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八月二十八日(3 / 3)

在1916年的這一天,大家完全是因為各自的利益而在同一天宣戰。中國後來也向德國和奧匈帝國宣戰,部分也是因為利益,希望英法能給我們更多的援助,弄回更多的利益。其實我們跟德國有什麼仇,德國跟中國一直還算友好,我們最後也跟著宣戰。又如開戰之初日本就向德國宣戰,也純粹就為了太平洋上那些作為德國殖民地的島嶼,以及德國在中國山東的各項權益和在青島的租借地,所以大家之間根本就沒什麼仇,也沒什麼正義、不正義之說,全都是在那兒算計。當然那全都是統治者在算,最後犧牲在前線的一千萬人都是普通的民眾,這些土地最後是占了也好,失了也好,其實跟人民都沒什麼太大的關係。所以“一戰”是一場肮髒的戰爭,這是我必須要講的一句話。

《紙牌屋》導演大衛·芬奇生日

今天是大衛·芬奇導演的生日,生日快樂!我經常看到有特別牛的導演拍出特別牛的電影,再一看人家竟然是六零後,我就覺得特別汗顏。還好大衛·芬奇導演比我大了七歲,可是他在很多年前就已經拍出了非常好的電影,也是載入美國電影史冊的電影。大衛·芬奇導演的《七宗罪》和《搏擊俱樂部》至少能排到美國電影的前二三十名,這兩部電影應該說不是主流好萊塢電影,但是這是能給好萊塢增光的電影,《七宗罪》和《搏擊俱樂部》不是通常的那種商業電影,而是具有非常深刻的思想和非常強的創新意識的電影。這兩部電影我都分別看了不下五遍,希望大家有機會也去看看。

《七宗罪》是把《聖經》當中的故事搬到了今天,把人性進行了殘酷的剖析,幾乎剖析到了令人毛骨悚然的地步。《搏擊俱樂部》也是這種風格的電影,小說的作者本身就是美國現代文學的最重要的旗手之一,他後來還寫了《腸子》等的作品,都是那種非常精神分裂的主題,這哥們兒本人我就覺得有點兒精神分裂。《搏擊俱樂部》可以說是精神分裂電影的開山鼻祖,這部電影基本上是把精神分裂外化了。電影中一直是兩個人在演,看到最後大家才知道,其實就隻有一個人。布拉德·皮特演的那個人其實就是他心裏的魔鬼,結局令人極為震撼。在這之前隻有希區柯克碰過一點兒這種主題,但希區柯克拍的主要還是一些偵探電影。

大衛·芬奇導演後來又拍了差點兒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的電影《社交網絡》,但是我覺得這部電影沒有前兩部好。《社交網絡》講的是Facebook(臉書)的創始人紮克伯格的真事兒,其實真事兒要拍成好的電影非常不容易,但大衛·芬奇導演拍得還不錯,這部電影也得了三項奧斯卡獎。大衛·芬奇最新的火遍全球的作品不是電影,而是一部電視劇。大家知道這些年美國電影其實非常不景氣,雖然票房還可以,但是整個影片的質量比之前下降了很多,原創力嚴重下降。大家看到年度票房前十名的電影幾乎全是以前電影的續集,什麼《加勒比海盜3》,什麼《變形金剛4》等,這就說明這個國家的電影原創力不夠,全靠拍續集生存。這些年得奧斯卡獎的電影也都不是什麼偉大的電影,好多大導演都轉行去拍電視劇。馬丁·斯科塞斯也去拍了電視劇,大衛·芬奇也去拍了電視劇,李安現在也去拍電視劇了,大導演都拍電視劇去了。這也使美劇這兩年蓬勃發展,不光是質量,美劇敢於突破創新的能力都遠遠超過了電影。

大衛·芬奇拍的就是著名的美劇《紙牌屋》。但是美劇有個特點,就是所有的大導演都隻拍前兩集,因為美劇都是拿前兩集跟電視台對賭,看這兩集的收視率怎麼樣。如果收視率過了線,後麵就能往下接著播,如果收視率低,兩集以後就自然拿下了,所以頭兩集就恨不得拿出全季預算的一半請大導演拍。馬丁·斯科塞斯拍的是頭兩集,大衛·芬奇也是拍頭兩集,李安也是拍頭兩集。

在這兒我教大家一個看美劇的竅門,大家先看前三集。因為前兩集肯定精彩,都是大導演拍的,到第三集就換個小導演,預算也降低了,如果第三集基本能保持前麵的水平,那全季就都能看了。如果第三集一看質量明顯下降,那後麵就別看了。大衛·芬奇拍的《紙牌屋》,在2013年的美國艾美獎上獲得了劇集類最佳導演獎。這部電視劇嚴重揭露了美國政治的腐敗,大家有機會的話可以去看看。