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七月二日(1 / 2)

《曉鬆說——曆史上的今天》來到了7月2日。1961年的這一天,美國曆史上最偉大的作家海明威去世;1777年的這一天,美國佛蒙特州首先廢除奴隸製。

海明威去世

海明威對我們,應該說對一代文藝青年來說,影響是非常大的。如果從小不讀海明威的書,那完全不能稱為文藝青年,我覺得讀他的書能夠培養起一個男人的那種硬漢精神,或者說是一種榮譽感。海明威的書主要是描寫男人那種永遠向上、不甘失敗的精神。他在《老人與海》裏麵有一句名言是“A man can be destroyed but not defeated。”,就是說一個男人可以被摧毀,但是絕不能被打敗。

海明威應該算是美國曆史上最受人民喜愛的作家,大家知道他得過普利策獎和諾貝爾文學獎,作為戰地記者他也得過獎。我覺得這是由於他的文學作品本身非常優秀,除此以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國是一個非常尚武的國家、一個重武輕文的國家。美國四十多位總統裏,有三十幾個都是當過兵的,但是沒有出現過什麼大作家、大文豪。美國人民通常是比較熱愛英雄的,而海明威是兩者兼備,在他一生得到的所有榮譽裏,有一半是軍功章,從他能夠奔跑之後的幾乎所有戰爭他都參加過。在戰爭中他就是一個典型的美國牛仔,哪裏有槍聲,哪裏有爆炸聲,哪裏有馬蹄聲,他就會奔向哪裏。一戰的時候,海明威為了去歐洲參戰,連讀大學的機會都放棄了,他本來可以去上伊利諾伊州的州立大學,這是美國最好的幾所公立大學之一。結果他因為年齡問題當了半年記者,然後就去了歐洲,其實當時的一戰跟美國並沒有太大的關係,主要是歐洲在打,但是美國去了很多誌願兵,包括杜魯門總統當年也在密蘇裏州招募了一個連的農民到歐洲前線去了。海明威到了前線以後,哪裏的戰況激烈就往哪兒跑,嫌自己跑得不夠快還要租一輛車往前線趕,因為他想親眼看見那些戰爭的場麵。

這麼一個喜歡戰爭的人,戰爭當然也不會輕易地饒了他。在一戰中,他因為視力不太好,沒能上前線,於是當了一名救護兵。在意大利前線他為了救護一個意大利傷兵,自己被炮彈擊中,身上留下了兩百多塊彈片,直到去世身上還有一些。一戰結束之後,海明威又到了巴黎。我小的時候看過一本書,叫《流放者歸來》。雖然到現在已經很久了,但是前幾年當我觀看伍迪·艾倫的新電影《午夜巴黎》的時候,當年看這本書時的所有年少情懷又被重新勾了起來。

《午夜巴黎》講的就是一個文藝青年結婚之後去了巴黎,然後他每到夜裏就會穿越回一戰後那個最美好的巴黎。因為一戰之後,全世界的藝術家、大作家都雲集在巴黎的蒙馬特山。這座山上有很多酒吧,西山頂上還有一座大教堂,叫聖心教堂。海明威就常常在那裏的酒吧喝酒。他愛喝酒到了什麼程度呢?在美國頒布禁酒令的時期,海明威在美國不能喝酒,就跑到巴黎去,每天大喝。他在巴黎創作了很多經典的作品,當時在巴黎有一大批以他為核心的美國作家,後來回到美國,他們就稱自己為“流放歸來的人們”。文學史上則把這些人叫作“The Lost Generation”——迷失的一代,而二戰的時候他們的下一代就叫作“The Beat Generation”,就是大家說的垮掉的一代。

在西班牙內戰的時候,海明威還到過西班牙,他名義上是一家報社駐西班牙的記者,但實際上也參加了各種****的組織,所以他是非常支持****的。其實藝術家、作家有很多都是支持****的,因為他們都比較恨資產階級,恨那些貴族腐朽保守的傳統,一直到今天也是。現在世界上幾位著名的大文學家,尤其是一些聲威赫赫的大教授,大部分都是支持馬克思主義的,所以知識分子通常都懷有****的思想。

海明威在二戰期間去過很多戰場,他甚至坐著轟炸機去轟炸德國,當時飛機還失事墜毀了,他死裏逃生。所以他是美國硬漢的典型代表。海明威一生去過很多國家,在很多地方都有故居,唯獨在中國沒有。他最重要的故居是在基韋斯特,位於美國大陸的最南端,是佛羅裏達南部的一片群島。大家知道基韋斯特是一個很重要的旅遊景點,那裏有海明威的故居,他經常去那裏的酒吧。

他在古巴也有一座故居。雖然他在中國沒有自己的故居,但在成都居住過,並在那兒寫完了他的著作《喪鍾為誰而鳴》。大家如果想去成都看海明威住的地方,就去省委大院,那裏有一棟老樓,就是當年二戰時美國空軍在成都的軍官俱樂部,海明威當年就住在那裏。海明威在中國的時候還見過******,甚至跟克格勃有過接觸。大家知道,冷戰時期,克格勃是蘇聯最重要的情報機構,和美國的CIA(美國中央情報局)、FBI(美國聯邦調查局)針鋒相對。當然並沒有證據表明,他向蘇聯提供過任何政治情報,他隻是一個作家而已。但是二戰後,美國所有****的作家、藝術家都被聯邦調查局監視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