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歐洲三大電影節——戛納電影節、柏林電影節、威尼斯電影節中,下坡路走得最厲害的就是威尼斯電影節。戛納電影節因為最早向商業化轉向,大量的好萊塢電影都去競爭戛納的紅地毯,現在戛納電影節幾乎就是好萊塢大片的天下,是好萊塢大明星的天下。美國人現在也比較認可戛納電影節,威尼斯電影節美國人都很少聽說過,柏林電影節他們也不知道。柏林電影節是比較政治化的,政治題材的電影很容易在柏林電影節得獎。威尼斯電影節向來以藝術為第一位,藝術再藝術,就是“藝術金剛”,一定不能向票房、向商業片低頭,一定要把獎頒給那些特別藝術的、沒票房的、小眾文藝的那種電影。所以到今天,威尼斯電影節越來越走下坡路,影響力越來越弱。
威尼斯電影節是跟中國最友好的電影節,它的主席馬克·穆勒能講一口流利的中文,和中國的關係非常好,經常來中國、來北京。中國一共有五位導演七次獲得“金獅獎”,這個記錄遠遠超過戛納電影節,戛納電影節上隻有陳凱歌導演和王家衛導演獲過獎,而威尼斯電影節,我們五位導演的七部作品曾獲獎,包括張藝謀導演的《秋菊打官司》,同時因為這部電影,鞏俐還榮登威尼斯影後,獲最佳女主角獎;張藝謀導演後來的《一個都不能少》也得過威尼斯電影節獎。李安導演的兩部很藝術但很不商業化的電影——《色戒》和《斷背山》也都得了金獅獎,這個很難得。另外三位導演各得過一次,就是台灣的侯孝賢導演的《悲情城市》、賈樟柯導演的《三峽好人》、台灣的蔡明亮導演的《愛情萬歲》,後幾部電影可能很多人都沒看過,是非常非常小眾的獨立電影,也是威尼斯電影節一直鼓勵的那種類型的電影。還有一位非常年輕,應該算是威尼斯電影節最年輕的影帝,就是當年主演了《陽光燦爛的日子》的夏雨,當時夏雨還是個高中生,十幾歲就獲得了威尼斯電影節的最佳男主角獎。後來我的第一部電影《那時花開》由夏雨主演,我們的海報上都寫著“威尼斯影帝”夏雨、“巴黎影後”周迅領銜主演。
歐洲有各種各樣的電影節,大大小小得有成百上千個,歐洲人特別重視文化事業,以至於在歐洲各國都有立法規定隻要讚助文化事業,就可以抵稅、免稅,既然能免稅,很多人當然就願意去讚助文化事業。所以在歐洲成立一個電影節特別簡單,你就寫信給各種各樣的文化精英,說我想成立一個電影節,我的主要方向是什麼,就會有很多人給你讚助,你寫一輪信下來,保證能收到幾張支票。大家想想,一年才三百六十五天,這麼多電影節,歐洲等於每天都得有電影節。以至於很多電影節小到什麼程度呢?我曾參加過一個電影節,在法國裏昂,結果到那兒一看,發給你幾張電影票、幾張餐券,每天都可以去那個飯館吃飯,剩下的就是看電影,每天就隻有一個電影商讚助,這就是一個電影節。大家經常說中國現在重複建設,這個電影搞節,那個電影搞節,報紙上有很多類似的批評,我覺得這個不是什麼大問題,光歐洲電影節就有那麼多。雖然威尼斯電影節稍微有點兒衰落,但是威尼斯電影節是威尼斯雙年展的一部分,這可是世界上最大規模的藝術大展之一,包括建築、繪畫、電影等。
我去過世界上幾十個國家、上百個城市,我覺得威尼斯是最最美麗的一個城市。威尼斯不是像紹興一樣的水城,它是在海裏長出來近一百二十個小島。
威尼斯沒有車,所有的出租車、公共汽車都是船,坐的私家車也是船。在每一個小島,你自己租一條小船,或者坐一種類似公共汽車的船,就可以遊遍威尼斯。威尼斯因為有這麼多個大展,包括雙年展、電影節等,它的美食也是世界第一好,大家去那兒一定要點一道菜叫龍蝦意麵,那個做得實在是太好吃了。
威尼斯的生活成本是非常高的,東西非常貴,都是全世界的富豪住在那裏,他們全都有自己的私家遊艇。我問過很多在威尼斯工作的意大利人,問他們為什麼不住在威尼斯,他們都說:“我們哪兒住得起威尼斯啊,我們都是下了班就回大陸,然後早晨起來坐船來到威尼斯,勞作一天再回去,這兒根本不屬於我們意大利人,威尼斯是屬於你們全世界有錢人的。”當然威尼斯確實是非常美好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