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八月二十二日(1 / 3)

《曉鬆說——曆史上的今天》來到了8月22日。1948年的這一天,馮玉祥遇難;1969年的這一天,著名的中醫施今墨去世。

馮玉祥遇難

首先來說一下馮玉祥,馮玉祥的名字前麵可以冠上各種各樣的稱呼,現在比較公認的是“愛國將領”馮玉祥,但是在某些曆史時期也會被稱為“大軍閥”馮玉祥。有的曆史書中把他寫成腦後有“反骨”,馮玉祥曾經多次背叛自己的主子。但這曆史要看你從什麼角度講,革命者都是背叛自己主子的,原來的主子不對那就要推翻他,所以“反骨”這個事情就很難說。馮玉祥確實是首先背叛過清朝,參加了灤州起義,但所有清末時背叛清朝的起義都應該算是正麵的,這就不用說了。馮玉祥還背叛過軍閥,背叛過軍閥算不算好事兒,這也說不清楚。因為馮玉祥是直係將領,大家知道北洋軍閥當時分為直係、皖係、奉係這麼幾個主要的係,馮玉祥是直係中最重要的主將之一。灤州起義其實對辛亥革命沒有起到什麼太大的作用,因為當時全國到處都在起義。倒是1924年馮玉祥發動的********,不僅一舉推翻了直係掌控的北京中央政權,還使自己的部隊得以迅速壯大並改稱國民軍,成為國內舉足輕重的一支軍事力量。馮也因此被人稱作“倒戈將軍”。緊接著在1930年的中原大戰中,馮玉祥與閻錫山等人一起舉兵反蔣。此時的馮玉祥是不是背叛了中央政府,這也很難說,那時候很多人都覺得******的中央政府不好,都去反蔣,那馮玉祥背叛這個算不算好的一方麵也很難說。所以從一種曆史的角度看,馮玉祥是叛軍,但從另外的角度看,******倒行逆施,雙手沾滿人民的鮮血,馮玉祥背叛******是好還是壞呢?反正馮玉祥是連續背叛了很多次,他就是這樣一個很複雜的人。

但是有一點,我覺得不管從什麼角度來看,都是不可否認的,那就是馮玉祥締造了在整個民國曆史上延續時間最長的一支軍閥軍隊。這支軍隊在很長時間裏被稱作國民軍,後來又稱西北軍。馮玉祥其實不是西北人,最開始他一直在河北、北京這一帶,他的部隊從一個營開始,慢慢發展起來,後來他被授予西北邊防督辦,西北五省慢慢地成了他的地盤,打到最後整個西北都成了他的,所以這支國民軍後來就改稱西北軍了。

馮玉祥實際上是中華民國亂世中軍人成長的一個最典型的樣本,從一個丘八行伍出身,沒接受過什麼正規的軍校教育,但是他比較能打,而且比較能鑽營,慢慢就混了個營長當。後來他到河北的幾個縣去招了一些兵,慢慢發展成一個旅,然後又發展成一個軍,最後成為一支擁有十三個軍的強大隊伍。到1930年的時候,馮玉祥的部隊已經成為中國當時最強大的軍事集團之一,討蔣聯軍人數與戰鬥力幾乎可以與******的中央軍相媲美。在馮玉祥當旅長的時候,他的下麵就已經開始有“五虎上將”。他當軍長的時候下麵已經有了“十三太保”。這“五虎上將”和“十三太保”都是中國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五虎上將”當中就包括後來盧溝橋事變時的二十九軍軍長宋哲元,以及把溥儀趕出宮的鹿鍾麟,還有劉鬱芬、張之江等,劉鬱芬後來當了大漢奸。“十三太保”中則雲集了當時中國大批著名軍人,包括大家都知道的韓複榘、後來的大漢奸石友三,以及愛國將領吉鴻昌、張自忠等。你說是因為馮玉祥有福氣,還是因為他治軍有方呢?我覺得首先應該還是治軍有方吧。因為在亂世當中,很多人成了小軍閥、中軍閥、大軍閥,但大部分還是被滅掉了。

之後馮玉祥就一步一步地成長起來,最後成為北伐的三支最重要的力量之一。其實嚴格說來,北伐當中隻有兩支最重要的力量,當時有兩大國民黨軍事集團的軍隊率先誓師出征,一個是******為總司令的國民革命軍在廣州誓師,另一個是馮玉祥為總司令的國民聯軍(俗稱西北軍)在五原誓師。那時整個北方的北洋軍都被馮玉祥的軍隊吸引在南口,爆發了南口大戰,所以南方的北伐軍才能這麼順暢地打到長江邊。後來馮玉祥孤軍守在南口,戰敗了,打敗以後就撤到了五原,這個時候全軍還是比較完整的。

馮玉祥在失敗後就跑到了蘇聯,學習了革命理論,這時馮玉祥從一個舊軍閥變得非常先進,還入了國民黨,他是孫中山先生的信徒,喜歡蘇聯的革命,回來的時候已經戴上了蘇聯的八角帽,還帶著蘇聯援助的機槍。馮玉祥從蘇聯回來後,就在五原誓師北伐,所以當時從南向北打的是北伐軍,從西向東打的就是馮玉祥的西北軍(即國民聯軍)。西北軍先解西安之圍,然後出潼關,之後在河南和北伐軍會師,會師以後又一起向北打。這個時候第三支力量才加入了北伐,也就是閻錫山率領的晉綏軍,閻錫山是老財主式的那種人,善於察言觀色、坐山觀虎鬥,他看西北軍和北伐軍打得差不多了才出來。所以打倒北洋軍閥的主力就是從廣州出發的北伐軍以及馮玉祥的西北軍。

北伐結束以後,中國出現了“四大軍閥”,稱為“四大集團軍”,就是蔣係、馮係、閻係和桂係。蔣係就是黃埔係以及黃埔係周邊的中央軍,馮係就是馮玉祥的西北軍,閻係就是閻錫山的晉綏軍,其實力還不如馮係,桂係就是李宗仁、白崇禧的部隊,桂係的實力是最弱的。實際上馮玉祥率領的西北軍是當時最強的一支部隊,馮玉祥不聽******的,才導致後來連續爆發的戰爭,包括1929年的蔣馮戰爭、1930年的中原大戰等。中原大戰是民國時期最大規模的一場內戰,雙方出動了一百幾十萬大軍,當時馮軍全部上了前線,而且是反蔣軍隊裏最能打的。在中原大戰中東北的張學良坐山觀虎鬥,最後兩邊都爭取張學良。

中原大戰打得不可開交,馮軍在隴海線前線歸德,也就是今天的商丘這個地方,兩次差點兒生擒******。現在我們很多曆史課本中都沒多寫這個中原大戰,都是一帶而過,其實當時馮軍的吉鴻昌、孫良誠等都非常驍勇善戰。在隴海線前線,馮軍、蔣軍雙方一天總共能發射四萬顆炮彈,這個在當時很落後、很窮的中國是非常不容易的。我們在8月13日講過淞滬戰役,淞滬戰役是抗日期間最激烈的一場戰役,在戰爭最激烈的時候,我軍一天發射過兩萬顆炮彈,但這還不如中原大戰時期一天發射的炮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