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八月十三日(1 / 3)

《曉鬆說——曆史上的今天》來到了8月13日。大家一聽八一三這個日子,都會非常熟悉,這個我們在中學課本裏都學過,1937年的8月13日,中國爆發了抗戰史上最大的戰役——淞滬戰役;再有就是1926年的這一天,古巴人民的領袖卡斯特羅出生;今天還是“國際左撇子日”,所有的左撇子,節日快樂!

中國抗戰史上最大的戰役——淞滬戰役爆發

我們首先來講一講淞滬戰役,國民黨方麵對這次戰役的記載叫淞滬會戰。

這次戰役不但是中國八年抗戰(如果從九一八開始算,那就是十四年抗戰)當中最大規模的、最激烈的、傷亡最慘重的戰役,而且也是整個反法西斯戰爭中,最重要的、最大規模的戰役之一。實際上從九一八事變發生以後,國民黨就一直在策劃和準備一場戰役,因為他們知道日本總有一天一定會動手,所以做了各種各樣的準備。其中主要包括這幾方麵,第一就是武器方麵的準備,專門請了德國顧問,德國顧問就建議裝備三十六個德械師。當時已非常積弱的中國還是拿出了僅有的錢,但到1937年的時候也僅僅裝備了三個師,這三個最精銳的德械師,就是淞滬戰役最開始上前線的三十六、八十七、八十八這三個師。第二就是國民黨做了各式各樣的作戰計劃,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準備在淞滬這邊跟日本決戰。因為如果敵人從北向南打,南方這邊都是平原,再加上北方整個華北平原無險可守,所以很難對付敵人,於是當時國民黨就準備好了在淞滬這邊打。當時德國顧問提出來的作戰計劃是非常合理的,他們的計劃是不在上海市區打,因為這裏離海邊、江邊太近,大家知道日本的陸軍在世界上其實不算很強,但是日本海軍可是世界一流的,日本海軍和英美海軍一樣強大,號稱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日本海軍的460毫米口徑的大炮,一發炮彈有一噸多重,當時就已經有兩艘,而且還在建兩艘用這種460毫米口徑大炮的“大和”號和“武藏”號戰列艦。大家想想,這一發一噸多重的炮彈下來,一個連就報銷了。

所以當時德國顧問提出來的是在上海再往西一點兒,往內陸退一點兒,建兩條防線,一條叫吳福線或蘇嘉線,一條叫錫澄線。但這兩條防線最後並沒有建完,隻是建了很多很多的小堡壘,像地堡、碉堡等,當然也沒有最後完工。當時的整個戰略計劃就是,一旦跟日本開戰,就立即在上海這邊主動向日本進攻,吸引日軍主力來到上海,然後變成日軍溯江而上向西進攻,這個情況下地形的優勢也有了。大家知道沿長江流域一帶地區平原並不多,卻到處是丘陵與山地,一條條長江的支流也都可以成為防禦日軍的防線。所以當時國民黨就是準備讓日軍從上海開始向西一路仰攻,通過層層設防、節節抵抗來打破敵人速戰速決的罪惡企圖。

後來“七七事變”也就是“盧溝橋事變”的槍聲一打響,中國馬上就知道日本人終於來了。其實“盧溝橋事變”的時候是日本軍人在前麵搗亂,日本政府並沒完全準備好要打仗,如果日本真的準備跟中國打仗,最基本的就是國內得大規模征兵,但是日本政府並沒有準備發動全麵戰爭,也並沒有更多地征兵,還是那十幾個常備師團(日軍一個師團的實力至少等於中國一到兩個軍的戰鬥力)。日本軍人突然間在盧溝橋挑起來這個事兒,他們就非要打仗不可。其實日本政府並不想打,為此日本首相還派了特使到中國駐日本的大使館去,準備跟中國和談。但是當時日本的軍隊那真是叫“軍國主義”盛行,日本首相派特使去中國大使館談,結果憲兵把首相的特使給抓了,說:“你不能去,不能跟中國談,沒什麼好談的。”中國一看,既然這樣,那咱也別談了。外加國內強烈的建立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呼聲,共產黨及廣大愛國人士多次致電******,逼蔣抗日,於是******發表了著名的廬山講話,就是說:“如果戰端一開,那就是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中國的抗日戰爭自此全麵爆發。

國民黨軍隊全麵動員,當時對日本的預案就是向上海進攻,先是由張治中將軍率領幾個師到上海來支援。張治中將軍是******的中央軍的親信大將,蔣的親信號稱“八大金剛”,其中張治中將軍是他最親信的人。一·二八抗戰的時候,也是張治中率領這幾個師到上海來支援,淞滬抗戰的時候,又是他率領這幾個師來到上海。我看到過時任中央軍三十六師師長宋希濂的回憶錄,說當時軍隊從西安出發前往上海,全體西安人民歡送子弟兵。大家知道西安事變就是前一年年底,也就是1936年12月12日發生的。西安事變之後,張學良被抓起來了,於是中央軍大軍開過潼關到西安,彈壓當地的東北軍。一開始東北軍激烈地反抗,說你中央軍把我們的領袖張學良給抓起來了,還把東北軍的老將王以哲刺殺了,要跟中央軍對著幹。所以當時在西安集結了大批的中央軍,陸軍、空軍都集結到了一起,正在準備和東北軍打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