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鴻門問劍 第二十四節(1 / 2)

劉邦在眾將官麵前一提出要請辭關中王的事情,立即遭到了大多數人包括蕭何的強烈反對。“憑什麼呀?我們辛辛苦苦打下了關中,為什麼讓項羽坐享其成?”“他項羽算個什麼東西啊,誰率先進入鹹陽就封誰為關中王,那是懷王當著眾諸侯說的,他項羽難道要篡權不成?”“現在明擺著,他自封西楚霸王,就連那個懷王也不放在眼裏了。”“簡直是豈有此理……”大家嚷嚷著,樊噲和周勃甚至說張良是奸細,是項羽有意派來的說客,樊噲拿起劍就要去殺張良,被蕭何勸阻了。劉邦讓蕭何寫了請辭關中王的書信,不顧眾人的反對,邀請了張良,次日,帶上樊噲和一隊親兵來到鴻門赴宴。還在營門外,劉邦下了馬,徒步進門,以示誠意。可是一些楚軍見了劉邦,指指點點,傲氣十足,根本沒有把他放在眼裏。劉邦憋住氣,低著頭進了大帳。見了項羽,劉邦急忙賠禮道歉,一副謙卑真誠的態度,項羽哈哈大笑,拉著劉邦的手進入宴會廳,宴會廳其實就是項羽的行軍大帳。劉邦著實被項羽的大手抓痛了,但他又不敢鬆手。一進大帳,隻見兩旁武士手持戈戟整齊排列,表情嚴肅,一臉殺氣。主賓客落座後,宴會開始。劉邦深知這次名義上的宴會,實際上不亞於下油鍋,上刀山。但既然來了,就既來之則安之。他看到項羽高坐帳中,仰著高傲的頭顱。項伯、範增分左右站立,但表情分別不同,一個暗自著急,想殺劉邦;一個暗自擔心,想救劉邦。劉邦幾次想掏出請辭書呈給項羽,但都被張良搖頭製止住。劉邦下拜道:“項王自會稽舉兵起義,殺郡守,戰巨鹿,降章邯,滅暴秦,率軍入關,諸侯臣服。項王神勇,武功蓋世,威震海內,百姓擁護。我雖然早先入關,但深知才能疏淺,恐難服眾,隻好封府庫,撫百姓,還軍灞上,靜候項王入關主持大局。今日有幸再見項王,表明心跡,實屬真意,還請項王明察!”“哈哈……”項羽聞聽此言,哈哈大笑,心情格外爽朗,但他的眼睛一刻也沒有離開劉邦身上的那把劍。他起身下座,來到劉邦身邊,笑著說:“沛公威名,也是天下皆知啊。當初懷王下令,我北上戰巨鹿,沛公西征鹹陽,一路之所以順利入關,全靠……”沒等他把話說完,項伯急忙上前拜道:“項王,酒宴已經擺好,沛公善飲,我們不妨先入席,再相談為好。”“好好……”項羽隻好重新入座。這時,帳外內軍樂齊名,歌姬翩翩起舞。喝酒可是劉邦的優勢,他自己豪飲不說,還連連勸酒,項羽三杯沒事,五杯還能撐住,到了十杯上就有些暈眩了,他盯著劉邦說:“沛公,據聞,現在各路諸侯都紛紛前往灞上,無非是想親眼目睹一物,沛公得到的寶劍如此神奇,今日可否讓本王見識見識?”項羽的話像一把刀子割痛了劉邦的心,汗水直透衣背,他明白項羽這是仗勢欺人想得到自己的寶劍。給吧,這把寶劍對他太重要了,貴如生命,怎麼舍得呢?如果是其他什麼寶物、寶馬、哪怕是愛姬他都毫不吝嗇的奉上。不給吧,項羽此時的權利、實力正值頂峰,無人能敵,他想要的東西,誰敢不給啊?將軍愛寶劍,這是天性。可是,他實在強人所難,奪人之愛。劉邦強忍著內心的憤怒和惶恐,隻好隨機應變道:“項王,在呂府中,項王曾經見過,不過是一把‘燒火棍’而已,恐怕有損項王慧眼,不值得一睹,哈哈。”“哈哈,我可曾聽說沛公的寶劍‘能知人生禍福,能斷是非曲直,能保黎民萬福,隻要寶劍出鞘,那…….’哈哈,沛公請出……”還沒等項羽說完,項莊持劍衝到劉邦的麵前,大叫道:“早就聽說沛公有一把絕世寶劍,今日可出劍與本將軍比武一試鋒利否?”說著劍尖就指向了劉邦。危急關頭,項伯拔劍擋住了項莊,說:“項將軍醉了,今天場合怎麼比武?我看,不如我們趁著酒興,為今日盛宴聊助雅興並舞如何?”說著就自舞起劍來。項莊口頭答應,但手裏的劍鋒不斷地逼近劉邦。這個突如其來的場景,著實令項羽沒有想到,不僅打亂了他的如意算盤,也讓項羽幹著急沒辦法,一時沒有任何理由阻止他們舞劍。這場“比劍”的導火索是範增,他在沒有征得項羽的同意下,擅自安排項莊在宴會中刺殺劉邦。這讓張良倍感焦急,他迅疾出大帳拉著立在門口的樊噲說:“裏麵情況有變,項莊突然拔劍,意在沛公,快進帳。”“快帶我進去救沛公。”樊噲頓時眼睛都冒火了,張良點頭同意。樊噲立即帶劍擁盾,直闖大帳,不顧帳內戒備森嚴、戈戟如林的危險,義無返顧衝了進來,一些武士前來堵截,被他用盾撞倒在地上。他來到大帳中央大喊一聲,如雷霆萬鈞一般,幾乎把桌子上的酒杯都給震翻了,“都給我住手,今日盛宴何必舞劍弄戈,末將不才,也願意為大家助興。”說著把劍高高舉起,擺出一副搏鬥姿勢。說罷怒發衝冠,兩眼噴火,眼珠幾乎要瞪了出來,緊盯著項羽。項羽不禁被他威猛粗豪、大義凜然的氣勢震懾住了,急忙問:“此壯士為何人?”張良快步上前道:“此人乃沛公參乘樊噲。”“好一位勇猛壯士!”項羽一拍桌幾道:“賜酒賞肉。”一個侍者拿出一壇子酒和一條生豬腿,樊噲接過酒一飲而盡,又把豬腿用劍劈開,大口吞噬。“好酒量,真壯士也,再來一壇可否?”項羽不禁讚歎道。樊噲立即答說:“末將死都不怕,還怕酒嗎?拿酒來!”一個侍者,又抱了一壇子酒過來,他依然一飲而盡,滴酒未剩。“你真的不怕死嗎?”項羽緊接著問。“項王,請末將把話說完,如果說的不對,請項王砍我的頭顱,我死而無憾”此時,樊噲什麼都不顧了,借著酒勁慷慨陳詞:“先秦暴虐,天下百姓被秦害苦了,各地豪傑紛紛揭竿起義,我家沛公奉懷王之命率先破秦攻入鹹陽,但沛公絲毫不敢接近宮廷,封府庫、按百姓,還軍灞上,以待大王……誰知,大王聽信小人讒言,強加沛公與各諸侯王之罪,欲誅有功之人。其實,各個諸侯王與沛公也不過喝酒應酬而已,從沒有做過對不起大王的任何事情。要是大王不信的話,可以問問各諸侯王嘛。要是大王欲加之罪於沛公,各路諸侯還能信服嗎?天下的百姓還能擁戴您嗎?大王…….”就在樊噲滔滔不絕說著的時候,張良給劉邦使了一個眼色,劉邦會意,急忙起身說是入廁,並故意對樊噲大聲道:“這是什麼地方?有你說話的份嗎?還不快滾!”樊噲也不管劉邦說什麼,他想一口氣把心裏話統統吐出來:“我知道,這不是大王的本意,大王與沛公為結拜兄弟,而且賞罰分明,誠信有加,愛民如子,這樣英明的大王怎麼能背信棄義,不顧兄弟情義呢……”項羽愈加喜歡樊噲了,剛要再賞酒肉,項伯從大帳外持著書信呈給項王,“羽兒,這時沛公呈給你的書信,請過目。”“劉邦呢?”項羽邊接過書信邊問,項伯忙說:“沛公今日喝多了,被他的親兵抬回了。”“他…….”項羽剛要發火,隻見書信上麵清清楚楚寫著劉邦請辭關中王的內容,他一驚,接著一愣,抬頭問項伯:“劉邦真的不想當關中王了?”項伯指著書信說:“這上麵寫的清清楚楚嘛。”項羽頓時大喜,道:“好啊,劉邦果然識時務,本王暫且饒了他……”的確,劉邦的請辭書,既滿足了項羽沽名釣譽、虛榮要麵子之心,又合乎他好大喜功的心理,更掩飾了他欲奪人之愛的小人伎倆,最終讓劉邦化險為夷。範增得知劉邦逃走後,跺著腳大罵項羽:“豎子不足與謀。可歎,可笑,將來天下非沛公莫屬了,我等將來必然被沛公所擒矣……”對項羽來說,劉邦不要關中王,可比寶劍實惠的多。他立即將關中一分為三,封秦國降將章邯為雍王、司馬欣為塞王、董翳為翟王,這樣一來,就徹底絕了劉邦的希望。當然,他為了顯示自己的公信度,也不能不封劉邦為王。不過,這次,他聽從了範增的意見,封了劉邦一個漢王,屬地漢中。漢中地處西部偏僻,交通堵塞,人煙稀少,沒有人願意到那個地方去。雖然被封為王的劉邦,大為惱火,“這不是公報私仇,有違懷王之約嗎?我即便是請辭關中王,但給一個楚王或趙王也可啊,簡直欺人太甚!”盧綰、劉汶、樊噲、周勃等人更是氣憤不已,紛紛要去找項羽講理。蕭何勸他們別再添亂了。夏侯嬰、灌嬰等則說是上了張良的當,要去殺了他。劉邦聞之,大罵他們瞎胡鬧。這還不算,劉邦聞知張良要隨韓王回韓國了,便帶著劉汶急匆匆拜見了張良,神情無不流露出對張良的留戀和信任。“先生救邦一命,大恩未報,隻等來日了。”劉邦給張良深深鞠躬施禮。張良急忙將劉邦扶了起來說:“漢王言重了,快快請起。”劉邦起身後,張良深有感觸地說:“說實話,當年,在下與漢王為了共同的目標刺殺秦始皇,可謂一見如故啊。近日再次重逢,可謂天意,在下從心底欽佩漢王。”“先生既然有此意,何不到漢王帳下一起共事?”劉汶在一邊說。“是啊,先生,寡人身邊正缺像先生這樣治國安邦的棟梁之才啊。”劉邦真情實意地說。張良歎了一口氣,說:“新枝雖好,舊巣難舍啊。”劉汶插話說:“韓王是一個沒有大誌的人,有道是良禽擇木而棲,還請先生三思。”“吾意已決,請漢王諒解。”張良給劉邦施禮道。劉邦見張良不肯跟隨,不覺傷心起來,禁不住淚眼朦朧,拉著張良的手,哽咽著說不出話來,這讓張良大為感動和不安,便道:“請漢王大可放寬心,在下有一錦囊妙計,可保漢王大業成矣。”“這好啊,謝謝先生,劉汶,快來,謝謝先生……”劉邦真是感到意外和驚喜,與劉汶一起給張良施禮。張良急忙攔住了,掏出一個錦囊對劉邦說:“漢王,請回到灞上再打開。”“謝謝先生,謝謝。”劉邦急切而又激動地對劉汶說:“劉汶,快給先生十萬金,以表謝意。大業成功後,將重謝。”劉汶聽罷,快速拿金,被張良製止道:“漢王,區區小計何足掛齒。在下不是貪財之人,之所以獻計漢王,純屬欽慕漢王而已,上次漢王給予的十萬金,在下全部給了項伯打點各個關節,請漢王體察。”劉邦一聽更是感動,拉著張良的手,久久不願鬆手。劉汶見漢王如此傷神難離,便再三邀請張良前往漢中,張良雖有所動,但還是道:“一切看天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