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七月四日(2 / 3)

當然到了那個時候,科舉已經沒有多大意義,因為西方的教育體製已經在中國開始建立,世界潮流也浩浩蕩蕩向前,已經不是當年了。但我想說的是,這延續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舉,應該說是中國曆史上特有的人類的政治智慧,在全球其他文明體係裏都沒有產生這樣的一套人才選拔製度。馬克思在不太了解中國的情況下說過這樣的話:奴隸社會後麵就是封建社會,封建社會後麵就是資本主義社會。其實在中國應該說,封建社會在秦代或者漢初之後就已經不存在了。因為封建社會講的是按等級分封的貴族世襲統治,中國隻有在周朝時才是典型的封建社會。那時由最高統治者天子將疆土分封給許多貴族,從而建立起眾多諸侯小國,以世襲的方式進行統治,這才叫封建社會。封建社會在歐洲一直延續到近代,這是因為歐洲沒有實行科舉製度,所以並沒有形成普通人的向上通道。今天大家特別熱衷於討論社會向上的通道有哪些,比如高考是不是普通人向上的通道,公務員考試是不是普通人向上的通道,等等。

一個國家的人民,怎麼才能有凝聚力?一個國家,一個幅員遼闊的大國,如何讓大家形成共同的信仰,不分裂?這些都是大家關注的問題。

形成凝聚力需要具備兩個因素,一個就是大家有共同的信仰,這個共同的信仰其實就是你要考什麼、大家學什麼。你考四書五經,大家就學四書五經,當然那裏麵都是忠孝禮義廉這一套,大家十年寒窗苦,專讀聖賢書。即使在交通、通信很不發達的情況下,中國也沒有像西方那樣分成那麼多小國,因為不管你在遙遠的廣東南海當官,還是在天子腳下的京城,你都是學這套東西長大的,所以你心中信仰的不外乎儒家的那一套道理——忠君、愛國、做一個正人君子(即正直的知識分子)等等。所以說通過科舉考試強行給大家洗了腦,這是能夠形成共同信仰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再有一個就是向上通道,在西方叫作socialladder(社會階梯),就是你怎麼愛這個國家,你為什麼愛這個國家。西方為什麼分裂成那麼多小國,因為大家並不愛這個國家,大國也好,小國也罷,國家跟我有什麼關係?西方都是貴族之間通婚,然後生兒育女,生的孩子不夠,再遠遠地通婚。統治者都是公爵,最小也得是伯爵、侯爵,這些人到處統治,跟我們老百姓有什麼關係?所以在西方的曆史上,唯一的向上通道就是通過軍功、通過戰爭。羅馬帝國最終崩潰就是因為統治者最後也沒想出來,這麼大一個帝國的人民,怎麼才能通過socialladder進入上層,無法產生凝聚力。從愷撒大帝開始,羅馬帝國就隻剩下一條普通人的向上通道,那就是戰爭。最後隻能走上窮兵黷武、民窮財盡這條絕路,這個帝國就崩潰了。所以龐大的軍事帝國是不能長久的,因為它的向上通道是戰爭,是武力,人民沒有向上通道,形不成一個大帝國的強大的凝聚力,於是就分裂成很多小國。而中國因為有這個科舉製度,你在廣東也好,你在甘肅也好,你在東北也好,不管你在哪裏,這套體製給你提供了向上通道,你就會覺得這個國家是屬於我們的,就會有歸屬感,就會去努力。所以中國從隋朝開始建立了科舉製度之後,幾乎再也沒出現過全部由貴族統治的朝代,元和清出現過貴族當宰相,而在其他所有朝代,絕大多數的宰相都是平民出身,更不要說其他的部長——尚書以及各省的巡撫了,大多數官員都是平民出身,都是通過考試上來的。這樣就形成了一個階層,就是官僚階層,或者叫士大夫(即知識分子)階層。這個階層一直統治著這個龐大的國家,中間不管這個國家怎麼分裂,最後都能凝聚成一個大國。

我覺得科舉製度是人類曆史上最有智慧的製度之一,它建立了一套官吏分開的製度,人們必須通過考試中了進士才能做官(當然也有舉人做官的,海瑞就是舉人)。如果你沒有通過考試,你就隻能是個吏,一般而言吏是永遠做不了官的。比如中國曆史上宋江就是個吏,不可能說明天縣太爺死了或者調走了,宋江就升上去,從一個刀筆小吏變成縣太爺,那不行。縣官以上的所有官都必須通過考試上來,否則隻能是吏,而且吏永遠都是吏,這裏麵有一套嚴格的製度。我覺得官吏分開是非常好的一種製度,如果官可以由吏一直升上來,那基本上做官的都會是本地人,由本地人管理自己,這樣就很容易造成分裂。而科舉製度中官全部都要通過考試,考上之後再分配到各地去,他們不是本地人,這樣就都是外地人來當地做官了。但不是本地人就存在一個問題,就是他不了解這個地方,那他怎麼管理這個地方呢?於是就由本地人來做吏,外地人來做官,這樣整套製度的設計其實是非常先進的。今天西方的民主製度,就非常像中國科舉製度中的這套官吏分開的製度。西方現在是民選官,然後官任命吏,吏可以當很久,但官有任期,官和吏永遠是分開的,不能說這官沒了,吏升上來當這個州的州長或者當市長,那不行,還得大家重新選舉,就像我們要重新考試一樣。所以科舉製度是非常先進的一套製度,這個應該說是中國曆史上以政治智慧,而不是以軍事能力,維持一個大帝國的重要手段,先前一直維持著應該算是世界上曆史最悠久的大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