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七月四日(3 / 3)

其他靠軍事手段維持的大帝國,包括羅馬、蒙古、奧斯曼土耳其、西班牙等等,最後都崩潰了,因為他們都沒有建立這樣一套非常優秀的充滿智慧的政治製度。

這裏還要特別跟大家分享幾件有意思的小事情,一個就是大家知道的猶太人,他們在世界各地堅守了兩千年,一直都沒有被同化。當然這也是因為世界各國都沒有給猶太人一個socialladder,也就是向上通道,所以他們融不進去。

猶太人在歐洲兩千年始終沒有被賦予分配土地的權利,大家知道猶太人很會經商,也很有文藝才能,其實這都是因為這些人不能幹別的,因為沒有土地,他不能種地,隻能去經商、搞文藝。唯獨到了中國之後,由於科舉製度對他們一視同仁,猶太人便逐漸融入了這個社會。宋代有一支兩萬多人的猶太人隊伍從中東一帶輾轉來到開封。起初幾百年他們一直保持著自己特有的宗教信仰與風俗習慣,名其宗教為“一賜樂業”(“以色列”的諧音)。由於中國人對他們從不歧視,隻要他們學好儒學經典,通過科舉考試,就可以名正言順地做官當老爺,上升到統治階層,所以鴉片戰爭後,來華歐美人士前去調查時,發現他們中的不少人已經融入當地社會了。到20世紀時,他們的後代雖然還能從長輩口中知道自己是猶太人,但是風俗習慣與周圍人群已經沒有什麼不同了。猶太人從不被同化的曆史第一次在中華大地上被改寫了。所以從這裏也可以看出來,這科舉製度對於一個強大的國家的凝聚力是多麼重要。

另外再跟大家說說唐代的三大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這三大詩人都跟科舉有很有意思的關係。李白因為他爸爸是商人,所以不能參加科舉考試。

在古代,中國曆朝曆代都推行“重農抑商”的政策,所以參加科舉考試的成員主要是號稱“耕讀起家”的鄉紳,而住在城鎮的商人與工匠是不能前去應試的。由於那些當官的鄉紳在退休回家後往往會捐資助學辦私塾,讓本家族的子弟也走讀書做官的路,所以古代鄉間的教育水平並不比城鎮差,甚至還會超過城市,一直到現代才變成城市裏的教育水平超過鄉村。中國的科舉考試基本都是鄉村的孩子們來參加,而城市裏商人的孩子是不允許考的,因為商人唯利是圖,朝廷就覺得你來當官不好。李白特別倒黴,就因為這個沒能參加科舉考試。

另外一位大詩人杜甫倒是去參加了科舉考試,但杜甫當時趕上的主考官正好是李林甫。李林甫是唐明皇時代的宰相,是有史以來心眼兒最小的一個官。

那個時候他當主考,居然創下了一個都沒錄取的科舉曆史紀錄,杜甫和高適兩位大詩人就是因為他當主考才誰都沒有考上的,但是也挺好,雖然兩個人沒有當成官,卻成了兩個大詩人。

第三位大詩人是白居易,白居易也參加了科舉考試,但他非常像現在的高考移民。當時的科舉製度也是朝廷經過諸多考量後才決定實行的,不會讓它變成隻憑文章好壞的一刀切製度。朝廷也希望代表不同地域的人能夠從考試中被選拔出來,不能隻錄取文化水平最高的某一個地方的人,否則幾乎所有的狀元進士都會是江浙一帶的人,因為那邊的教育水平最高。因為大家在一個統治階層,不能全是某一個地方的人。所以當時的科舉考試分過南北榜,各地錄取率不同。白居易本來籍貫在山西,最後利用家裏的關係,就跟今天的高考移民一樣,把戶口調到了宣城,因為這邊名額多,這叫“冒籍”。後來白居易通過這種方式通過了鄉貢考試,被推舉去長安考進士,他一舉考中,從而開始了仕途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