條幅上的字換成“壽壽壽壽”四字,這樣即使發生任何故障,也不會出現“萬壽無”的咒罵之語了。李蓮英的處處小心,時時在意,通過這件事可見一斑。
李蓮英對慈禧的逢迎可謂是挖空了心思,中國曆史上,似乎還沒有哪個太監能夠像李蓮英這樣懂得逢迎之術的。他當了梳頭太監之後,不久就把慈禧的好惡摸得一清二楚,往往不待慈禧開口,他就能事先替她安排好,這令慈禧十分滿意。在李蓮英休假期間,其他太監服侍慈禧,簡直是動輒得咎,受夠了責罰,以致許多太監跪請李蓮英不要休假。而那些對李蓮英有怨恨的太監,見除了李蓮英實在無人能使慈禧滿意,也就不再想著扳倒他了……
李蓮英可謂是曆史上一個“成功”的太監,他既有權有錢,罪惡昭彰,又能得以善終,這在中國曆代太監中實屬少見。其實,他的秘訣就在謹慎和逢迎兩點上。逢迎使他發跡,謹慎使他長保富貴。李蓮英實在是一個在宮廷內部能夠遊刃有餘的人。
俗話說:“千穿萬穿馬屁不穿。”人人都喜歡被逢迎,所以,善於逢迎之人往往易於發跡,但善於逢迎之人一旦發跡便容易得意忘形,不能保持長久。像李蓮英這樣以謹慎貫穿始終,在封建統治者的眼裏,就顯得彌足珍貴了。
李蓮英善於逢迎,善於利用人性的弱點,可見隻有能夠不受逢迎之人,才能真正保持清醒的頭腦,立於不敗之地。
小人善弄權術
清朝乾隆皇帝在中國曆史上是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他開創了大清帝國的全盛之世,其文治武功彪炳千古。但在乾隆統治的後期,清王朝開始走下坡路,由全盛局麵逐步進入了衰落時期。而在這個由盛轉衰的過程中,被人稱為“乾隆朝第一權臣”——和珅的專權亂政、禍國殃民則起了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
和珅,字致齋,鈕祜祿氏,滿洲正紅旗人。其父常保本是不知名的副都統,和珅少年時生活貧窮而無所依靠。至乾隆中葉,還不過是八旗官學生,隻中過秀才。以這樣的條件,和珅要想出人頭地幾乎是不可能的。但和珅的高祖尼雅哈那有軍功,故他在父親死後承襲了三等輕車都尉之爵。這一世爵給和珅在政治上帶來了轉機,為他提供了一條接近乾隆爺的便捷之徑。因為他的高祖是開國功臣,其後人就有可能隨侍帝君,因此和珅襲三等輕車都尉不久,便於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授三等侍衛,旋補粘竿處(正式名稱是“上虞備用處”)侍衛,其職責是協助侍衛處侍從皇帝。
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是和珅一生的重要轉折點。在這一年裏,和珅巧逢機緣,得見天顏,奏對稱旨,甚中上意,從此便攀龍附鳳,飛黃騰達。這種突然的時來運轉,連和珅自己也未曾料到。
一日,乾隆帝大駕將出,倉猝間求黃龍傘蓋不得,乾隆帝發脾氣,問道:“是誰之過也?”皇帝發怒非同小可,一時間,各官員瞠目相向,不知所措,而和珅卻應聲答道:“典守者不得辭其責!”他聲音洪亮、口齒清晰、語言幹脆。
乾隆皇帝不禁一怔。循聲望去,隻見說話人儀態俊雅,氣質不凡,乾隆帝不禁更為驚異,歎道:“若輩中安得此人?”問其出身,知是官學生,雖然學曆不高,但畢竟讀書人出身,這在侍衛中也屬鳳毛麟角了。乾隆皇帝一向重視文化,尤重四書五經,對一些讀過四書五經的滿族生員,當然更是另眼相看。所以,一路上便向和珅問起四書五經的內容來。這和珅原本不學無術,可對四書五經倒稍能記憶,所答讓乾隆十分滿意。至此,和珅進一步博得了乾隆帝的好感,遂派其總管儀仗,升為侍衛。從此官運亨通,扶搖直上。
一次偶然的機遇就這樣為和珅鋪平了升遷之路。耐人尋味的是,和珅登上政治舞台之前的第一聲叫喊便是整人之語。倉猝間一時未能找到黃龍傘蓋,這本為小事,然而和珅卻小題大做,以義正詞嚴的架勢指責起典守者來。“典守者不得辭其責”,一語雙關,它不僅是對“典守者”的指控,也有自薦其能的含義。和珅在乾隆麵前的第一次亮相,便已表現出不善品性,露出踩著他人肩膀往上爬的端倪。可惜,此時的乾隆帝對此已不可能有所覺察了。結果,和珅真的獲得了皇帝的眷顧,並取代了原來的儀仗“典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