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貝多芬,貝多芬晚年聾了,根本聽不見聲音,可他也能寫出美妙的音樂。
音樂、繪畫這些藝術,尤其是像凡·高這樣的繪畫,本身就是生活中沒有的。
你在生活中聽到的全世界的海潮聲、伐木聲、鳥叫聲,那都不是音樂,客觀的世界中,沒有一樣東西是音樂,隻有從人心裏流淌出來的音符才是音樂,音樂是純粹來自音樂家內心的東西。貝多芬在耳聾以後,寫出了《月光奏鳴曲》,寫出了《第七交響曲》,他不需要聽見什麼聲音,他也不需要出門去看月光,那些月光是在心裏的月光,那些歡樂是在心裏的聲音。凡·高的畫也是如此,這個世界就是他心裏的樣子,而不是他眼前看到的樣子。我覺得這是我長大以後對藝術的最深刻的體會。
凡·高是一位生活中雖然悲慘,但是綻放出自己最昂揚的生命力的畫家。我曾經在世界上好幾個博物館裏看見過凡·高的畫,包括我這次在紐約去Mo MA——美國現代藝術博物館,也看到了凡·高的畫。Mo MA越往上的那些樓層我越喜歡,因為那裏陳列的主要是印象派時期、表現主義時期的作品,往下的所謂現代藝術簡直就沒法看了。大概是在Mo MA的五樓,有一幅凡·高的畫,我通常是不愛給自己照相的,因為覺得自己長得不好看,但是見到凡·高的畫,我還是非常認真地站在那兒,給自己和那幅畫合了個影。凡·高給了我們所有做藝術的文藝青年以最深的影響和最大的鼓舞,紀念凡·高!
華人首富李嘉誠出生
今天說的這兩個人正好是完全相反的兩個人,一個是充滿了昂揚的生命力的藝術家凡·高,但他在生活中是一個失敗者,徹徹底底的失敗者;另外一個是非常冷靜,在生活中非常特別、非常理性的李嘉誠。李嘉誠1928年出生,今天已經八十多歲了,但是他依然在工作,這是我們很多人特別不理解的地方,說一個人為什麼有那麼多錢了還要工作。這就是我們不能成為成功的、像李嘉誠這樣的人的原因。我們有一點兒錢就要去旅行,就要到處去玩,躺在床上看書、彈琴,就不去工作。但是李嘉誠已經不隻是為了掙錢、生存,隻有他這種從小有堅定的社會責任感和對生活堅定不移的態度的人,才能做到這樣,依然在八十歲的高齡還在工作著。
李嘉誠是香港這樣一個市民社會成功的最典型的代表。香港是一個很怪的城市,當然這也跟它的曆史有關,香港先是作為中國最不想要的地方割讓給英國。大家知道,一個國家割讓領土給其他國家的時候一定是選擇最不想要的地方,中國肯定不會把上海割讓出去,當年割讓台灣和遼東半島給日本的時候,就是由於當時不想要台灣了,但後來覺得遼東半島很重要,所以就又贖回來了。
當年香港割讓給英國以後,從一個非常不重要的漁村,本身就沒有什麼真正文化傳統的地方,變成了世界上非常重要的城市。所以香港後來成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地方,香港的經濟非常發達,但大學非常少,香港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就隻有三個大學和幾個教會學院,這幾個教會學校直到最近幾年才升為大學。到今天為止,香港大概也就有七個大學,七百萬人口的城市隻有七個大學,大家知道這個比例是非常低的,像廣州都有數十個大學,非洲的一些大城市,像內羅畢、開羅等大學的數量都多得多。
香港一直是一個沒有知識分子精英階層的市民社會,但是這也讓香港能夠甩下包袱快速向前。大家知道,一個國家、一個城市,如果存在大量所謂的士大夫階層、知識分子精英階層,就像魯迅先生曾經諷刺的一些大教授什麼的等等,實際上是會給很多市民奮鬥以及世俗發展帶來阻力的。因為精英知識分子通常都會說你不能這麼做,你得聽我們的,我們是精英,我們是知識分子,我們是士大夫,但是由於香港沒有這個精英階層,所以一直是一個市民奮鬥的社會。香港最初是一個一窮二白的地方,既沒有資源,連淡水都沒有,之所以能發展到今天就是因為香港是市民奮鬥的社會。香港的每一個市民都在努力奮鬥,包括香港的娛樂業經過長期奮鬥,曾一度是全世界僅次於好萊塢的第二大娛樂中心。香港沒有音樂學院,但是誕生了那麼多優秀的作者和歌曲;香港沒有電影學院,卻誕生了世界前列的電影市場;香港也沒有戲劇學院,卻誕生了那麼多好演員,在全世界都占有一席之地。
香港的娛樂業中也沒有什麼精英知識分子,不像我們這兒一個電影學院畢業出來的都覺得自己是藝術家,年紀輕輕地就稱自己是藝術家。大家統計一下香港那些明星的文化素質,如果按我們這樣的精英知識分子說,都算是沒文化的,四大天王平均高中都沒畢業,還有他們的導演等等,可是他們做出了那麼好的作品,他們創建了那麼好的城市。記得那是二十多年前,我第一次到香港去,站在九龍的大歌劇院那邊,望向港島的時候,我當時情不自禁地眼淚都掉下來了:“香港太偉大了,這是中國人,這是華人的雙手建立起來的世界上如此偉大的一個城市!”香港是一個永遠要靠個人奮鬥的地方,香港人教育孩子,不像中國內地那樣,說你要好好讀書,你將來要怎麼樣等等,香港人就說你要奮鬥,香港是一個靠打拚、奮鬥的社會。他們教育孩子的時候就會舉例說:“你看李嘉誠,十四歲就上街當行街仔。”“行街仔”是粵語,其實就是沿街推銷的意思。也會舉例說:“你看包玉剛十二歲上船跑船,他們都奮鬥到今天。”香港的文化就是靠個人奮鬥,奮鬥成功了再把孩子送到英國去讀書。所以香港人都會去學習包玉剛、學習李嘉誠、學習四大天王,大家來打拚,來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