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一直到美軍的飛機起飛的時候,還沒有最後定下來要把原子彈投到哪個地方,最後就是決定哪個地方天氣好,就炸哪兒。當時美軍所有的飛行員集中了多個機組,飛行員都不知道要幹什麼,他們當時就在美國一個沙漠裏練習,練習什麼呢?就是練習投擲大炸彈。這在當時是高度機密,隻有他們的司令官,就是這個509部隊的上校指揮官知道要投原子彈這事兒,其他人都不知道。其他人就天天練,戴著大厚墨鏡,在五千米高空,準確地瞄準一個地兒,投下炸彈之後就趕緊跑,而且每次就投一顆炸彈。509部隊的轟炸機都是B-29,他們的B-29是專門改裝的,混在其他的轟炸機中飛行,別的轟炸機都是帶好多燃燒彈、炸彈,它每次就帶一顆炸彈,而且是五噸重的炸彈,其實這就是原子彈的模型。每次這些改裝的B-29飛機就混在機群中,練習在五千米高空投彈,投了之後就跑。
最後轟炸的命令終於來了,當時原子彈被分成了幾個部件,就怕一顆整原子彈在運輸的過程中萬一被擊落或者掉下來,因為美國當時隻造了三個原子彈,一個實驗用了,就剩兩個了,再少一個就不夠用了。所以當時的原子彈是分了不同部件,分別海運和空運,非常嚴謹、安全地運到了前線,然後再把這些部件組裝起來。
當原子彈在幾百米高空爆炸的時候,那種強光讓飛機上所有人的眼睛都短暫地瞎了,當時爆炸導致的十億度的高溫讓這個世界瞬間凝固了,十億度的高溫,沒有屍體、沒有殘骸,什麼都沒有,瞬間一切都化為烏有。當場幾萬人死去,最後是大量被嚴重燒傷的人,很多人雙眼都已經成了窟窿,先後死亡二十多萬人。大家知道廣島原子彈隻有兩萬噸TNT的當量,TNT當量是衡量原子彈的重要指數,就是爆炸威力相當於兩萬噸TNT炸藥,這在原子彈中還不算是大的,結果就已經成了這樣。今天的核大國用的核武器,最小的當量也有這麼大,大的已經到五百萬噸、一千萬噸、幾千萬噸當量的氫彈,相當於五百個廣島原子彈那麼大,如果一顆炸彈投下去,那種毀滅性簡直不能想象。所以人類還是不要把科技用在這上麵,我們還是要以和平為重,好在原子彈發明以後人類再也沒有爆發過大規模的全麵戰爭,如果發生,那簡直就是毀滅性的。
在之後的很多年,參與當年廣島轟炸飛行任務的美國飛行員都隱姓埋名,飛行員自己也知道這不是一件光榮的事情,美國政府後來也不願意去提這件事情。每年廣島舉行紀念活動的時候,美國也不參加。一直到******政府,在2010年的時候,才第一次在日本的強烈邀請下,派美國大使出席了在廣島市政府前麵舉行的紀念儀式。
最早的國際電影節——威尼斯電影節開幕
下麵來說說世界曆史上最悠久的國際電影節——威尼斯電影節。有人說奧斯卡比它早,奧斯卡1929年就有了,為什麼說1932年創辦的威尼斯電影節是最早的國際電影節?這個我之前講過,奧斯卡是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獎,是獎給美國電影的,奧斯卡隻有一個獎是國際獎,叫最佳外語片。當然了,英國電影因為是英文的,也能參加其他獎項的角逐,但是角逐奧斯卡獎的主要就是美國電影加上英國電影,所以奧斯卡不是一個國際電影節,它不是給全世界的電影評獎的地方,甚至不是所有美國電影的獎,它其實就是好萊塢電影工業的一個獎,是自己俱樂部裏的一個獎。實際上,一些美國電影,還有其他的紐約電影、獨立電影,它們都參加美國的另一個電影節,叫聖丹斯電影節。所以奧斯卡獎不但不是國際電影節,它甚至也不是美國電影節,但是因為好萊塢太強大,獲獎電影的觀眾太多了,所以讓大家錯誤地認為奧斯卡獎是國際上最大的獎。
威尼斯是第一個真正的國際電影節。1932年創辦,大家想想1932年這個世界是個什麼樣子?1932年正是全世界最窮困的時候,從1929年開始,全世界的經濟崩潰,股市崩盤,到1932年美國有百分之二十幾的失業率,歐洲國家有的差不多得有百分之三四十的失業率。但是這個世界有一個規律,就是經濟越差、大家失業越嚴重的時候,電影業就發展越快,為什麼呢?因為電影能造夢,大家在最痛苦、困窘的時候,花一點點錢到電影裏去看各種美好的生活,看各種醜小鴨變成了天鵝、各種灰姑娘的故事、各種賣油郎獨占花魁、**絲捧走美女,看完以後心情愉悅。所以每當經濟不好的時候,電影業就很發達,所以1932年是全世界經濟最不好的時候,卻也是好萊塢電影最黃金的年代。在1932年的時候,德國納粹即將上台,而意大利的法西斯黨早在這之前的1922
年就已經上台了,墨索裏尼在希特勒上台之前十一年就已經統治了意大利。在這種背景下,威尼斯電影節創辦了,並曾一度被法西斯控製,連獎杯都被稱為“墨索裏尼杯”。正因受納粹影響,1938年到1942年的評獎並不為後人所承認。
因為戰爭,威尼斯電影節停了幾年,一直到二戰結束以後的1946年才恢複,“墨索裏尼杯”被取消,1949年增設金獅獎。現在大家每次捧到金獅獎的時候都非常高興,但現在沒有三十年前幸福,因為三十年前,也就是20世紀80年代,差不多是威尼斯電影節最高潮的時候,也是世界電影的最後一個高潮期。那個時代可以說是大師輩出的年代,差不多延續到90年代,電影節中經常會有偉大的電影,會有各種大師出現。所以到底是電影節捧紅了電影導演,還是電影導演捧紅了電影節呢?這個很值得討論。電影節當然認為是它捧紅了導演,所以它就非常自信,其實我堅定地認為是那些偉大的電影捧紅了電影節,是那些導演的偉大作品幫襯了這個電影節。但是電影節自己往往很驕傲,它說你看誰誰誰都是我捧紅的,我今天要捧這個,明天要捧那個。後來偉大的作品越來越少,電影開始走下坡路,電影節也就慢慢地走了下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